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制教育在高校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體系。但是由于公共課的學時有限,部分高校學生在課堂上僅能學到有限的法律知識,甚至于應付考試后,將所學的知識完全拋到腦后,并沒有真正地入腦入心。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高校的法制教育應創新教學的形式和思路,對其進行系統的改革。本文首先對高校法制教育教學的基本情況進行概述,隨后對目前高校在法制教學活動開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從三個方面系統分析了高校法制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最后從四個方面指出了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強化高校法制教學的有關對策,以期對高校法制教育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大學生 法制教育 課程教學

基金項目:2023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青年項目“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賦能偉大建黨精神的賡續路徑”(項目編號:2023QN0325)。


引  言

在大學中,法制教育課程是一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任何專業的學生都要學習這門課程。改革開放以來,“法制教育”在大學課堂上以不同的課程名稱呈現,其主要是與思想道德教育緊密結合,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從教學的總體效果來看,很多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與學習、生活乃至工作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現象。如何將法制教育的作用真正發揮出來,已經成為很多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校法制教育教學的基本情況概述

改革開放之初,國家對高校的法制教育教學給予了高度重視,通過出臺的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推動法制教育取得了較好的發展。當時高校關于法制教育課程的名稱叫作“法律基礎”。1987年,教育部門就強化法制教育建設出臺了意見,在意見中強調了法律基礎這門課程的重要性,指出其為高校課程中的公共必修課,共30學時。這也是國家相關部門第一次采取用確定具體課程學時的方式來強調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在該意見出臺以后,高校的“法律基礎”這門課進行得非常順利,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20世紀90年代,由于高校法制教育在具體的教學中面臨著新的形勢,因此國家相關部門又出臺了新的意見,該意見提出了法制教育的“兩課”課程概念,并對其設置以及具體的實施進行了具體的規定。其中“兩課”主要指的是“法律基礎”課程和“思想道德修養”課程,這兩門課在高校中屬于公共課程,而且屬于必修的課程。從“法律基礎”這門課程的發展情況來看,這門課在當時已經具有標準化的教材,而且無論是在授課的教師隊伍還是在授課學時方面都有保障,這使得這門課程在教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并且在當時新的教學形勢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將教學方法進行多樣化的呈現,讓學生在學習法律的同時全面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在學校中營造了學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在21世紀,高校的法制教育發生了較大的轉折,在新形勢面前一些新的問題也逐漸顯現,使得該學科的教學面臨著復雜嚴峻的挑戰。尤其是西方一些不良文化的滲透,對部分高校學生產生了負面的影響,有的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都受到了這些不良思想的侵蝕,所以亟待對高校學生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防止新形勢下負面影響的出現。基于以上情況,國家相關部門于2005年就高校思政理論課程的加強與改進工作專門下發了意見,在該意見中對高校的法制教育課程進行了重新調整,即將原來的“思想道德修養”以及“法律基礎”這兩門課程進行了合并,并將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在教材和教學中的比例進行了重構,其中法制教育僅僅占到了25%,其余的絕大部分為思想政治教育。在同一年,國家相關部門又出臺了本意見內容的具體實施方案,在該方案中明確了合并后該課程的具體屬性,即思政理論課程,并且強調這門課程為必修內容。

