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理學院張瑩:加快構建和完善課后服務體系
作者:張瑩
發布時間:2023-02-13 16:45:53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規定,學校在全面減少學生作業完成時間、全面減少作業總量、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不斷提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后服務的質量,以適應并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多樣化需求。但是,課后服務涉及的主體多、牽涉的利益廣,問題比較復雜,加上全面實施時間比較短,還不能很好滿足多元化育人需求。因此,為配合“雙減”落地,加快我國課后服務特色體系的構建,需要促進課后服務提質增效,完善其持續性開展的相關制度和舉措。
當下,課后服務在推進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作為“雙減”間接受眾的家長,既是課后服務的委托人,也是教育焦慮的主體。在課后服務的過程中,家長層面的問題主要呈現在“認識”和“需求”兩方面。首先,家長對課后服務認知普遍模糊,他們的關注點在于是否能緩解自身壓力、是否有利于提升孩子成績,從而在行為與認知上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其次,由于不能和部分家長的下班時間完全契合,課后服務依然無法滿足所有家長的需求;還有一部分家長以成績為絕對指標,主動尋求校外培訓機構繼續進行補習教育,反而增加了安全隱患,加重了家長的經濟負擔和學生的學業負擔。
第二,作為“雙減”直接執行主體的教師,既是課后服務的提供者,也是課后服務附帶壓力的承受人。教師層面的問題主要呈現在“負擔”和“價值觀”兩方面。首先,由于工作時間延長、服務方式模糊、勞動報酬不足等,使得教師自由時間被縮短,負擔增大,主觀參與意愿較低,對延時課后服務開展的支持率普遍偏低。其次,由于對課后服務有效開展的方式和內容尚處于探索階段,教師價值觀層面普遍缺乏責任認同。
第三,作為“雙減”作用對象的學生,既是課后服務的目的,也是課后服務的歸宿。學生層面的問題表現為學生自主、全面發展相對受限。課后服務的開展應以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為手段,以最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初衷和歸宿。但是,當下學生托管問題沒有得到完全解決,課后服務由于服務形式、內容條件、師資支持等的限制,通過減輕課業負擔以達成促進學生自主、全面發展的目標受到限制。
基于此,我們從課程目標、內容、形式、評價四個維度建立邏輯體系,以期進一步做好課后服務,真正落實“雙減”政策。
首先,確立以學生、家長、教師、學校需求滿足為目標的課程設置。“雙減”政策的落實需要多個主體共同努力,以實現課后服務效能的最大化。課后課程要促進學生的成長,解決家長既要正常上下班又要看護和教育孩子的矛盾,滿足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課程建設的需要。只有多個主體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才能確保課后課程達到最佳效果。
其次,確立以社會資源為主要內容的課程設置。課后課程設置要積極大膽地發掘與利用社會資源,增加學生學習活動的選擇性、開放性,強調以興趣為底色,突出學生直接情感體驗的活動,既能實現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和勞動教育,也能啟蒙學生的職業意識,促進學生興趣的持續發展。當然,對引入的社會資源必須“摸清家底”,要符合課后課程設置的育人主張。
再次,確立以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的課程設置。學校可根據學生的差異性特點,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開設課業輔導課程,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開設主題活動課程。在設置上要擺脫課時限制,以模塊或單元組織的形式向學生提供科普、文體、藝術、勞動等多領域、長時段、貫穿式的實踐活動,以社團或興趣小組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為學生創造符合個性發展的高質量課后學習生活。
最后,確立以學生發展達成度為核心的課程評價機制。課后課程評價應考量學生課內作業減量提質的達成度、學生參與校外培訓情況減少的達成度、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達成度,堅持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并重,確立以學生發展達成度為核心的課程評價機制。
來源:西安日報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