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但是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都以語言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語言經驗的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這讓我們更加明確語文學科“核心中的核心”是“語言運用”,圍繞語言運用,我們要有效借助教材,讓學習語言表達的過程更加清晰,將文化、思維、審美巧妙地融合其中,展現語文課堂獨特的魅力。

一、讓文化理解與傳承在語言表達中走心

要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理解是前提,認同是基礎,傳承是目標。我們需要精準挖掘不同文本的文化價值,借助語言表達,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等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走心走深。在文化傳承理解中,革命文化因和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較長的時空距離,所以學生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我們可以借助多重資源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努力跨越時空隔阻,傳承革命精神。

例如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黃繼光》一課為略讀課文,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戰爭年代的革命文化,同時又能夠落實“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品質”“學習從多個方面寫出人物的特點”等語文要素,學生在課堂上借助文本了解了黃繼光主動請命、奮不顧身的英雄形象后,教師可以將《長津湖》影片等視頻資料作為課外拓展內容,組織學生抓住語言、動作描述英雄形象,感受英雄氣概。《長津湖》中有為保護戰友,孤身引開敵人火力的余從戎,與敵人同歸于盡的平河,還有為保護戰友毅然撲向手雷卻連姓名都沒有留下的普通戰士,這些戰爭年代的英雄形象在學生進行語言表述的過程中得以形象化體現,激發了學生對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進而,讓學生了解國家接抗美援朝烈士遺骸和遺物回國的資料,讓學生從國家、戰士、家屬、自己等不同角度表述這件事的意義,體會愛國主義精神。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進行拓展閱讀《祖國,我終于回來了》,引導學生圍繞“英雄”這一話題展開表述:戰爭年代,英勇犧牲的是英雄,但是當祖國需要的時候,回國奉獻亦是英雄。看看我們的周圍,何處有英雄?學生借助資料進行梳理表達:扎根大山、助民脫貧的青年干部黃文秀是英雄;逆向前行、堅持抗疫的醫護人員是英雄……讓學生明白什么是英雄行為,什么是英雄品質。

二、讓思維類型和特質在語言表達中深化

語言是思維的外化,思維是語言的本質。在語文課上,學生的思維角度及其特點都是通過語言表達的方式展現出來的。我們要在課堂的情智互動中抓住學生語言表達的契機,立足學生的語言表達,準確定位學生的思維立足點和提升點,通過點撥、追問、組織討論等方式優化學生的表達方式和效果,讓思維的準度、廣度、深度、靈活度進一步拓展,進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童話單元,每篇文章都是“感受童話豐富想象”的好素材。但是閱讀是為了“試著自己編童話,寫童話”,如何讓學生借助作者的創作思路和語言表達打開思路,講出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是我們語言訓練的重要目標。

例如《那一定會很好》這篇童話的情節環環相扣,一顆種子長成大樹后,先后變成了手推車、椅子、木地板,變化呈現出相應的規律性。而情節也是按照“有想法—被改變—細感受”來構成,尤其是動詞運用準確且豐富,具有較強的示范借鑒作用。因此,在充分閱讀了文本的內容,理解了文章主旨后,我們嘗試讓學生進行編創。按照文章中“越變越小”的邏輯,學生接著課文結尾的“木地板”開始想象,木地板逐漸變成了七巧板、積木、木屑等。在細化情節時,學生說:“木地板整天曬太陽,顏色都發黃了,它想變成孩子玩的積木,被孩子們捧在手心,組成不同的造型,那一定會很好。于是,主人把木板鋸成小方塊,涂上美麗的顏色,還刻上不同的數字,農夫的兒子天天開心地玩。積木站在城堡的最高處,感覺自己像個國王,要對自己的臣民講話。”學生豐富的想象展現出妙趣。最后,將學生的想象與課文結尾“它覺得自己又變成了一棵樹”對比。那棵樹回到了最初的起點,選擇不同,經歷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在想象與表達的交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培養,個性化的表達體現著他們對文章內容的態度。

三、讓審美體驗和評價在語言表達中創新

語文教學中的審美創造需要學生在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審美經驗,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既要通過閱讀與鑒賞發現文本展現的美,更需要借助表達與交流將生活中的美用語言文字生動地表達出來,即在文字和生活中美美地走兩個來回。語文課堂的審美是借助文字閱讀來內化,借助文字表達來外顯的。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文章中描述到:這里風景宜人。但對于未曾身臨其境的學生來說,很難體會小興安嶺的美,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文字中感受美。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語言展現自己家鄉的美。課文每一段描寫一個季節,分別抓住不同的代表性事物進行描寫,語言句式豐富多變。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如抓住“抽出”體會枝條生長的速度,感受春的生命力;抓住“浸”體會晨霧彌漫的美,想象森林在濃霧中時隱時現的奇妙景象。進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描繪秦嶺的美景,讓學生嘗試抓住形態、色彩來進行表述,讓學生把觀察到的變化、色彩和體驗到的感覺用恰當的語言表述出來,把對家鄉的熱愛滲入字里行間。我們不只要通過朗讀內化語言,贊嘆小興安嶺的美,更要運用語言來表達、宣傳家鄉山水的美。

總而言之,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需要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才能提升。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存在不想說、沒話說、說不了、說不清、說不好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學生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經過課堂教學的有效組織和引導,提升表達的準確性、完整性、獨創性等。同時,教師也要摸清學情,找準出發點,了解文本對語言表達能力提升的學本價值,要巧搭“支架”,立足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具有挑戰性、進階性、實踐性的表達訓練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表達情境中說出來、寫出來。更重要的是教師要通過有效評價,實現表達的豐富化,學生的獨特視角、個性語言和創造性思維都會在有效的語用訓練中得以體現和提升。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翠華路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