截至目前,我國高校的法制教育在實際教學中已經形成了基本的學科體系。在思政理論課這個大的學科框架中,法制教育是其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從教材的內容體系來看,法制教育內容將法學學科中的核心內容進行了高度的凝練和壓縮,僅占到教材全部章節的25%。通常情況下,高校在開設思政理論課時,其學時能夠達到32學時左右,但是法制教育部分在學時的設置上通常不超過8學時。由于學時有限,教師只能粗略地給學生講解法律知識,學生也只是出于考試的需要,對知識點進行簡單的背誦。但是這種教學以及學習方式的運用并沒有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教師和學生對此都深感無奈。特別要注意的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所以,高校的法制教育更需要按照新形勢的要求,合理地推進課程教學活動的改革,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教學過程中。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理念,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系統部署。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調研時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體現了科學思維、全局視野和戰略眼光。在“四個全面”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宏大系統工程。它是推進我國各項事業發展的保障,又能夠不斷地推進治理體系以及能力的現代化水平;與黨和人民有著密切的關系,既關系到黨的執政,也關系到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提出,是著眼于社會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的,特別是堅持以發現和解決問題為導向,積極回應了人民的期待。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引導下,每個公民都在積極地學法、知法、守法、懂法、用法。而對于高校的學生來說,法制教育課堂是他們學習法律最直接的途徑。如果法律知識的學習內容在課堂上被減少或削弱,高校學生就無法在頭腦中形成科學的法律知識體系,也無法全面深入領會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和意義。所以高校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并在學科改革的過程中將法治教育進一步強化。

目前高校在法制教學活動開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為了更好地開展堅持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的法制教學改革工作,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全面掌握高校法治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在梳理問題的過程中分析解決問題的關鍵之所在。掌握教學問題的方式有很多,例如發放調查問卷。為了能夠全面了解教學中存在問題的現狀,運用問卷調查進行實證研究是一種比較科學的方式。通過科學地設計問題,讓參與問卷調查的人能夠有針對地回答問卷中的問題,以便我們精準地掌握問卷結果。

為此,筆者采取了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法制教學的基本情況進行摸底和研究。在具體的實證研究時采取了以下的方式:一、設計問題并制成問卷。問卷中的問題可以從教學內容的設置、法制教材體例的具體編排、高校法制課堂的情況、法制教學所收到的效果等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并就這些方面科學地設置問題的題目,裝訂成問卷。二、對問卷進行發放。筆者在發放問卷時采取紙質問卷和電子問卷相結合的方式。問卷的發放對象主要聚焦于高校大一和大三的學生。這是因為法制教育通常在大一階段開設,而大三階段又是學生系統掌握知識的關鍵時期。筆者除了對本地部分大學的高校學生進行紙質問卷的調查之外,還通過電子問卷的形式向東部、西部以及中部省份的部分高校進行調查。高校的范圍除了普通院校之外,也包括民辦院校和高職類院校等。三、對問卷進行回收并認真統計。按照參與調查的時間節點,筆者對問卷進行了回收。共發放紙質問卷757份,回收問卷703份;參與電子版問卷調查的高校學生達到1236人次。之后筆者對回收的問卷進行了分門別類的分析,從中發現目前的高校法制教育已經得到了改進,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其中的問題和不足也非常明顯,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高校學生對法律知識掌握得不夠牢固。以下是開展調查的具體情況:

筆者在調查中就高校學生是否想學習法律知識進行了提問。經統計,有近45%的學生表示特別想學習法律知識,有近35%的學生表示比較想學習法律知識,近13%的學生對學習法律知識沒有特別的偏愛,僅有近7%的學生表示對法律知識不感興趣,沒有學習的愿望。從上述的調查數據中可以得出,絕大多數的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還是抱有比較積極的態度。接著筆者就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識向高校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有的學生竟然對這些基本的知識完全不了解,而這些基礎知識都是高校法制教育課上所必講的教學重點。筆者對“憲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具有什么效力”進行了調查,在眾多的法律選項中,僅有56%的學生選對了答案。高校部門學生對憲法掌握得不夠牢固,對民法、刑法等法律知識掌握的情況也不容樂觀。筆者就“我國的法律中目前是否有民法典”進行了調查,結果僅有27%的學生回答正確,很多學生將民法典和民法混為一談。筆者對刑法中規定的“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進行了調查,結果有近80%的學生沒有答對,選擇了錯誤答案。

