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在總結過去五年工作時提到,“促進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持續加強農村義務教育薄弱環節建設,基本消除城鎮大班額,推動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負擔”。

“強化校園育人能力、開展課后服務工作,是彰顯民生關懷、體現政策溫度的重要舉措。今年兩會,我就‘雙減’背景下中小學課后服務改進提交了意見建議?!?月8日,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杜海峰告訴記者。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政策全面推進。

“雙減”到底是減什么?“雙減”后教師工作相應有哪些變化?……帶著這些問題,參會前杜海峰深入多地調研,并根據調研情況撰寫意見建議。

“央地政策共同發力,中小學課后服務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我特別關注落實教師開展課后服務的津貼補助、完善服務評價機制等問題。”杜海峰表示,進一步促進優質資源均衡,加強課后內容共享很有必要。一方面,應不斷拓展課后服務供給渠道,通過補充招投標、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遴選、聘請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以及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退休教師及志愿者等參與課后服務;另一方面,應加強學校之間課后服務內容共享,統籌線上免費資源、優質資源等,讓更多學生受益。

如何采取多種激勵形式,提升課后服務質量?杜海峰建議,應明確校內教師在課后服務中的角色定位與專業優勢,保障其專業工作及研究時間,提升學校管理的精準性,編制教師課后服務工作細則;增強課后服務內容和時間安排的科學性,注重教師承擔課內課后工作的關聯配合,通過合作開發等方式,提升教師課后服務能力。

在健全評價機制方面,杜海峰表示,應鼓勵第三方機構或獨立研究機構介入,多主體多角度進行周期性評價和反饋,以促進課后服務的持續改進、健康發展。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