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近半,如果要說有什么對我影響最大,我會很認真地回答,是書。是的,就是它,影響了我半生。

我出生在農村,父母由于家庭原因,讀了書,但沒有改變命運。我的大伯是位幸運兒,被推薦讀了中師,窮人家的孩子知道那是難得的機遇,于是奮發努力,在民辦教師轉公辦教師時,他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被調到了市區。父親羨慕不已,他把期待放在我與弟弟的身上,對我們的學習要求很是嚴格,這為我的書香生涯埋下了一顆種子。

幼年時家里境況不好,能接觸外界信息的不過是一臺14寸的黑白電視機。即便如此,父親不讓我和弟弟多看,怕影響學習。上世紀90年代的農村,少娛樂少書籍,而我總是想要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讀書、借書便成了我最大的需求和愛好。發現同學有書時,一定是死纏爛打地借來,在限定時間內讀完,無形中居然養成了速讀速記的好習慣。那時候看得最多的是作文書,《兒童文學》《少年文藝》《微型小說選刊》《鄭淵潔童話》……就是“大餐”了。在新鮮有趣的文字中,我結識著不同的“朋友”:賣火柴的小女孩、蛻變的丑小鴨、說謊后鼻子會變長的匹諾曹、“明察秋毫”的大偵探……

四年級的時候,小叔高考失利,開始販賣小人書,于我而言如同天降甘霖。但是小叔一方面靠它謀生;另一方面覺得小屁孩能有多喜歡讀書,并不大情愿借給我看,看也要當著他的面看。小人書都是一個系列的,開了頭,哪有停下來的道理?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就此開始,只要打探到他不在家,我必定纏著奶奶開了他的房門,借不來,“偷”倒是可以的吧,有時不湊巧,撞上了,挨罵是常事。但卻就此讀完了一整個系列的《戲說乾隆》《倚天屠龍記》《西游記》……開啟了“大故事”的閱讀之旅。

有段時間,學校得到一批捐書,鎖在一間破舊的小倉庫里。于是我去找父親的同學、學校的老師,周末要了鑰匙,在逼仄、滿是灰塵的小房間里邊吸灰塵邊讀書,往往一讀就是大半天,最終還要在她的再三催促下極不情愿地離開。我很喜歡讀故事性強的作品,短至讓人捧腹的一個笑話,長至半懂不懂的小說,都是我的美味佳肴。

除了這些,我家因為毗鄰工廠,在一次擴建中土地被征收了,帶給了父親農轉工的優待,也讓我有了更多的讀書渠道。每月初,廠子會發一些勞保用品,就是自產的口罩、手套之類的物品,白色、怕臟,往往用舊報紙包起來,我就默默地期待著那張報紙,報紙中縫的《開心一刻》偶有一些寫人記事的文章是我的最愛。我惦記著父親的,也惦記著姑姑的,第一時間去收集,唯恐它被當成手紙或當作燒火紙用了。

最開心的莫過于父親有了一張工廠圖書館的借書證,雖規定一月只能借一本,可于我而言,已然是再好不過了。靠著它,我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巴黎圣母院》《簡·愛》等大著作。雖然理解有限,但囫圇吞棗的閱讀,多少還是影響了我。在文字間,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感性與理性交融,理解和體悟也在不斷的閱讀中走向了深入。記得讀過一本半文言版的《濟公全傳》(下冊),第一次知道了中文還有另外一種語言形式,雖難懂,卻頗有一番趣味。遺憾的是,上冊借了幾次都不在。這樣的時光持續的時間不長,廠子精簡機構,圖書館沒有了,到現在也沒遇到與之對應的上冊,唏噓得很。

