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文入情尋芳蹤 探奧索理薈群文
——群文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作者:■文/崔 娜 趙 波
發(fā)布時間:2024-04-30 10:47:26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在“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閱讀教學已成為提升關鍵能力,培養(yǎng)必備品格,全面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而新課標提出的群文閱讀教學理念又為閱讀教學打開了新的思路。在此基礎之上重新修訂的教材打破了時間、文體的限定,教學方式也呈現(xiàn)出多元、開放等特點。但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課型單一、目標盲目等問題。鑒于此,筆者從群文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運用案例入手,在對群文閱讀教學深入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嘗試,以供同行參考。
一、群文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選定議題
將群文閱讀運用于高中語文教學時,教師先要選定議題,再組織學生進行全面討論。議題必須在多個文本中有一定體現(xiàn),同時還應具備一定的貫穿性、關鍵性、探究性、開放性特點,即使多個文本的體裁、類型有明顯差異,但議題內(nèi)涵必須相通,這也是構建群文閱讀教學的基本原則。
2.確定課型
(1)教師必須清楚認識群文閱讀與傳統(tǒng)閱讀的區(qū)別,圍繞文本視角、實踐體驗、生成構建進行課堂布控。當前,群文閱讀的方法主要有知能習得、審美鑒賞、讀寫共生等。其中,知能習得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完成特定學習任務,讓學生掌握所需知識和技能;審美鑒賞是指通過教師對群文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讀寫共生是利用群文資源,幫助學生整合寫作素材,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技巧。這三種方法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實踐教學過程基本都有交互部分,尤其讀寫共生屬于群文閱讀最常見、最常用的一種課例方式,如通過群文閱讀熟悉文本結構、手法,讓學生模仿創(chuàng)作,逐步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全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2)從課堂結構層面入手,構建多元化群文閱讀課堂。多元化群文閱讀課堂可以分為穩(wěn)定型課堂結構、生成型課堂結構、發(fā)散型課堂結構。其中穩(wěn)定型課堂結構以常規(guī)教學模式為主,教師確定議題主旨后,引領學生開展相應的閱讀探索,這種課堂結構可以使學生有明確的閱讀思路,缺點是學生思維會受限制,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生成型課堂結構是教師在學生現(xiàn)有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成新的體驗,旨在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探索欲望,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發(fā)散型課堂結構可以讓學生不受固有思維束縛,按照文本內(nèi)容發(fā)散思維,激發(fā)閱讀潛能,增強閱讀情感體驗。
(3)在群文閱讀課堂構建過程中,教師不能受思維局限,而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不同教學階段選擇不同的課型和課堂結構,以此建立多元化閱讀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群文閱讀的價值作用,最終達到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二、群文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實踐
1.選定目標主題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形式、內(nèi)容相似點為中心,選擇一個特定的主題組織群文。其中,形式層面的相似點主要是文本結構、寫作手法;內(nèi)容層面的相似點主要是中心思想、情感表達、價值觀念。篩選出的這些符合條件的文本,就能夠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群文組合。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教材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人文主題,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合理靈活地組織群文,部分課文因主題相近本身便具備較為明顯的群文特征。這種編排方式有助于教師更好地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有助于教師選擇更好的閱讀形式,組合出更加優(yōu)秀的群文閱讀方案。以寫景類散文主題為例,涉及篇目有古今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綠記》《赤壁賦》《蘭亭集序》《游褒禪山記》等,教師可以圍繞鑒賞寫景散文確定主題,合理編排群文閱讀形式,設計群文閱讀方案,進而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受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的啟發(fā),教師可以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囚綠記》組合成群文,以“景情互為生,物我兩相知”為主題,分別從“景物風格有何異”“物我如何兩相知”“物我因何兩相知”三個層面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及思維品質(zhì)。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借助圖片將文中描寫的畫面直觀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能夠自主參與群文閱讀教學活動。
此外,教師還可以將不同讀者對同一文本提出的見解組合在一起,以古詩文《錦瑟》教學為例,教師便可直接搜集周汝昌、張中行等人對此詩的不同見解,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詩文內(nèi)容、涵義,以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2.確定任務框架
以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為例,該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勞動光榮”,所以教師可以將群文閱讀情境任務設定為“走進勞動現(xiàn)場 ——《你從遠古走來——勞動者之歌》特刊編輯”,以確定群文組合的任務框架。
第一段:穿越勞動現(xiàn)場,吟詠田間詩意(還原勞動場景,讀《芣苢》《插秧歌》)。
第二段:聚焦勞動場景,感懷楷模風范(梳理事跡精神,擬定采訪提綱,讀《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界者”鐘揚》)。
第三段:走進勞動基層,探尋凡人微光(觀察記錄身邊的勞動者)。
第四段:致敬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zhì)(積累材料,分析觀點,讀《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zhì)》)。
本任務框架遵循從古到今、由課內(nèi)到課外、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非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能夠加深學生對勞動的認識,以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3.設計活動問題
群文閱讀對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求很高,教師應深思熟慮后設計切實可行的活動問題,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鍛煉學生思維邏輯,提高學生閱讀水平,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以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第4課《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界者”鐘揚》為例,這三篇文本篇幅雖長但理解難度不大。為了讓學生感受“國士風采”,教師可以以“感懷楷模風范”為主題設計訪談活動形式,讓學生閱讀文本后自行選擇一個人物作為訪談對象,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協(xié)作,擬寫訪談提綱,合作交流后在班上展示。訪談提綱包括訪談目的、訪談方式、訪談對象,這種活動方式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4.踐行讀寫結合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僅局限于教材,而應拓展群文閱讀的范圍,以便讓學生獲得更多有用的知識。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將讀與寫充分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與思維品質(zhì),使群文閱讀的有效性得以延展。
以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為例,該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青春之歌”,涉及的篇目有現(xiàn)代詩歌和小說,教師可以以“找尋青春身影,體驗青春滋味”為主題,創(chuàng)設“遇見青春”“感悟青春”“書寫青春”“吟誦青春”“珍藏青春”等教學情境。在“書寫青春”環(huán)節(jié)要明確具體的寫作任務:“你要寫______,就不能只寫______”這是最近流行網(wǎng)絡的文體,掀起了一波創(chuàng)作狂潮。有的一瞥驚鴻,有的走心治愈,有的委婉動人……請大家結合詩例仿寫一首詩,這里列舉一首學生的詩作——“雨”。
你要寫雨,就不能只寫雨/要寫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要寫它一年四季久臨人間的孤獨與匆忙/要寫淅淅暮春、嘩嘩盛夏、綿綿悲秋、嗒嗒寒冬/要寫低飛的燕、探出水面的魚、皺眉凝重的云、揮手道別的人/要寫蕩漾的湖、純粹的樹、單薄的影、微涼的茶/寫鏡前的兩縷青絲,鏡后的一縷白發(fā)/要寫悲、寫欣、寫愁、寫苦/要寫你伸出手心的涼寫你面龐的淚、衣角的柔/要寫低語的花、梳妝的柳/最后,筆終/憶起她是風的伴侶
顯而易見,讀寫結合的方式會將閱讀教學的效果最大化,真正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群文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和運用意義,它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還能夠改變教師的傳統(tǒng)理念。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從選擇議題開始,組織學生進行全面的學習和討論,確定課型構建多元化群文閱讀課堂,以保證群文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能夠達到預期目標。這也是現(xiàn)階段高中語文教師教學水平提升的先決條件,更是學生閱讀、理解、學習應用能力培養(yǎng)的必要依據(jù)。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天津高級中學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