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創新
作者:何松澤
發布時間:2024-04-25 09:11:59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近年來,工商管理類人才就業難的問題受到社會關注,與企業人才難求的困境形成錯位,側面反映了目前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一些問題,不符合社會和市場的需求。校企合作在實踐中已經被證明是一種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然而對于高校而言,如何進一步開展校企合作,培養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的工商管理類人才,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將在研究相關理論和培養模式的基礎上,了解國內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并為進一步優化創新型、實踐型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具體措施。
[關鍵詞]高校 工商管理類 校企合作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可知,工商管理類專業屬于管理學門類,包括工商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等17個專業。工商管理具有鮮明的實踐屬性,可被歸類為應用型文科專業。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和產業數字化轉型,此類文科專業的研究成果有著過時的風險,廣大學子的就業也面臨顯著的挑戰。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工科專業在就業質量及平均薪酬上都展現出優勢,這之間的差異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并借鑒有益因素,以便促進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培養升級。工商專業的人才培養應當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重點培養學生的管理技能和決策能力。因此,實踐對于工商管理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實踐價值。高校可通過校企合作,加強學生的實踐學習。
關于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
校企合作教育概念最早出現在美國,美國職業協會發表的《合作教育宣言》認為,“合作教育是一種將理論學習與真實的工作經歷結合起來,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眹鴥韧鈱πF蠛献鞯亩x有許多表述,但究其根本,校企合作的關鍵詞在于企業、行業、合作和教育,這也是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內在組成和關鍵。
黃亞妮認為,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種基于企業和學校事先計劃,以交替的課堂教學和企業實際操作培訓為特色的教育模式。也有學者認為校企合作模式的核心在于組合雙方優勢,得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該形式主要以企業、學校為主體,將人才培養與政府、行業企業掛鉤,以模塊、項目或企業崗位為載體,培養人才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應變能力,目的在于促進資源共享,發揮各自優勢,促進高校人才培養水平與相應產業的發展。高校和企業之間進行了多年的合作與探索,充分借鑒各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以訂單培養、校企聯合辦學、頂崗實習、產學研合作等為主流的校企合作模式。
這些模式在適用領域、培養形式、合作交流、核心課程等方面各有側重,所需的配套設施條件也存在差異,因此在實際運用中的普及度不同。工學交替、頂崗實習、建立校內實訓基地等形式側重于學校與企業的淺層次合作,以培養具有實操能力的技術型人才為目標,成本與實施難度較低,能夠在高職院校廣泛開展,但是校企聯合辦學模式的開展并不是很廣泛,原因在于高校與企業需要進行深度協調對接、平衡多方需求,成本高昂,開展難度較高。
上述合作模式也并不適合所有工商管理類專業,例如產學研模式可以解決企業技術難題,豐富學??蒲许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但是工商管理類專業作為應用型文科專業難以直接對接技術型企業和科研活動,以社科領域為主的研究項目很難進行營利性的成果轉化,這些現實因素使得產學研模式在工商管理領域中難以發力。訂單式培養是一種個性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由企業根據自身用人需求進行定制化的人才培養。對于管理類專業來說,物流管理等方向有穩定的就業需求和龐大的人才缺口,訂單班有很大開展空間,但市場營銷、企業管理等專業的就業方向多且雜,需要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打磨實際能力,畢業生很難直接上手應對工作。
實踐證明,單一的校企合作模式無法很好地吻合企業的現實需求,校企雙方應根據專業特點和行業現狀進行有主有次、相互交叉的多種模式并用,以更好地發揮校企合作優勢。
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培養人才的專業技能
作為人才培養的復合模式,校企合作能夠為學生提供多維化的學習環境和跨領域的專業知識。以校外實訓為例,學生能提前接觸到真實的工作環境,在職場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快速消化所學知識,并將工作經驗和靈感火花帶到課堂研討之中,以促進自己的專業技能發展。高校教師也可收集學生的體驗反饋,據此不斷改進課程設計、調整教學計劃,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有利于提高招聘雙方的人才匹配度
許多開設工商管理類專業的院校在招生階段和人才培養階段堅持就業需求,以“人職匹配”為路徑和核心競爭力,采用訂單制和頂崗實習等模式培養符合用人單位需求的人才。以頂崗實習制度為例,學生完成校內學習后,可去學校推薦的對口用人單位實訓。頂崗實習模式以良好的實習條件和提前就業為特色,學生能夠提前接觸實際工作,在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過程中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頂崗實習也是一種互惠的人才交流機制,學生可以根據實際體驗調整專業方向,提高就業精準度;企業也能通過針對性的培養獲取需求的人才,大大降低了招聘成本。
