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是在一定歷史觀的指導下,研究人類歷史進程及其規律,并加以敘述和闡釋的學科。歷史教育對于學生成長具有重要意義。面對新時代提高全體國民素質的新要求,針對中職教育中歷史教學邊緣化和弱化的現狀,必須進一步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以下簡稱“中職三科”)的課程建設。

歷史教育的本質是人文素質教育,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其核心是如何做人,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如中職學校歷史教科書通過比較分析“百家爭鳴”和“文藝復興”的內容,以了解東西文明的差異,彰顯中國智慧。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其折射的偉大光輝,增強學生向往真善美的人文情懷,讓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更好地適應社會和企業的發展需要。

歷史教育關于德育的內容十分豐富,在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美德,培養學生的思想修養和道德情操等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功能和優勢。“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歷史教育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德育內容,不僅囊括國家發展的總體脈絡,而且包含國家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是中職學生正確、全面了解祖國過去、展望祖國未來和審視世界格局的重要教育內容。

在歷史教育中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就是要講愛國主義,提倡民族精神。清代愛國詩人龔自珍一針見血地指出:“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可見歷史的重要性。

《中等職業學校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版)》指出,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蘊含了對偉大祖國、中華人民、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從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到孫中山的救國圖存,振興中華;從李大釗立志“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到毛澤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自覺肩負起救國救民的重任;從鄧小平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到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無不彰顯愛國主義是歷史教育的一個永恒的話題,讓學生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中等職業學校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版)》要求,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養成愛崗敬業、誠信公道、精益求精和協作創新等良好的職業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課本在“拓展模塊”中提供了“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和“歷史上的著名工匠”兩個示例模塊,讓學生體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探討其現實意義。教師可以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歷史活動課,如通過學生專業勞動成果展示活動讓學生積極展現自己,汽修專業學生可布置汽車歷史模型展;學前教育的學生可表演歷史舞臺劇;旅游專業的學生可策劃“歷史名勝古跡一日游”或介紹某一歷史時期各地的風土人情、環境資源等。學生可以通過這些歷史活動課提高人文精神和專業技能。

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一種情感。青銅器、絲綢、瓷器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蘊藏著工匠精神的精髓。通過歷史課的學習,學生可以體會大國工匠的精神,感受博大精深的匠心文化,成就自我,助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總之,歷史教學在中職教育中的價值是多元的,中職歷史教師要強化責任感,根據時代發展與中職教育的需要,不斷探尋歷史教育價值的有效路徑,使歷史教學成為提升中職教育影響的新路徑。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