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歷史“典型”案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例談
作者:石 亮
發布時間:2021-11-11 16:00:0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2020年度一般規劃課題《 依托高中世界史“典型”案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4179。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可或缺。的確,沒有誰可以是與外界毫無關聯的“孤島”,沒有誰可以不依靠任何“共同體”而存活。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你我他”之間均需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共同體”越牢靠,對于國家而言,越有發展的生機與活力;對于個人而言,越有成長的養料。對于成長中的高中生而言,深刻認識“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對于他們的生涯規劃、學業選擇等意義重大。但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不能空轉,必須要有一定的依托、支撐和保證。其中,依托高中世界史“典型”案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失為一條值得一試的路子。高中世界史知識體系中,不乏“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的資料,甄別、深挖、重組其中最鮮活的那一部分,滋補于高中歷史課堂,既是對課程改革的有益探索,同時也是對學生家國情懷的有效培植。高中歷史教師應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課堂的建設者,俯下身子,從史料的選擇、課件的制作,教學的滲透、課后的拓展和現實的印證等方面下功夫,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而邁出建設性的步伐。
一、篩選史料:人文生態不可或缺
世界歷史的舞臺中不乏一些蘊含著家國情懷或“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的經典史料。面對浩如煙海的資料,我們該如何選擇呢?一個不可或缺的切入點,應該是選擇那些能夠滋養學生家國情懷的史料。的確,“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的“家國”并非一個冰冷的概念,而是具有人性和溫度的。
比如,二十國集團(G20)是如何成立的?其背景是什么?為什么要成立這樣的一個集團?無疑,這樣的一個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成立的具有“共同體”意味的集團,擔負的重要使命就是把世界上很多國家集合起來,為國際經濟的良性運行發揮重要作用。
再如,“一帶一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這條“路”上的每個國家不再是毫無關聯的,而是互聯互通的,是更多層面上的共商共建,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合作共贏,其中的多領域合作、立體式的“握手”、深層次的“協助”已引起世人矚目。
如“西歐的聯合”,可以從《歐洲煤鋼聯營條約》開始,進一步厘清《羅馬條約》,再到“歐洲共同體”,無論是經濟意義,還是政治意義,無論是文化意義,還是安全意義,都有豐富的內涵。
如果我們多一些創新,多一些世界眼光,完全可以把“西歐一體化”和中國的“一帶一路”聯系起來,其中一定有令人深思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將這些資料進行恰到好處的糅合,并通過形象與詩意的方式呈現出來,讓高中生深度思考、深刻提煉、明理導行,這應該成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
二、課堂介入:以生為本不可或缺
強化高中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離不開高中歷史課堂的重構與鮮活資料的介入。這樣的重構與介入必須以生為本,必須以大面積浸潤學生為落腳點。課初也罷,課中也罷,課末也罷,依托典型案例強化學生的“共同體”意識,應該成為高中歷史教師推進教學歷程的一個重要視點。
(一)課初:點興趣之火
新課伊始,選擇一些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案例介入到課堂中,能夠更快地激活學生的興趣之火,這不僅僅是厚實課堂之舉,也是強化學生理念之舉。例如,執教“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時,我們不妨靈活運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將新課導語設計為習近平總書記的主旨演講。因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其中不乏閃閃發光的精辟論述,摘錄出其中的幾句制作成醒目的課件在新課伊始播放,能更好地觸動學生的家國情懷,更好地強化他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
(二)課中:引深度思考
