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發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人與自然若要和諧相處,就需要全面踐行生態文明理念。2019年10月,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出臺的《關于在中小學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增強生態環境意識的通知》中要求,強化公民生態環境意識,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消費。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引領青少年養成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既是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新時代賦予學校教育的重要使命。結合新時代的教育要求,小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提升,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當下熱門的垃圾分類活動,就是生態文明教育的一個有效切入點。


小學階段是塑造人生觀、價值觀的起點,結合小學生自身特點和西安市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的要求,學校在教育教學中,通過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積極為學生營造節約環保的氛圍,加強生態文明意識培養,既豐富教學主題和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使“五育”的實施得到深化,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具有現實意義。學校生活垃圾分類教育需要堅持小學生的主體地位,讓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為小學生的資源環境意識和生態文明意識的確立發揮作用。鑒于此,學校以“三個課堂”為載體,創新性地開展垃圾分類活動,將生態文明教育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滲透,取得了積極的教育效果。其探索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做實“第一課堂”主陣地,讓垃圾分類知識入腦,播下生態文明的種子

課堂是學生獲取科學知識、提升文化素養的主陣地。學校組織老師集體備課、自制PPT、編寫垃圾分類習慣養成教案,通過勞動課、健康教育課、環境保護課組織學生進行垃圾分類知識的專題學習,達到全面普及的目的;在日常語文、數學、英語、信息、科學、體育等學科教學中,老師結合各學科特點和實際教學內容,把垃圾分類知識分高低段、多學科融合滲透;利用美術、綜合教育、環境教育、健康教育、班隊會等課程開展蓮湖區工農路小學垃圾分類活動知識手抄報展、廢物利用小制作,將垃圾分類知識滲透于教學活動中;將垃圾分類納入思政課教學,鼓勵思政課教師開展垃圾分類知識教學公開課,并體現在期末綜合素質測評中。

學校把垃圾分類與學科教學相結合,以“新課標”為基礎,豐富教材的內涵和外延、創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手段、拓展教育途徑、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垃圾分類相關的專業知識,明確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資源再利用、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為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提供科學依據。

做活“第二課堂”各類活動,讓垃圾分類習慣入心,培養學生生態文明意識

學校以開展主題活動為培養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載體,推進活動與課堂互相滲透,不斷豐富內容和參與形式,成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學校緊緊圍繞垃圾分類習慣養成教育的主題,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各類節日、專項活動開展各種垃圾分類習慣養成的活動,既學習普及了有關垃圾分類的專項文化知識,又向學生進行了勤儉節約、變廢為寶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還向學生灌輸了生態環保的綠色發展理念。

勤儉,不僅僅是為了節約,更是為了涵養德行、品行,同時也是學校育人的首要目標。“變廢為寶”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智慧。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審美能力,激發學生探索資源再利用的興趣,落實綠色環保理念,培養學生生態文明建設意識。學校結合實際,將各班廢舊蛋奶分發箱改造為班級垃圾可再生資源回收箱,校內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每天產生150個奶盒,通過老師手把手教會學生奶盒的處理、集中回收,同時開展“分類垃圾換綠植認領活動和分類垃圾換書籍”相關活動。根據國內生活垃圾較為成熟的分類方式,學校將可回收垃圾分為14類,定期開展生活垃圾主題收集活動,例如收集中秋節月餅盒“變廢為寶”,把塑料瓶分為PE瓶和PET瓶進行收集,紙板、綜合紙、利樂包裝盒分類收集等。通過日常生活廢舊物設計時裝,開展六一兒童節“時裝秀”表演,結合西安市開展的“垃圾不落地、西安更美麗”“藍蓮花志愿者”“愛國衛生運動”“紅領巾互助小組”等活動開展垃圾分類習慣養成教育,為學生建立起愛物惜物的觀念,提升“變廢為寶”的環保意識。在獎勵機制上,設立“垃圾分類示范班”“環保小衛士”等榮譽稱號,結合學生對垃圾分類的認知和踐行情況,通過評委打分實現“評先樹優”,鼓勵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

通過各項活動的推進完成,更新了教師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師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形成了關于校園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對提高小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的思路和策略。學生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生態文明建設與自身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增強了小學生的資源生態環保意識。

做好“第三課堂”社會實踐,讓垃圾分類習慣踐于行,提升學生生態文明素養

教育離不開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密切配合,只有三方合力,教育效果才會不打折扣。在大力推進垃圾分類習慣養成教育的同時,學校利用家委會、家長會、致家長一封信、走入駐地單位等平臺和形式,做好“三結合”教育網絡,創設多樣化的活動形式,讓家長廣泛參與到學校生態文明教育中。

在垃圾分類的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關注社會發展,不囿于自己的小圈子、小環境,帶領孩子以發展的眼光看社會、未來。學校通過LED顯示屏、紅領巾廣播站、“小手拉大手”等途徑,同時發放《致家長一封信》《西安市蓮湖區工農路小學生活垃圾分類教師、家長調研問卷》進行垃圾分類知識宣傳,制作圖文并茂的垃圾分類知識宣傳欄和垃圾分類小測驗單,將各類生活中所能見到的可回收垃圾以及紙張、金屬、塑料、衣服的回收再生過程標注在墻上,讓每個人直觀地了解到一張紙、一克金屬、一個塑料瓶、一件衣服回收再生可降低多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節省多少石油、減少多少填埋空間等。積極與駐地街辦合作宣傳垃圾分類知識,自行設計垃圾分類宣傳貼紙,組織學生對周邊區域垃圾桶進行粘貼,分發給家長、街頭民眾、周邊社區和環衛工人,確保垃圾分類精準投放。主動和駐地街道辦、消防部門、社區、小區等單位互幫互助,為社區捐贈兩分類120L垃圾桶20個,對垃圾分類二類創建單位、學校進行技術指導、資料共享。

垃圾分類工作的深入開展,開辟了學校教育的新途徑,經過家校互動、“小手拉大手”,讓學生當好生態文明理念宣傳的“小喇叭”,帶動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讓生態文明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三個課堂”為載體做好垃圾分類,還是學校德育、勞動教育的關鍵突破口,助力學校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科學發展之路。為學校培養了更多的生態文明實踐者,提高了學生整體文明素質。學生對垃圾分類知識入腦入心,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體會到垃圾分類在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實際意義和價值,自覺把生態文明思想轉化為師生的日常行為,并通過自己的行動影響到家庭,輻射到社會。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蓮湖區工農路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