3.有利于校企雙方整合資源、互惠共贏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高校應以學生為中心、以職業需求為方向,緊跟產業需求變化,調整培養方向、課程設置,加快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校企資源整合在實踐中迸發更大活力。以企業、學校、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為標志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是校企資源整合的重要途徑。以項目合作、建設平臺和產業技術聯盟為合作模式,學校和科研院所作為供給方提供新技術,企業作為需求方將其轉化為生產力,并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向供給方進行反饋,形成創新、驗證、改進的產學研閉環。在此邏輯鏈條中,企業的技術難題得到解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得到開發,學生也能獲取寶貴經驗。
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存問題和原因分析
工商管理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企業輸送更多的基層管理人才,因此要求大學將培養目標定位為實踐型、務實型管理人才,而非著重于人才的學術能力。但是在實踐中,我國高校工商管理類教育的實際開展情況與培養目標存在偏差:一是校企協作機制不夠緊密;二是課程設置與實踐脫節;三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足??偟膩碚f,產教不融通,浮于表面的情況較為突出,導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不足,未能滿足企業對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
1.校企協作機制不夠緊密
實際問題的解決是影響企業合作意愿的重要因素,這也決定了企業更重視人才培養的短期成效,而高校以人才培育和學術研究為中心任務,更重視人才的長期發展與后續反饋,直接選人與長期育人的差別使得雙方在人才培養合作上產生分歧,這也是校企難以深入合作的原因之一。
從實踐看,目前的問題主要在于高校開展校企協作的形式不夠豐富,教學內容較為刻板,仍以鮮明的學術屬性為主。而多數校企還處于企業實習、人才訂單培養等初級階段,與提倡的體驗性、探究性、創新性教學融合度不足。此外,許多產教融合項目在管理制度上不夠完善,實際效果欠佳,淺層合作的項目占了較大比例。
實訓基地等配套設施的不足也制約了實踐教學的展開。校外實訓基地作為學生實踐所學知識的重要場地,應具有相應的產業環境和工業設備。但是吸引企業合作入駐的成本高、難度大,使得一些綜合實力不高的院校難以負擔。此外,很多學校對實訓基地的管理不規范,沒有與企業一起制訂實訓培養計劃,導致雙方的監管缺位,偏離了實訓的目的和要求。更有甚者,有的高校不重視工商管理類專業建設,將設立實訓基地作為應付上級檢查的一部分,僅用宣傳展板填充工作區域,用人工講解代替上手操作,使校外實踐變成了參觀游覽,實踐內容與專業設置不符,沒有起到實訓作用。
2.課程設置與實踐脫節
課程內容與實踐聯系不緊密是應用型文科人才缺乏實際應用能力的重要原因。作為傳統文科,工商管理類專業的課程設置一直以來以書面學習和理論研究為主,缺乏緊跟時代熱點的案例教學,也很少結合本地經濟發展和產業現狀制訂教學方案,未能發揮高校在本地的輻射帶動效應,導致教學內容缺乏特色。同時,僵化的教學方式也是一大問題,未能充分結合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式,導致培養的工商管理人才無法緊跟時代步伐,缺乏職場競爭力。
從制度上看,許多高校尚未建立產教深度融合的運行機制和保障機制,校企責任分工不清晰,校企“雙主體”協同辦學模式的優勢難以得到充分發揮。當前,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意愿和能力相對較弱,方案的制訂主體仍是學校,而學校所獲得的行業、市場需求信息有一定滯后性,造成了新商科人才培養的教育鏈與企業需求的人才鏈之間的偏差。
3.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足
填鴨式教育培養出的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其能力運用多局限于紙上談兵,嚴重缺乏創新能力,不能根據市場實際靈活變通。即使有的教師采用了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法等新型教學方法,但教師仍占據課堂主導地位,學生的自主思維和創新思維被壓抑。創新能力的缺失也與高校單一的評價方式有關,單純的書面考試雖然方便學校管理,卻難以反映學生的各項能力,制約了學生的創造力。
構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
1.深化校內教學機制改革
在積極推進產教融合育人工作的過程中,按照工商管理人才培養需求的變化和職業標準重新制訂教學標準,開展以學校為主、企業為輔的教學改革,有效推動人才培養工作科學發展。
一是改革教學模式,提倡創新導向。在構建課程體系時,應創新設計新時代文科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內容體系、教育教學方法、科教融合模式和教學評價機制等,推動工商管理與計算機、大數據等專業的跨學科交叉互滲、跨領域深度融會貫通。應當基于實踐科學設計問題導向,重視系統性和整體性,要求學生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在實踐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也要求教師提升自身水平,形成多學科的知識結構,對學生進行創新引導。在教學中,應逐步弱化教師的主導地位,使其由教導者轉變為啟發者,啟發學生進行自主思考,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二是豐富教學內容,緊跟熱點問題。對于工商管理類學生而言,想要全面提升工商管理能力,需多進行實踐。但是,目前高校的實踐案例比較匱乏,多數是落后于時代的二手案例或參考國外的案例,缺乏本土參考價值。而學生因缺乏實際工作經歷,對于這些案例的企業與行業背景知之甚少,研討內容不接地氣,難以發揮案例教學實效。因此,必須通過校企合作不斷完善與優化工商管理的案例庫,將具有經典意義和時效性的案例作為研討對象。
將最新案例引入到教學后,再結合大數據分析、研判技術浪潮對管理技術的沖擊和優化。這對于教師的實操能力和專業性是一種挑戰,教師必須掌握最新行業風向,帶領學生接受跨專業的理念沖擊,以深度研討交流活動提高教學成果。案例選取的根本標準是既要符合工商管理課程標準和行業需要,又不能超出大學生認知水平,與現有的合作教育模式接軌。
