高職院校實踐育人共同體構建的探索與實踐
作者:兀光波 劉 晨 王 慶 李秀峰 韓玉科
發布時間:2021-11-05 10:42:34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 實踐育人是新時代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和重要載體,構建實踐育人共同體是對實踐育人工作的整體性設計與系統性推進。本文分析了實踐育人的內涵與意義,并在探討實踐育人共同體的特征與構建模式的基礎上,結合陜西職業技術學院與博世公司校企協同實踐育人的探索實踐情況,闡述了高職院校實踐育人共同體的構建路徑,以期為高職院校有效開展實踐育人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高職院校 校企合作 實踐育人 共同體
課題: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基于大學生“雙創”小微企業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雙向驅動模式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SGH20Y1594);2020年度全國職業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體系研究——以陜西職業技術學院博世汽車學院為例》成果(課題編號:2020QZJ163)。
引 言
實踐育人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于一體,強調實踐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重要作用,是促進大學生品格形成、品質養成、素質提高的新型育人方式。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政策文件相繼頒布,育人理念持續創新。2019年3月,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在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中,實踐育人被賦予了新的地位和意義,被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度。
實踐育人的內涵與意義
1.實踐育人的內涵
作為基于實踐觀形成的育人新方式,實踐育人以學生獲得的課堂理論知識為基礎,強調通過包括社會調查、學習參觀、生產勞動、志愿服務、科技創新、勤工儉學、崗位實習等在內的具有綜合性、應用性及導向性特征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的興趣得以激發,潛能得以發掘,個性得以發展,在實踐中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及綜合能力的培養,促進其成長成才。
2.實踐育人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的認識能力和作為認識結果的知識都只能來源于實踐,人們在實踐中不僅鍛煉了體力,而且鍛煉了思維能力,使人的智力不斷提高。隨著實踐的深入和擴展,人們獲得的知識也不斷豐富。
實踐育人符合教育的客觀規律。首先,實踐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思政教育工作的現實抓手,實踐育人作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效補充,滿足“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育人要求。其次,實踐使得課堂學習得到有效延展,為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認識社會搭建了有效平臺,既讓學生學會了生活及生產技能,懂得了行為準則與規范,還讓學生學會了處理人際關系和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能力。再次,實踐育人符合大學生自我管理與自我教育的基本成長規律,更加明確了學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時也是教育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象,同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最后,實踐育人遵循素質教育的規律,堅持知行合一,將實踐融入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滿足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實踐育人作為新時代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手段,將全面推動育人工作邁上新的臺階。
實踐育人共同體概念的提出與發展
近年來,各高校主要通過將社會實踐分別與專業學習、社會服務、勤工儉學、實習就業、創新創業等有機結合的方式,開展實踐育人工作,但實踐育人依然在主體、載體、途徑方面較為單一。實踐育人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要求政府、高校、社會、企業等各育人主體之間相互配合,構建協同育人機制的方式推進資源優化配置,促進“三全育人”模式的形成,以此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014年7月,時任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杜玉波在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會議上提出,啟動“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計劃”,要求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養成作用,引導學生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升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理解。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是指政府、高校、企業、社會等育人主體,以深化高校實踐教學改革、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為目標,按照“目標共同、機制共建、資源共享、責任共擔”原則,共同參與實踐育人工作并發揮結合體作用的實踐育人載體。構建實踐育人共同體的目的是通過整合各育人主體優勢資源,推進多方深度融合,集聚實踐育人效應,有效提升實踐育人工作實效性。
2015年,教育部、人社部及國資委等部委大力推進“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工作。分批培育建設了高校主導型、政府主導型、社區主導型、行業企業主導型四類“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已初具規模。2017年,教育部思政司、人社部就業促進司、國務院國資委綜合局對推進高校實踐育人工作進行了共同部署,對加強新時代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提出了要求,對構建實踐育人共同體進行了再次強調,要求打通實踐育人“最后一公里”,切實推動高校實踐育人工作。
實踐育人共同體的主要特征
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主要具有四個較為顯著的優勢特征。一是實踐育人共同體“采眾家之長”,實現各育人主體之間的優勢資源互補與共享,使得教育資源更加系統全面,避免教育資源的重復建設,促進教育效益及育人規格提升。二是實踐育人共同體“集眾家之智”,各育人主體共同參與機制建設,可以通過加強溝通、有效協作、優化管理與強化保障等方式創新,優化實踐教學模式。三是各育人主體的育人目標相同,有利于促進人才市場需求側與人才培養供給側的準確對接,各育人主體在同一目標引領下,在專業建設、平臺搭建等方面協同開展工作,實現多方共贏。四是實踐育人共同體實現了責任共擔,有助于育人目標的順利達成。