從上述的調查實例中可以發現,盡管有近八成的高校學生表示有學習法律知識的主觀意愿,但是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對法律知識中的基礎內容都沒有足夠掌握。這一突出問題的存在,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當前的高校法制教育在一些方面是不完善的,例如在教材、課時、教師、教學活動等方面都存在著亟待改進的方面。因此,對高校的法制教育進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高校法制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從上述問卷調查中可以看出,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存在著學生學習的意愿和基礎知識掌握不夠這一突出矛盾;從調查問卷結果可以看到,高校的法制教育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新形勢不匹配。在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之前,首先要查找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經過問卷調查后的實證分析,其問題表現在教育內容和課時之間存在矛盾、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要求之間存在矛盾、授課形式和教學效果之間存在矛盾等方面。

1.法制教育眾多的內容和教學課時少之間存在著矛盾

筆者就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學內容和課時進行了問卷調查。在調查中,有近80%的學生認為法制教育的內容非常多,但課時卻非常少。雖然《思想道德與法治》只有第六章是法治內容,但是每個章節法律知識容量非常大,相當于把憲法、法理及習近平法治思想都涵蓋在內。在這種情況下,課時量有限,老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大幅度的壓縮,甚至不能夠對知識點進行拓展講解。而很多學生在進行該門課程學習之前,對法律知識還不了解,在僅有的幾個課時中是不可能完全掌握法律的基礎知識的。當然,高校的法制教育類課程是一門公共課程,與法學專業的課程教學是完全不同的。但是法學中涉及的所有基礎門類課程都要在公共課中的有限課時來完成,其難度可想而知。再加上高校的法制教育往往開設在大一的上學期,大一開學報到相對于其他年級稍晚一些,并且新生正處在學生學習以及大學生活的過渡時期,教學的課時有可能被占用,這樣法制教育的授課課時就有可能被壓縮,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就要加快教學的進度,對很多重要的教學內容只能舍棄,這樣學生在還沒有弄懂這門課的情況下完成了課堂的學習,以至于很多學生在學了這門課后,對其中涉及的法律相關基礎知識不了解和沒有完全掌握。

2.教師的教學水平不高和專業化的教學要求之間存在著矛盾

筆者在問卷調查中,對授課教師的構成以及教學的專業化水平進行了調查。高校法制教育公共課的教師中,將近95%的教師都不是出自法律專業,而從事法律專業研究或教學的老師僅達到5%左右。盡管法制教育在高校是作為公共課程出現的,但是對教師的專業化要求非常高,需要法律專業或者具有法學教學背景的教師來主講這門課。目前很多學校的法學教師非常緊缺,只能從其他的專業調劑教師開展教學。加上法制教育這門公共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下進行講授的,所以常常由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或者政治學相關專業的教師來承擔法制教育的課程講授任務。除此之外,有的高校由于教師隊伍相對短缺,甚至讓不同專業的輔導員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鑒于輔導員的工作、專業背景的不同,對法律知識的把握也廣泛存在著差異。并且輔導員在給學生講解法律知識時,一般都是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往往不是從專業法律知識的角度進行講解。在這種非專業的法律知識教學情況下,教師的教學還沒有符合新形勢下的法律專業教學要求,急需從專業的角度著手解決。

3.法制教育單一的授課與教學形式和多樣化的教學效果之間存在著矛盾

筆者對高校法制教育的授課與教學形式進行了調查。有近85%的學生認為高校法制教育在形式上不夠活潑、單一枯燥,僅有近4%的學生認為授課的形式能夠呈現出多樣性。在單一的授課形式下,法制教育的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教學工具相對簡單。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的開展,主要還是采用黑板、多媒體等傳統的教學工具,而在多媒體技術的深入發展下,大數據等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也急需有著廣闊的空間。但是在教學設施投入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對教學工具需要進行不斷的創新。二、教學方法相對單一。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師需要在有限的課時內來講解法學的多門課程內容,由于教學的時間非常緊,以至于教師只能運用最快捷的“滿堂灌”教學方法,學生也是在這種教學方法下進行被動學習和應付考試,以至于在考試結束后,學生并沒有真正記住機械記憶的知識,更不會靈活地運用所學法律知識。