三是優化評估制度,多維評價人才。評價機制影響著人才培養的方向和標準,動態多元的人才評價機制更符合校企合作模式,也更能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一方面,高校要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評估,建立以創新為核心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鼓勵學生自主開展相關課題的思考分析與應用,同時,舉辦各種競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為其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另一方面,將課堂研討表現納入分數,不斷增加利于獨立思考的開放式題目,引導學生以新方法解決問題,提升學生開拓創新的勇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是加強交流反饋,及時調整規劃。高校必須與企業加強交流,注重校外實訓效果收集,關注就業市場對大學生的質量評價與需求,建立一套科學嚴謹的信息反饋系統。合作企業與就業市場也應及時向高校反饋學生的校外學習情況和畢業生評價,以幫助學校調整培養計劃、迭代教學計劃,促使校企雙方形成良性互動,教學成果與時代需求相銜接。
2.完善“校內教學+校外實踐”聯動模式
一要完善協同體系。在校企合作中,應聯合更多企業和高校,如吸引互聯網企業、物流大數據企業等共同參與,對校外實踐聯合教學進行跨專業、跨方向的整合,打破傳統教學學科壁壘,構建更加符合行業特色和尖端方向的協同育人體系,并打造集創新生產技術、現代化生產、提升崗位技能、助力創新創業于一體的人才培養平臺,促進教育鏈與人才鏈的有機銜接。協作平臺要結合行業發展不斷擴充成員,以保持成員的動態調整和教學內容的優化。同時,平臺也要勇于探索高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和平臺建設新路徑,創新利益聯結機制,發揮各主體的能動性,持續吸引先進資源向平臺匯集。
二要完善保障機制。為了進一步優化校企合作,應形成協同合作、共同監督的內部治理機制,發揮各參與主體的優勢,放大互補效應,同時還要建立健全外部機制,在政府統籌下完善會商、考評、獎懲等制度體系,通過共同協商明確校企責任分工、保障各方利益,以推進學院共建、人才共育、資源共享、利益風險共擔,構建多方利益共同體。
三要加強內部管理。完善的協同管理機制是保障校外實踐取得成效的關鍵。學校與企業要在合作管理上同時發力,共同完善基地管理領導機制,成立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等監督管理部門,并一起制訂組織管理、基地建設、教師聘任、競賽培訓、會務接待、檢查評估、保密制度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以切實保障學生校外學習的有序開展。
結 語
數字經濟時代,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支撐和影響下,商業組織的增長邏輯和運營方式都在發生巨大變化,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理念和模式也要隨之轉變。數字化、實操型、融合型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既是未來的人才培養方向和趨勢,也是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養應更加注重協同,走一條政府有為、市場主導、多方獲益的路徑。
參考文獻:
[1]唐雯,林益忠.數字經濟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數智化”改革——以工商管理專業為例[J].嘉興學院學報,2023(6):131-136.
[2]黃祎鎏.關于提高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招生培養就業一體化建設質量的思考[J].科技經濟市場,2023(6):137-139.
[3]馬勇.工商管理類專業“課賽創”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9):44-46.
[4]吳倩倩.案例教學方法與工商管理教學改革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17):188-190.
[5]余群英.高職產學合作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遷與解析[J].高教探索,2007(5):100-103.
[6]黃亞妮.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發展研究,2006(10):68-73.
[7]靳潤奇,陳鴻雁,趙立民.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研究[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34-38.
[8]朱琳.校企共建新商科產業學院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9):285-286.
[9]姚暉.本科院校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3.
[10]謝晶晶.以產教深度融合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案例經驗與啟示[J].科教文匯,2023(18):7-11.
[11]閆永蘭.關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產教融合的思考[J].質量與市場,2021(4):82-84.
[12]曹長芳,錢玉霞.基于產教深度融合的高校工商管理校企協同教學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23(11):122-124.
[13]齊彩霞.產教融合背景下教學標準與職業標準融合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3(12):79-81.
[14]韓璽,周惠平,王楓,呂盛祥.新商科背景下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改革的內容與路徑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12):163-166.
[15]羅堰,左仁淑,李靜.基于產教融合的新建院校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實現路徑[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8(7):183.
[16]劉威,李鳳廷,張艷.“產教融合、學研聯動、專創協同”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以地方高校工商管理類人才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3(20):125-127.
[17]楊懷宏.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行業學院為例[J].才智,2021(9):115-117.
[18]劉威,馬文博,王高峰.產教融合視角下工商管理類專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實踐[J].科技風,2023(23):28-30.
(何松澤:泰國格樂大學工商管理系)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