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健康發展,旨在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小學階段的數學作為基礎課程之一,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強化思政育人功能,引導和幫助學生動態生成知識技能、科學觀念、思維品質和探究精神等數學核心素養呢?筆者結合以下教學個案,作以研究說明。

一、教學個案

“認識角”教學片段(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認識圖形”)

(一)創設探究情境,營造學科思政氛圍

師:課件演示紅角和藍角的故事,幾何王國里有兩個角,一個叫紅角,一個叫藍角,它們是好朋友。有一天,它們卻為了誰大誰小的問題吵了起來。

學生們興致勃勃地觀看。

(二)自主思考討論,點燃學科思政火花

師:你們看,紅角和藍角,誰大誰小呢?為什么?

生1:我認為紅角大。因為紅角的個子高。

生2:因為紅角的邊比較長,所以紅角大藍角小。

生3:藍角的邊比紅角的短,所以藍角小紅角大。

生4:我認為它們一樣大。因為它們的頭部一樣大。

……

師:它們又是怎樣吵的呢?

課件繼續演示:(紅角)我的邊比你的長,所以我比你大。(藍角)其實,你并不比我大。就這樣,它們爭吵不休。大家愿意想個好辦法,幫助它們弄清楚誰大誰小嗎?

生:愿意!(齊聲)

生1:讓它們先不要吵,有矛盾可以說一說。

生2:讓它倆比一比。

生3:光吵架不行,得比比看才能知道誰大誰小。

生4:有問題可以講道理,不能吵來吵去。

……

(三)合作探究交流,親歷學科思政過程

師:大家想的辦法真不錯!讓它倆安靜下來,比比看誰大誰小。

課件繼續演示:(藍角)不信咱倆比比看。紅角和藍角重合在一起比較了三次,紅角對藍角說:“對不起,我錯了。”原來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看完了“紅角和藍角”的故事,你有什么樣的收獲和啟示呢?學生先小組內交流,然后每組選出一個代表向全班同學講述。

生1:我們小組的收獲是明白了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生2:我們小組明白了遇到事情要動手試一試才知道。

生3:我們小組懂得了好朋友之間發生矛盾不能光吵架,得靜下心來想辦法解決。

生4:我們小組知道了要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

……

(四)歸納評價升華,呈現學科思政成果

師:大家的收獲和啟示豐富極了!我們不僅知道了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還知道了好朋友之間發生矛盾,要動腦筋想辦法,如果是自己做錯了,就要勇敢承認并及時改正。

二、個案反思

上述教學中,執教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創設了生動的故事情境,營造了和諧的學科思政氛圍,使學生在探究數學真知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習得了“健康而安全、愉快而積極、負責任而有愛心、動腦筋而有創意的生活”的道德品質教育,展示了學生動態生成良好道德的德育歷程。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筆者認為,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的指引下,小學數學教學強化學科思政育人功能,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具體實施:

(一)創設探究情境,營造學科思政氛圍

數學教學要強化學科思政功能,有效滲透道德品質教育。教師要創設出深受學生喜愛的數學探究活動情境,營造出生動、和諧的學科思政氛圍,這對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探究興趣、生發道德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個案中,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演示了學生喜聞樂見的紅角和藍角動畫故事,使學生融入到數學活動情境的同時,讓他們對學習內容也有了更深刻的記憶和理解。可以說,教師只有營造出輕松和諧的學科思政氛圍,才能更好地向學生滲透道德品質教育。

(二)自主思考討論,點燃學科思政火花

除了合理創設數學活動情境和營造學科思政氛圍,教師還需要適時把握數學活動契機,找準道德品質教育的突破口,點燃學科思政火花。個案中,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把握“紅角和藍角,誰大誰小”和“大家想個好辦法,幫助它們弄清楚誰大誰小”兩處契機,激發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組織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并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生成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習得科學觀念和思維品質等,助燃學科思政育人的火花越加絢麗。

(三)合作探究交流,親歷學科思政過程

在數學學科教學中,學生親歷數學探究活動、習得數學核心素養的過程,應該與強化數學學科思政、動態生成良好品德融合起來,促使兩者間發揮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作用。教學個案中,學生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紅角和藍角重合在一起比較了三次”的動畫,親歷觀察、操作、推理、驗證等由直觀到抽象的過程,同時基于“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思考,動態生成“好朋友之間發生矛盾不能光吵架,得靜下心來想辦法解決”“要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好辦法是大家想出來的”等一系列見解主張,讓學生感受數學課程精彩的思政育人過程。

(四)歸納評價升華,呈現學科思政成果

我們都知道,學生雖然共同經歷了同一次數學探究活動,但是每個人、每個小組動態生成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等素養是不盡相同的,動態生成的數學情感態度也是不盡相同的。教師要及時歸納評價,引導和幫助學生不僅收獲探究的數學課程教學成果,而且收獲探究過程中蘊涵的學科思政育人成果,進而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三、個案啟示

通過反思和歸納上述教學個案,圍繞小學數學課程思政育人的主題,我們至少可以獲得以下三個方面的啟示:

(一)小學數學課程思政育人是貫穿于學生主體學習活動過程之中的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會得到不同的發展。基于這樣的理念指引,結合教學個案中的學生主體學習過程,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生主體學習活動,小學數學課程思政育人就無從談起。教學個案中,學生關于“好朋友之間發生矛盾不能吵架”“要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的人文情懷,“讓它倆比一比”“有問題可以講道理”的理性思維以及“愿意幫助它倆想出好辦法,弄清楚誰大誰小”的責任擔當,都是生成于學生主體學習活動過程之中的。

(二)小學數學課程思政育人是貫穿于課堂教學動態推進過程之中的

我們知道,數學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在教學個案展示的動態過程中,教師通過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了學生“紅角和藍角誰大誰小”的思考,鼓勵學生“為弄清楚紅角和藍角誰大誰小而想辦法”的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經歷了“將紅角和藍角重合在一起比一比”的觀察、猜測、推理、驗證等過程,促進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動態發展,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生成了生動活潑的人文底蘊、實踐創新等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充分彰顯和實現了小學數學課程思政育人的動態生成功能。

(三)小學數學課程思政育人是貫穿于學生素養有序生成過程之中的

小學數學課程教學反映社會需要和時代特征,遵循數學特點和認知規律,重點關注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維、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的生成過程和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和科學精神體系,是數學課程落實思政育人要求的切入點和突破點。教學個案中,由“創設探究情境,營造學科思政氛圍”到“自主思考討論,點燃學科思政火花”,再到“合作探究交流,親歷學科思政過程”,最后到“歸納評價升華,呈現學科思政成果”,這是數學課程教學與學科思政育人、知識邏輯推進與技能有序發展、素質動態生成與素養螺旋提升的有機統一過程。

當然,小學數學教學強化學科思政功能的策略方法還有很多,教師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靈活組織實施。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不管選用哪種策略方法,“創設和諧的情境氛圍生發學科思政因素、點燃學科思政火花、親歷學科思政過程、呈現學科思政成果”這個過程是不會改變的。筆者堅信,只要我們在數學學科思政的課題研究中勇于創新,大膽實踐,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操作的、幫助學生動態生成良好品德的學科思政策略。

作者單位 西藏民族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