實踐育人共同體構建的探索與實踐
在國家骨干高職院校重點專業建設、陜西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以及省級一流專業培育等項目引領下,陜西職業技術學院以教育部校企合作項目“博世汽車診斷實訓中心”為依托,以德育為先、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與世界500強企業德國博世公司開展深度合作,通過建立協同育人機制、搭建實踐育人平臺、創建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形成了基于校企聯合辦學的實踐育人共同體,通過扎實推進實踐育人工作,促進了汽車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有效提高。
1.秉持“四個共同”基本原則,建立協同育人機制
以校企共同投入,學校提供場地、教育服務,企業投入資本、知識、產業管理體系的方式,合股共建具備公私合營、中外合資、校企共管特征的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博世汽車學院”。“博世汽車學院”秉持共同投資、共同持有、共同建設、共同管理的“四個共同”基本原則,成立理事會作為“博世汽車學院”共建管理的頂層決策者與監管者,為“博世汽車學院”建設提供各項監督管理服務。下設教育教學事業部、產業事業發展部、校企合作聯絡辦公室、學員管理部、產業項目管理部五個專門工作機構。設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作為學術機構負責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研究、指導、咨詢、服務工作。制定了決策規范與院務管理、教學改革與教學建設管理、教學質量與教師能力提升、學生教學管理、招生就業等40余項制度規范,建立了“雙主體”協同育人機制,實現了產教良性互促、校企協同推進,為校企協同實踐育人提供了保障。
2.“生產實踐—社會實踐—工程實踐”相結合,搭建實踐育人平臺
一是以生產性實訓為基礎,開展生產實踐育人。在教育部校企合作項目“博世汽車診斷實訓中心”建成的基礎上,對標企業標準,結合教育部汽車類實訓室建設標準,補充完善相關實訓室的建設,建成了具有設備先進、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等特點的汽車類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汽車工程服務訓練中心,使學生貼近產業、認知行業,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下進行生產實踐。通過汽車發展歷史照片、汽車名人、名車、名企,以及企業管理制度、生產標準上墻等方式,加強環境文化建設。在汽車工程服務訓練中心融入汽車產業、企業文化,建成“汽車文化館”,使學生在生產性實訓時接受產業文化、企業文化的熏陶,實現了學生在動手實訓時切身領悟產業精神、學習“工匠精神”、養成職業素養的育人目的。二是依托學生活動開展社會實踐育人。組織學生到企業、農村、社區進行開展“三下鄉”、精準扶貧、志愿者服務等活動,積極引導大學生接觸社會與融入社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認識社會與適應社會,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道德感。三是以技能工作室為載體,開展工程實踐育人。成立“汽車技能工作室”“愛益工坊”等技能工作室,使學生直面實際工程問題進行工程實踐,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提升工程實踐能力,磨煉意志、鍛煉品格、健全人格。通過“生產實踐—社會實踐—工程實踐”緊密結合,促進“立德樹人”任務的完成。
3.訓賽融合、訓創融合、訓服融合,創建實踐教學體系
高職教育承擔著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應該重視實踐教學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參與實踐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具備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崗位所需要的職業能力與職業技能。“訓”即實訓(實踐)教學,“賽”即職業技能大賽,“創”即創新創業活動,“服”即社會服務活動。訓賽融合、訓創融合、訓服融合,是指在以學生為主體,組建“SVTC新能源賽車俱樂部”“善業汽車快修快保有限公司”等創業公司的基礎上,將職業技能大賽中汽車檢測與維修、汽車營銷等競賽項目,以及基于乘車舒適性故障排除、空調檢測與維修等汽車專業知識,與技能開發的創新創業項目、社會服務項目嵌入實訓教學課程體系,使其成為實訓教學內容,讓“項目”成為實訓教學的載體,借助于職業技能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新設計大賽、創新實踐活動,以及社會服務活動等平臺,在項目實戰、項目運營、項目實施中進行實訓教學,使“賽”“創”“服”貫穿實訓教學的全過程,拓展實訓教學途徑,豐富實訓教學手段,提升實訓教學的層次和效果,實現學生有效汲取“賽”中的團隊精神、“創”中創新能力,以及“服”中服務意識,達到“專業技能—團隊精神—創新能力—服務意識”為一體的培養目的,同時,貫通對接行業企業實際需求的通道。
結 語
高職院校實踐育人共同體構建使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育人工作,使資源得到優化配置,使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提升了實踐育人的層次與效果,促進了人才培養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有效對接,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系統性工程。實踐證明,建立協同育人機制,搭建實踐育人平臺,創建實踐教學體系是構建高職院校實踐育人共同體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陳文滿,姬海華.“實踐育人”理念下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山西農經,2016(6):98-100.
[2]陶攀,劉許亮.實踐育人理念,完善德育體系[J].文教資料,2011(7):154-155.
[3]張家瑋.打通高校實踐育人“最后一公里”[J].內蒙古教育,2019(21):1.
[4]劉宏達,許亨洪.我國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的內涵、問題及對策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9):170-176.
[5]朱華.實踐育人共同體的構建與實踐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1):72-74.
[6]李寶連.構建高職院校實踐育人共同體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11):162.
[7]徐瑾.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內涵、特征與模式[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8):121-122.
作者單位:兀光波 劉晨 王慶 韓玉科 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李秀峰 博世汽車服務技術(蘇州)有限公司 中國上海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