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幼兒的發展與成長不是在人為設置的環境里就可以實現的,相反幼兒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學習和發展的。家鄉是幼兒生活與生長的地方,這里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都對他們的行為和心理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眉縣南靠巍巍秦嶺,北臨濤濤渭水,境內土壤肥沃,氣候濕潤,物產豐富,是“中國獼猴桃之鄉”。眉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西周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境內多次出土西周青銅器、戰國編鐘等國寶重器,被譽為“中國青銅器之鄉”。眉縣歷史名人輩出,有先秦大將白起、三國蜀漢名臣法正、唐代醫學家王燾、北宋思想家張載、開國上將李達等一代名流。眉縣民間藝術形式源遠流長,種類繁多,有很多的手工藝制作,如臉譜、剪紙、刺繡、皮影、泥塑等,栩栩如生,無一不閃現著勞動人民智慧的光芒。

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厚重的文化積淀,為我們的課程建設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我們積極開展實踐研究,將眉縣鄉土資源與課程建設相結合,努力營造與幼兒生活經驗有直接交互作用的教育環境,讓幼兒與鄉土資源親密對話,促進他們更加積極有效地學習和成長。

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擴展幼兒活動空間

幼兒的經驗來自生活,親身經歷是幼兒獲取信息、積累經驗的有效途徑,在真實生動的社會和大自然中,幼兒是積極的學習者。我們充分利用眉縣的地域優勢和社會生活資源帶領幼兒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和大自然,開展有計劃、有針對性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幼兒園課程進一步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大自然,讓幼兒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時增強對社會與自然的感知和了解。

例如,我們利用眉縣“全省果業先進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帶領幼兒走進果業園一起觀察、采摘、品嘗,聽農民伯伯講果子的生長過程,手把手教小朋友們干農活。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實踐活動,既豐富了幼兒的社會經驗,又開拓了幼兒的視野,讓幼兒在實踐體驗中對家鄉、社區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二、引進民間游戲,豐富幼兒在園活動

玩是幼兒的天性,因此游戲就成了幼兒教育最重要的形式。許多民間游戲能促進幼兒走、跑、跳等大肌肉動作的發展。例如,滾鐵環、跳繩、打沙包、踢毽子、跳方格等。還有一些民間游戲能發展幼兒手部的小肌肉群和手眼協調能力,如翻花繩、抓七子、彈彈珠、手絹疊老鼠等;一些民間游戲融合語言兒歌,如跳皮筋、編花籃,發展幼兒語言與動作的韻律感和協調性;一些民間游戲帶有故事和情景,如攻城、闖馬城等,其有很強的趣味性和挑戰性,這些民間游戲能流傳至今充分說明它們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我們從民間游戲與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應用入手,對這些收集到的民間游戲進行分類,如大運動鍛煉類、發展小肌肉群靈巧類、融合語言兒歌類、故事情景類等,使民間游戲與不同的教育活動有機結合,全面發展幼兒的各項運動能力。在有趣的游戲中,幼兒的興趣濃厚,百玩不厭,既鍛煉了幼兒的體魄,又提高了他們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還培養了其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意志和主動、樂觀、合作的態度,更重要的是“熱愛運動,讓鍛煉成為一種習慣”的意識在孩子們心中逐漸生根發芽,民間游戲在幼兒園園本課程中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三、與環境融合,創設具有鄉土特色的互動環境

我們根據環境創設的理念,發動教師、家長和幼兒一起參與采集、收集,將具有鄉土特色的材料和一些衛生、安全、無污染的自然物作為幼兒的游戲材料,如河灘里撿來的石頭,收集到的種子,飄落的樹葉,蘆葦、瓦片、窗紙等。這些材料在孩子們的手中經過涂染、拼剪、組合、編織,再添加一些輔助材料后,就變成了可愛的石頭企鵝、樹根章魚,憨憨的泥小豬等。農村多彩多樣的自然材料,更容易引起孩子們收集的興趣,這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區域活動,提高了他們的審美和創造能力,還使幼兒對大自然和生活的探索更為細致和積極。