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強化高校法制教學的有關對策

綜上,高校的法制教育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著較為突出的問題,其原因中的因素包括教育內容、教學課時、教師教學水平、教學以及授課形式等多方面內容。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對高校的法制教學有著更高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高校的法制教育要相應地做出調整和變革。在2015年,國家的有關部門對如何開展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特別是法制教學提出了明確的意見,強調了思想政治理論這一公共課程在高校中的地位,指出了法律教學的標準以及如何培養人才等方面的內容。

按照教育部門的要求,高校要結合法制教育開展的現狀,積極開展教學改革。以高校學生在法律學習中存在的困難作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及時發現并掌握高校法制教學的規律,在增加教材法制內容篇幅、增加法制教育課時、提升專業化教學水平、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和手段等方面抓好法制課程的改革,從而符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這一新形勢的要求。

1.增加教材法制內容的篇幅

由于法學的內容非常繁雜,而且每一個門類都可以成為單獨的體系。現有的教材中法學內容非常少,以至于教學的課時也非常有限,顯然與教學的要求和實際相脫節,所以要在教材上提高法治的內容比例。一方面,要適度擴大教材中的內容篇幅。至少要將法律知識的比例提升到教材篇幅的一半,將目前法律知識中繁瑣內容進行適當的刪減,降低教材知識的難度系數,適度增加法律基礎知識的比例。特別是從宏觀的知識體系角度來編寫教材,對具體的法律門類主要從知識必備的角度進行介紹,重在啟發學生的思考。另一方面,可以從單獨設置課程的角度來增加教學內容。全面依法治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高校在發展法制教育時,可以探索將其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中分離出來,單獨成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這樣教材的內容將會被進一步擴大,內容體系也將會更加科學合理。

2.增加高校法制教育的課時

高校法制教育包含著重要的內容,在非常少的課時框架內是不能夠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的。因此,高校要適度地增加法制教育的課時。按照上文所述,增加法制教育的內容可以使得教育課時得到增加。結合當前的教學現狀,采取增加課堂課時、適度拓展課外課時等方式是非常有效的。一方面,要適度地增加課堂的課時。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適當地壓縮思政部分的教學,但不能把法治教育課時侵占讓位于思政教育課時服務,將其中的一部分課時留給法制教育部分,這樣學生在接收到良好思政教育的同時,也會系統地學習法律知識。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適度地增加課外的課時比例。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在課后也要就法律知識的掌握情況與學生進行廣泛的交流,通過給學生布置法律內容作業、開展法制學習交流,在微信群、公眾號、抖音分享等方式,將學生在課外學習的時間進一步拓展,并將課堂上的課時與課外課時有機結合起來,擴展了教學的廣度和深度,也探索了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3.提升法制公共課教師的專業化教學水平

在高校的法制教育課堂上,教師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高校要致力于加強法制公共課教師隊伍建設,讓教師的教學真正能夠達到專業化的程度。首先,高校要對法制公共課的教師開展培訓。要基于現有法制教師隊伍的現狀,對法制公共課的教師進行教學方法以及法律知識的培訓。特別是在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高校更要根據新的形勢、新的要求,對法制公共課的教師進行培訓。這里要尤其注意的是,高校不僅要對從事法學專業教學或者研究的教師進行培訓,同時也要對思想政治理論研究、高校的輔導員等相關的人員進行培訓,并且在培訓時要有所側重,將法律知識和其從事的教學以及日常工作結合起來。其次,從事法學專業研究的教師要肩負法制公共課的主要教學任務。由于法律的專業性、權威性非常強,而且涉及眾多的知識點,非法學專業或者非法學教學的教師無法有效地承擔教學任務,因此高校要注重將法學專業的教師配置到法制公共課中,讓學生在學習時能夠清晰地掌握法學的知識體系。第三,高校要給法制公共課教師提供良好的科研環境。在教學新形勢下,高校要鼓勵法制公共課教師主動參與課題的研究,并在資金、設備等方面給予支持;要在考核上進行優化,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環節,讓法制公共課的教師能夠研究出更多的成果,全面提升學校在法制教育方面的教學實力。