歷史課堂的有序推進和縱深挺近,同樣離不開典型案例的有效介入。課中引入的典型案例不僅僅在于興趣的激發,還在于引領學生進行深度思考。例如,講解“西歐的聯合”時,我們不妨引入古今中外的“和合之道”:中國古代孔子關于“和”的名言是什么?故宮中的很多重要議事場所的名字中為什么有“和”這個字?講解“不結盟運動”時,比較亞非拉、中國、萬隆會議中關于“合作”的提法,讓學生在比較、研讀和達成共識中,體悟“和合之道”。實踐證明,這樣的案例介入觸動學生的深度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早在古代就開始了,各個國家都有行動,只不過各有提法,各有一套理念。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我們應該讓學生在這樣的比較中開闊視野,加深體驗,強化認識。
(三)課末:拓視域廣度
一節課結束了,但不意味著謝幕。余音裊裊中有思考,有探究,有拓展。
仍然以“西歐的聯合”教學為例,在課末我們可以引入以下典型案例:
材料一:雨果關于“共同體”的論述:“終有一天……融合……整體里(多媒體呈現一戰或二戰時期歐洲四分五裂的戰爭場面)。”
材料二:呈現海牙和平大會以及諾貝爾獎項的設置和意義。
通過探究,學生漸漸明白:原來“歐洲一體化”如此艱難,如此曲折。這樣的典型案例介入到歷史課堂中,人文視域的擴大、理性哲學眼光的養成、批判思維精神的培養,無疑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更加重要的境界。
三、明理導航:現實印證不可或缺
僅僅知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含義是不夠的,僅僅在課堂中進行深度滲透也是不夠的。高中歷史課堂不僅僅是“知曉課”,也是素養提升課。從知曉到體驗,從理解到落實,通過明理導行,才是歷史課的要義。可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打造還需要貨真價實的現實印證。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世界史典型案例,不僅僅包括“過去式”,也包括“現在式”。選擇現實中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典型案例來印證理論,來指導現實中的具體行為,無疑更有現實意義:相對于歷史而言,現實中的“親力親為”更能鍛造學生,更能成長學生,更能滋養學生。
(一)印證于周邊現實
大到國家與國家,小到班級與班級、小組與小組,“共同體”其實是個很廣泛的概念。引領學生印證現實,親身經歷一些身邊“共同體”的“溝溝壑壑”,無疑會強化認識、加深體驗、厚植家國情懷。比如,2020年新冠肺炎期間和“后疫情”期間,我們經常聽到身邊人發出這樣得感慨:“武漢有那么多感染的人,我們張掖一個也沒有,多好。”“美國人感染得越多越好,誰讓他們那么張狂呢?”……顯然這樣的觀點是不對的,是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相悖的。聽到這樣的言論,我們有必要去糾正。這意味著現實中有一部分人其實是缺乏大局觀的,歷史教師有必要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去引領學生糾正偏差,正本清源。
(二)印證于反向材料
有構建就有拆臺,有合力就有分歧,有合作就有分裂。從媒體新聞中發現,一些政黨或者團體各自為政,互相攻擊、分裂分散的事情時有發生。比如,近幾年“日本擴展軍事力量,參拜靖國神社”的多次報道,從另一個反向的角度讓我們認識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任重而道遠。為此,我們可以通過“真心話大表白”等活動強化高中生的認識:多媒體上出示一些詞語,每一個詞語后面連綴著幾個問題,如點擊“班級”就會出現以下問題:1.這塊區域不是我們班的,你會把垃圾扔在這里嗎?2.為了本班在運動會上取得好成績,你希望其他班級的運動員發揮失常嗎?3.“只要做好自己班級的事情就對了,其他班級發生任何意外和我們無關,我們反正評上優秀了”……
(三)印證于時代潮流
每一個時代都有獨屬于自己的強音,都有其主旋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孰好孰壞,自有時代的滾滾潮流去印證,或者說時代就是最好的試金石。以“疫情和后疫情”為例,聯手是必然,共呼吸是必然,共發展也是必然。醫者不分國界,美國的、意大利的、中國的醫生都在聯手打造醫療科技的“共同體”,而這就是時代發展不可或缺的主旋律。
再以“一帶一路”為例,張掖東到蘭州西到新疆的高鐵,不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程中取得的碩果嗎?原來市場深度耦合的效應居然就發生在當地,怎能不令人欣喜?不妨出示本地鐵路的發展概況圖,進行前后對比;也不妨設置情境,深度解讀“一帶一路”的典型事例,從眼皮子底下印證于時代潮流,印證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諸多好處。
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有責任、有義務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展現出自己應有的姿態。當學生的眼光被“一隅之見”所拘囿的時候,我們要引領他們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共同體”;當周邊國家常常從私利出發破壞“大環境”時,我們要引領學生擦亮雙眼看清更多的真相,貢獻“中國智慧”。歷史和現實的細微處,常常有一些典型案例提醒著學生、昭示著學生,教師要不斷引領學生走進去涵泳、揣摩、頓悟,并行以成之,共同締造一個生機勃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單位 甘肅省張掖市實驗中學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