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圍繞健全作業管理機制,合理調控作業結構,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的負擔,要求一線教師和學校既不能靠校外機構彌補教學的不足,也不能靠布置大量的作業廣種薄收,在減作業量的同時,也不能降低教學質量,即“減負提質”。

一、“雙減”大環境下學校如何優化作業

學校要推動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轉變,提高作業管理水平,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提高課后服務水平,實現“減負”與“提質”;建立學科思維,通過建模、推理和論證、歸納、質疑,搭建設計作業的思維模型;抓好作業管理和課后服務,做好學校作業設計與課后服務的研究和培訓。

規范辦學管理。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方案,完成課程計劃,開齊開足各門課程。嚴格執行“三表”(課表、作息時間表、大課間體育活動表),落實“五育”并舉。

提高教學質量。加強課堂教學管理,推進“課堂革命 陜西行動”,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注重差異化教學,主動關心和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

規范作業管理。嚴控作業總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將作業設計納入日常教研活動,加強基于學科課程標準和具體學情的作業設計,統籌做好學期作業、單元作業的整體設計,創新作業類型、作業評改方式、作業反饋與輔導方法。推動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提高作業管理水平,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提高課后服務水平。

做好學校作業設計與實踐的研究和培訓。研究作業設計如何與課堂教學、生活經驗緊密銜接,鞏固、提高、延伸、拓展教學內容,促進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實際運用;研究如何增強作業的層次性、趣味性和針對性,增強作業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激活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做好課后服務。促進課后服務與“三個課堂”深度融合,滿足學生和家長的多樣化需求。優先安排作業指導,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答疑輔導,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因地因校制宜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文體、勞動、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提高服務質量,豐富學生生活。

規范考試管理。認真落實考試管理相關規定,嚴格控制考試次數,指導學校和教師探索科學的測評方式,根據學科課程標準命制試題,合理控制考試難度,增加綜合性、開放性、應用性、探究性試題比例,減少機械記憶性試題。

二、“雙減”大環境下教師如何優化作業

任務一:根據課程標準、學生學情,樹立作業優化的理念。2022年4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正式頒布。作業是為學生服務的,最終落實核心素養的是學生,所以學情是作業優化設計的基礎。我們要依據課標和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對原來的作業設計作出適當的修改和調整,使其高效且具有針對性。

任務二:依靠學校的教研組,加強作業優化研究。及時組織教研組成員開展學習分享會。如教師可以詳細匯報自己的大單元設計:作業設計的理念、意圖、思路、優缺點、改進措施和實踐探索等。

20230411102021260-41-b80a2.jpg

向課堂要質量。教師要研究新課標,研究學情,更要深入研究大單元教學、主題式教學、大概念或核心概念知識教學、項目化學習、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等,及時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式。利用貼圖、NOBOOK虛擬實驗、數字化實驗、希沃白板等教學工具與資源激發學生興趣,重視對學生思維方法的培養,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活動的參與者和實踐者、規則的制定者和效果的評判者。

向作業要質量。作業是家長十分關心的問題,也是產生負擔的重要方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月芬提出,作業是折射學校教育價值觀和專業水平的“名片”;是教學與評價相結合的支撐點;是學校、社會和家庭的連接點;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負擔和成績的關鍵點。教師首先要刪除過難、過繁、針對性不強、容量大的知識點作業;其次要添加符合學生身心、有意促進學生興趣的作業;最后要設計能將知識結構化,能提升學生能力水平、核心素養的作業。作業設計要從能力立意向素養立意轉變。

向落實要質量。一是教師要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個學生,關心愛護學生,融于學生之中,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目的。二是教學要求及作業要求均要進行分層指導,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采用多樣的評價方式,可盡量側重過程性評價,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提高和成長。

提倡基于預習的教學。對于學生,要激活學習過的背景知識,明確學習的方向和目標,讓學習自覺變成學生自己的事情,這是學習知識的起點。對于教師,要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和生長點,聚焦教學重點、學科能力、思維方法,為學生提供增強預習效果的支撐點。

讓情境、問題、活動成為課堂教學的核心要素。在課堂中合理融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如身邊發生的事件、科技創新、社會熱點、學科發展史等,讓情境成為打開知識之門的鑰匙,通過活動解決情境蘊含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理念和思想,利用學科育人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同時也要積極運用過程性評價、建立結構化知識、倡導合作學習等。

樹立教學與作業設計一體化理念。課堂教學方面,教師要根據課標,采用學科思想、學科視角進行教學;作業設計方面,教師需進行多層次、適切性、多樣性研究,使教學和作業設計有機結合,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加強作業完成指導,認真分析學情,及時做好反饋。

教師要從作業布置走向作業設計。教學、反思和試題設計是教師的三項基本功。我們要根據課標、學情,設計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試題。要減少機械性死記硬背的題目,增加開放性、探究性題目,特別是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結合教學文本,設計趣味性作業;整合學科資源,設計綜合性作業;根據學生差異,設計開放性作業。

落實作業“十變”。作業變作品;刷題變解決問題;設計作業變設計作業體系;碎片化作業變結構化作業;教學視角作業變教育視角作業;傳統“狂轟濫炸型作業”變“精確打擊型”作業;預設作業變動態生成作業;紙筆作業變社會實踐作業;書面作業變跨學科綜合實踐作業;總結性評價作業變過程性評價作業。

作業優化設計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學生成績方面發揮著顯著作用。教師要潛心研究教法學法,提高作業設計水平,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家長要配合教育需求,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校要統籌管理、精心布局,對優化作業設計高要求高起點,激發教師積極性,優化作業設計,促進教學提質增效。

作者單位:陜西省商洛市商南縣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