4.創新法制公共課教學的形式和載體

為了推進高校法制公共課的教學,需要在教學的形式以及載體上進行不斷的創新。首先,要對法制教育的教學形式進行創新。要根據高校的特點,適當地對現有授課的教學形式進行調整,探索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授課時要摒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可以將班級上課的學生進行細分,分成不同的小組,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學習的形式,讓不同小組的學生對所學的法律知識進行深入的研究,大家就法律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集體討論,這樣學生彼此之間可以取長補短,共同提升法律素養。其次,要對法制教育的教學載體進行創新。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深入發展,傳統的“教學黑板+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形式已經不能夠滿足新形勢下的教學需要。高校要從優化法制教育的教學載體出發,充分地運用大數據等技術,積極開發高校法制公共課的教學平臺,或者充分運用手機App形式讓高校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學習法律知識,讓法制公共課的教學課堂增加更多的科技含量。例如教師在講述法學的基本理論時,就可以在教學平臺上通過微課、慕課等形式,讓學生在耳目一新的教學載體中學習法律知識,并從中感受到科學技術的獨特魅力。再次,要對法制教育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法制知識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法制教育最終要回歸到人們日常生活實踐中。因此,法制教育要改變傳統的教師僅在課堂進行理論教學的單一方法,除了理論教學外,還應加強實踐教學的內容。比如,組織學生旁聽法庭審判,引導學生參與立法討論,深入社區進行普法宣傳,開展社會治安狀況調查等。創新形式的法制教育實踐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法律知識學習的成就感。

結  語

高校的法制教育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多次的變化,從最初的獨立教學、教材體系到現在與思想道德的合并教學,其在教學過程中所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2020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法治工作的意見》,如果我們還是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那么就會使高校的法制教育與新的形勢、新的要求相脫節。對此,高校在開展法制教育時,要從教師的隊伍建設、學生對教學的感興趣程度、學生掌握法律知識的現狀等細節入手,注重查找關鍵問題,要改變當前法制教育存在的各種不足,始終秉持著教學創新的思路,應用新技術,不斷創新教學的工作載體;要加強教師隊伍的整體建設,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和教學的專業技能;同時要致力于教材的建設,不斷擴充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適當延長課時,積極化解高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矛盾,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作貢獻。

參考文獻:

[1]徐語晗.全面依法治國視野下新時代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途徑[J].世紀橋,2023(1):56-58.

[2]蒲鴻志.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治思維的養成路徑探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3(3):112.

[3]張娟娟.全面依法治國下河南省高職院校法治教育的困境[J].產業與科技論,2022,21(19):32-33.

[4]伍梅,尹瑩,王麗娟.全面依法治國戰略下廣西高校學生法治教育發展調查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2(6):89-96.

[5]李牧、董明皓.論全面依法治國視域下的大學生法治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7):65-70.

[6]王姍姍.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2(23):185-188.

[7]李祿祿.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提升途徑[J].法制博覽,2021(17):187-188.

[8]伍艷麗,邱麗明.依法治國視野下高職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3):105-107.

[9]林培曉.我國高校法制教育改革有效性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3(10):87-88.

[10]黃業育.大學生開展法制教育項目學習模式的建構模式重設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11):229-230.

[11]彭芳梅.新時期的大學生法制教育:價值、挑戰與路徑[J].文史博覽(理論),2015(12):47-49.

[12]陳大文,林青青.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制教育若干重點內容解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42-47.

[13]孟祥燕,王新娣.高校法制教育與心理教育整合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5,15(1):109-111.

[14]季敏.新形勢下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7(1):81-83+89.

[15]孫文淑,毛維國.論我國當代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與實現路徑[J].科學理論,2016(8):233-235.

(喬秋珍: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