可喜的是,初中同學多了,可供借書的來源多了,閱讀的種類也豐富了,《讀者》《青年文摘》《小說月刊》也有了。只是借來的書和雜志總是別人的,借閱有限定時間,便在課堂上偷偷地看,但畢竟不是什么妙計,常常要操心老師的突然到來和這節課的功課,只能速戰速決。我的閱讀速度和記憶力就是在那些歲月里被“逼迫”出來的(作為學生而言,這是不值得贊賞的事情)。在與同學借書、還書、聊書的互動中,我們把愛好發展成了友誼。因為我一向喜歡讀《故事會》,同桌有一次背了滿滿一書包的《故事會》送給我看,有30來本吧,成了我這一生難以忘懷的溫暖。前面的同學一次拿來一本嶄新的《巴黎圣母院》塞給我,說:“你讀得快,你先讀!”有時同學在其他班發現有什么新鮮的書籍,想方設法地幫我借書也是常有的事情。大量的閱讀,給了我極大的沖擊,我想要出去看看這大千世界的念頭愈發執著,雖然后來有些不遂人愿,但到底還是影響了我的人生軌跡。

我是一名中等師范院校培育的教師,因為父親的決定,放棄了高中,滿心的不情愿讓我在那所百年名校中并沒有感受到太多的快樂。如果說有溫情之地,就是圖書館和閱覽室了。我第一次知道,圖書雜志如此之多:《小說月刊》《收獲》《啄木鳥》《白鹿原》……中師沒有升學的壓力,我就把自己完全沉浸在了書籍的海洋里。因為喜歡讀書,我的寫作水平也在潛移默化中有了些許提高,有幸成為學校文學社的一員,還發表過一篇文章,只是沒有好好留存,幾次搬家,找不到了,文章寫的是關于父母那一輩人的苦難生活和質樸愛情。80后的我,在21世紀寫出這樣的文字,現在想起來仍覺得頗為自豪,得到老師肯定的同時,甚至有了當作家的夢想。雖然至今沒能實現作家夢,但在師范學校大量閱讀書籍讓我受益一生。

19年的教學生涯,讓我擁有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從小學數學到初中語文再到今天的高中語文教學,自己回顧起來也是頗為驚訝。回想起“初”登語文講臺心中的那份忐忑:被數字、圖形等占據了多年的頭腦要如何走向文字世界呢?但真正走進文本,帶著學生徜徉文海的那一刻,我好似回歸一般。讀過的書終究沒有辜負我,到底是給我積淀了一些文學素養。當帶著學生馳騁文本,在語文教學中披荊斬棘時,我的內心總是充斥著一種莫名的慰藉。后來,我又走進了高中的語文課堂,生活又是一個嶄新的面貌。于我工作上的成長而言,這大概就是多年在文學作品的浸潤中最受益的地方。當然還不止于此,高年級語文教學的涵蓋面更為廣博,工作與自身發展的需要,使我更要深入地、用心地閱讀了。作為一名專技人員,我的閱讀視角亦不能繼續停留在文學文本上,教育教學理論書籍也必須成為我的“盤中餐”。于是,讀著葉圣陶先生對語文教育教學的見解,學著于漪老師數十年積累的教育教學經驗,悟著諸多教育同仁的不同教育教學理念,在閱讀中學習、交流、共識、改變,又成了我新的讀書起點和目標。

如今,再也不用眼巴巴地去借書了。需要了,便去買,不過閱讀時再不像小時候因著急還書囫圇吞棗地讀,也不像少年時的偏愛一隅,而是細細品讀。對于一些艱深的內容愿意好好地去思考一下了,頓悟的時候忽然間就感受到了陶潛“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趣味;讀到興奮之處,也有壽鏡吾老先生“拗過來,拗過去……”的舉動;閱讀理論,做著圈點批注時,恍惚間,似乎有哪位教育大家映現在書中對我點頭示意……這些美妙的體驗,盡在那一本本表面樸實無華、實則“內心豐富”的著作中。工作、生活繁忙之余,找找新書、翻翻舊文,恬然自得的情趣亦是在其中。

氤氳書香,回顧半生,書籍與我,我與書籍,我愿意理解、體悟、深入她,她亦幫扶、給予、成就我。那么,余下時光,就繼續陪伴,于書香中快意此生,幸甚至哉!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楊凌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