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優化策略探究
作者:■文/石 敏
發布時間:2023-12-07 16:11:13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美國教育家愛莉諾·達克沃斯認為,教學的價值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更新、更精彩的觀念。語文課堂要有核心任務,才有思路遵循,有清晰印痕,最終才能一步步提升學生的能力。語文課堂教學杜絕天馬行空,走走停停,左顧右盼。“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是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學論思想的核心,該理論運用現代系統論的原則和方法對教學理論進行了綜合性的研究和探索。可以說,它并不是什么特別的教學方法或教學手段,而是一種教學方法,一種教學思想策略。下面,筆者談一談自己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優化方面的一些粗淺認識。
一、任務小而精
課堂需要立體設計、精心研磨,小而精的任務會讓學生前行之路更加明晰。任務越小,學生的心理壓力越小,任務群越龐大,學生或許會放棄,這可能是心理暗示作用在作祟,因為啃骨頭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精確的任務能夠將教學重點有效串聯起來,任務的羅列就是通往目標的橋梁,橋梁的設計布局需要設計者的精心,更需要設計者的巧心。每節課皆有明確任務,每個任務設計清晰有梯度,這樣既能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又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講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5課《燈籠》時,筆者只設計了一個問題:“燈籠是什么?”學生通過默讀課文,批注了燈籠的價值和意義,并進行了展示,既探究了文章主旨,又練習了寫作能力。
二、活動設計貫穿始終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創造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機會,讓學生在鍛煉言語能力的過程中,提升領悟能力。心無旁騖地聽講是以學習品質為有力支撐的。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設計多樣的活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增加課堂參與的覆蓋面,還要積極為學生提供平臺,讓學生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中以自己的節奏完成學習任務,提高思考力。
統編版教材形成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自讀課文有隨文“批注”和“閱讀提示”。在講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一文時,筆者設計了以下活動。
活動一:小標題的擬定。在講授《鄧稼先》一課時,學生已通過六個小標題了解了小標題的作用。《回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關于魯迅先生的事件頗多,又自然分段了,所以筆者讓學生在回顧第一課小標題的基礎上,嘗試為本課每一段擬定小標題。筆者引導學生在概括內容的基礎上,學會抓關鍵詞形成言簡意賅的小標題,讓學生概括“魯迅先生的笑”,學生在筆者的提示下,概括出了“魯迅爽朗的笑”這個小標題。筆者問道:“笑是爽朗的嗎?”學生立刻意識到小標應為“魯迅爽朗的笑聲”。有了示范,筆者便完全把課堂交給了學生,讓學生自由組成四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負責概括四分之一的內容,再讓學生相互交流、質疑,最終選出最契合的呈現。
活動二:有關人物形象的概括。在積累好詞的基礎上,筆者讓學生寫下若干個概括魯迅形象的詞。第一步,先讀后評。筆者讓一個學生讀自己寫的,兩個學生進行品評,覺得不合適的直接質疑。第二步,再讀再評。這樣在反復地展示交流和不斷質疑中,學生的自信心就會成倍增長。
三、大單元教學設計
大單元教學設計能讓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一篇一篇地教授課文,學生對文本只是單一的賞析印象。大單元教學以主題為中心,用一條線串起文本,提升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設計八下第五單元的演講詞教學時,筆者便采用大單元教學理念,設計了三個主題,依次是:演講詞的內容、演講詞的語言、演講詞的寫作,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活動中思考。此外,筆者重點為學生介紹了演講的針對性要素,以及演講詞的語言特點。學生通過三個主題任務,很快就掌握了演講詞的寫作方法。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 教師只有不斷優化教學策略,積極探究各種教學方法,才能“撥”開課堂的“云霧”,才能帶領學生在課堂中看到“日”的升起,才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和鑒賞。此外,教師還要想方設法打破學生和文本對話的瓶頸,讓閱讀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讓閱讀成為學生享受精神生活的過程,讓學生的能力和素養得到螺旋式的發展。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經開第一學校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