我們將這些富有童趣,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幼兒作品展示在幼兒園的公共區域,如在幼兒園班級的窗戶上貼上具有眉縣鄉土文化特色的剪紙窗花;在走廊墻面上懸掛非遺傳承人、幼兒的剪紙作品等;在展覽柜里陳列幼兒自己制作的青銅器和泥塑作品;在過道展示教師和幼兒共同完成的蘆葦畫、獼猴桃畫,我們把走廊、窗臺、墻面作為幼兒展示作品的平臺。我們還將這些作品與幼兒園的整體文化環境創設相融合,讓走進校園的每一個孩子隨處都能看到自己的作品,讓他們在獲得環境熏陶的同時,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四、非遺進校園,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眉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為了讓幼兒從小就能接觸和感受到鄉土文化的精髓,使他們發自內心地喜愛鄉土文化,進而達到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我們通過篩選將具有獨特眉縣人文氣韻、貼近幼兒生活的優秀非遺內容引進校園,如眉縣刺繡、眉縣剪紙、眉縣泥塑、威風戰鼓等。我們邀請非遺專家、傳承人走進校園,講解非遺的歷史和非遺作品制作方法。在專家爺爺、奶奶手把手的教授下,小朋友們認真而小心地捏泥小豬、剪窗花、繡鞋墊、做香包,雖然有的細節處理并不完美,但每一步都是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的,從過程中幼兒收獲到了開心與滿足。去年六一兒童節時,孩子們的威風戰鼓表演更是贏得了家長的陣陣掌聲,這讓幼兒充分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魅力。

同時,我們將這些非遺材料投放到部室和區域中,持續支持幼兒開展活動。如在區域設置中,增加具有眉縣鄉土元素的織繡坊、青銅坊、泥塑坊等。在活動中鍛煉幼兒的能力,讓他們認識到眉縣文化的多樣性,進而激發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五、生成主題活動,充實原有課程內容

農村幼兒園擁有豐富而廣闊的自然環境,我們可以利用自然環境中的有利條件,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將適宜的內容引進到課程中。例如,每到夏天眉縣的千畝荷塘,荷花盛開,美不勝收。在游覽時,孩子們都激動不已,因此我們以此為契機,開展以荷花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引導幼兒了解荷花的生長環境、過程、不同部位及其用途等,通過開展科普類故事、游戲活動、藝術活動等,讓幼兒對荷花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認識,萌發他們對荷花的喜愛之情。我們還可以利用渭河濕地公園槐林濃蔭下的開闊地帶,開展放風箏、轉風車、折飛機等游戲活動,發展幼兒的大運動能力和協調性;草地里的蘑菇是怎么長出來的?能吃嗎?通過種植蘑菇,我們讓幼兒學會堅持長時間細致地觀察,并在觀察中學會記錄。渭河里的水為什么是黃的?通過渭河水、井水和自來水的對比,讓幼兒明白保護環境和衛生飲水的重要性,引導幼兒關注生活,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思考與探索。

六、融入五大領域,豐富基礎課程內容

如何開發和利用好鄉土資源,是我們研究的重點。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建立了五大領域基礎課程和鄉土特色園本課程相互補充、融合共生的課程體系,積極將鄉土資源融入幼兒園五大領域課程中。我們根據幼兒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選擇適宜幼兒且幼兒比較感興趣的內容。例如,在語言領域中有當地的一些歌謠、語言故事、民間傳說、諺語、方言、歷史名人等,我們讓幼兒通過故事歌謠的學習,發展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社會領域有歷史古跡、節日慶典、民族風俗、特有的禮節等,我們要讓幼兒知道“我是眉縣人,就應當了解家鄉事”。在藝術領域有當地的音樂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威風鑼鼓”、手工藝品青銅器制作等,我們讓幼兒在參與和動手中得到藝術的熏陶和對美的感知。在健康領域有當地的民間體育游戲踩高蹺、滾鐵環、打沙包等,我們讓幼兒在有趣的運動中得到鍛煉和發展。在科學領域有家鄉特產的水果、種植過程和特色制品等,我們可以讓幼兒深入了解家鄉的特產,并在活動中體驗各種家鄉特產的來之不易。

我們采用主題網絡的形式組織教育活動,這有助于教育內容與各個領域內容的整合。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選擇適宜的主題設計主題網絡,進而制定相應的教育目標,并將教育內容通過集體活動、游戲活動、生活活動等多種形式滲透到孩子的一日生活當中。通過多種形式教育活動的開展,帶領幼兒一步一步深入主題,認識眉縣,了解眉縣,熱愛眉縣,培養幼兒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責任感。這既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也是推動幼兒園課程建設的改革和發展。

鄉土文化是廣大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智慧與精神結晶,代表了我國璀璨藝術的文化形式。家鄉是我們生活的根,鄉土文化則是滋養我們靈魂的泉。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鄉土資源對幼兒發展的重要價值和積極作用,讓幼兒園的課程扎根于家鄉沃土,讓幼兒在鄉土文化的滋養下學習發展,快樂成長。

作者單位 陜西省眉縣示范幼兒園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