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材料題答題方法總結
——以陜西中考歷史歷年真題為例
作者:■文/王 燕 高寶貝
發布時間:2024-05-07 09:57:02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材料分析題一直是初中生學習歷史過程中的一大難題,陜西中考歷史采用閉卷考試以來,雖將材料題的占比降低了,刪除了中國古代史的材料題,但學生面對中國和世界近現代史材料題還是難以下筆。不少學生進入中考總復習以后紛紛反映讀不懂題。這里的“讀不懂題”,主要就是指材料分析題,并不是說學生像讀不懂文言文一樣讀不懂近現代史史料,而是對于題目的解讀不到位,導致學生不清楚題干的考點,或是對于一些特殊題型不清楚答題方法,最終導致失分。故掌握一定的答題方法,對學生中考備考而言至關重要。
一、材料題通用答題技巧
不論是什么題型,只要是材料題都有一些通用的答題技巧,主要包含審題技巧和詞語轉化技巧。
(一)審題技巧
一般材料題設問都有規律可循,即根據題干的提示明確答案的來源。主要分為以下三類:第一,依據材料:一般題干出現這類字眼,說明答案可以根據分析材料得出。第二,結合所學知識:一般題干出現這類字眼,說明需要學生通過分析明確題干涉及課本的相關知識點,用課本知識點來回答。這種情況下在材料中是找不到答案的,但可以通過材料給的提示,聯想課本的相關知識點。第三,根據材料,結合所學:遇到這類字眼的題干不要毫無方向地盲目作答,而是要根據自身情況,如果善于記憶課本知識點,則可以考慮從課本中尋找答案。如果不善于記憶課本知識點(這是大部分學生在復習歷史過程中出現的困惑),也不要過于緊張,而是應該冷靜分析材料,從材料中提煉相關信息作答。一般情況下,有這類設問的題干,答案點都比較多,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答出一到兩點即可。
(二)詞語轉化技巧
一般情況下,材料題的設問都不會太直白,會設有一些需要學生進行轉化的詞語,主要分為以下兩類:第一,指示代詞:這是題干中經常出現的一種設問障礙,學生往往忽視這一障礙,試圖直接解題;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將指示代詞還原,并在題干的旁邊標記出指示代詞所指代的詞語,以此使題干更加清晰明了。
例1(2017年21題)

問題:分析圖B材料所述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
學生直接思考主要原因很難找到突破口,本題應先將題干中“所述現象”轉化出來。分析材料中可以將所述現象概括成“法國支持一戰”,這樣題干就可以變成“分析法國支持一戰的原因”,再結合所學知識把題干轉化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最后答案方向可以寫成“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第二,課本相關詞:在材料題的設問中會出現一些特殊的詞語,雖然并沒有在課本上出現過,但根據所學知識能直接轉化出該詞語與課本相對應的知識點,筆者將這些詞語總結成“課本相關詞”。
例2(2017年20題)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共產主義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與我國國情相結合開創出怎樣的民主革命道路?
單純從題干來看,其設問非常復雜,故需要對一些詞語進行直接轉化。題干中提高“中共”“開創”的“革命道路”,結合所學可以知道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開創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民主革命道路,即井岡山道路。
二、背景類設問答題技巧
考查一個歷史現象出現的背景是材料分析題中常見的題型,且該歷史現象多數是學生在課本上沒有見過的現象,即給一個“新現象”,要求學生分析其出現的背景。這類型的題目學生看到就已經開始慌亂,最終對于答案的思考方向無從下手。事實上,這類型題目考查的是學生的時空觀念,即“新現象”雖然沒有學過,但其所處的時代一定是學過的。解題步驟如下:第一步,列出該現象所處時代的已知歷史事件。第二步,挑出與題目相關的事件組成完整句子。需要注意的是,初中階段與背景相關的設問方式除了用“背景”這一詞語外,“原因”“條件”“因素”等設問的解題方法也是一致的。
例3(2019年19題)
材料:眾所周知,“經濟民族主義”在20世紀30年代給歐洲和美國乃至世界帶來深重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20世起40年代,痛定思痛,根本克服“經濟民族主義”的國際制度被設計出來。二戰后,美國“經濟民族主義”為“經濟自由主義”取代,“經濟民族主義”逐漸沒落……20世起70年代以來……美國的貿易政策則發生了逆轉,主張加強政府對外貿活動的干預,實行“公平與合理貿易”政策,以保昔日的競爭優勢。這樣一種以非關稅措施為政策工具的貿易保護主義也被稱為“新經濟民族主義”。
——龐中英《積極應對全球“經濟民族主義”的挑戰》
問題:依據材料,結合所學,指出美國興起“新經濟民族主義”的原因。
題干中“新經濟民族主義”就是學生在課本中沒有學習過的“新現象”,要解答這道題,我們需要經過如下思考:第一步,“新經濟民族主義”并不是熟悉的課本知識點,需在材料中尋找原句解讀。第二步,由材料可知“新經濟民族主義”出現的時間:20世紀70年代以來。第三步,列出20世紀70年代以來學過的史實: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出現石油危機),歐洲走向聯合后經濟快速發展,1968年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綜合國力提升。最終答案可以從這些角度回答:貿易政策改變,新保守主義成為對外貿易主導思想(依據材料);20世紀70年代出現石油危機,經濟發展速度放緩;日本、歐洲、中國等經濟體崛起(結合所學)。
三、觀點說明題答題技巧
觀點說明題是陜西中考歷史中常考的一種題型,針對題干的問法不同,回答方式也有很大的區別。
(一)給出觀點問態度類
題干中已經給出了一個觀點,設問是讓學生寫看法。針對這類題型,需要學生注意答題格式,很多情況下往往因為答題格式不注意,導致意外失分。因而答題中需注意:第一步,表明態度,即針對題干給出的觀點,學生需回答出自己對這一觀點的態度(支持或反對)。第二步,圍繞學生自己表明的態度寫出理由。
例4(2017年21題)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民族主義情緒在中國蔓延,這一時期最著名的民族主義領袖是孫中山。孫中山的基本思想總結為“三民主義”,即號召消滅外國人的特權、實現民族統一、發展經濟和建立以普選制為基礎的民主共和國。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問題:材料中作者認為孫中山是“民族主義領袖”,你是如何看待的?
正確答案格式應該寫成:該觀點是正確的(表明態度),孫中山畢生致力于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與時俱進,不斷完善民族主義思想,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給出理由)。
(二)用史實說明觀點類
題干中一般會引用材料中給出的觀點,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用史實來說明該觀點。一般情況下,給出的觀點學生在課本中沒有見到過,且理解難度較大。正因如此,學生一遇到這類型的題先是被觀點蒙蔽雙眼,認為自己根本沒有學過相關知識,最后只能胡亂一寫。事實上,這類型的題并不需要學生完全理解觀點的意思,只需要明確該觀點的大致態度,將關注的重點放在題干要求學生具體用哪一方面的史實來回答。具體步驟如下:第一步,劃分關鍵詞進行轉化,一般情況下題干中或是觀點中都會有課本相關詞,需要學生在審題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盡量將題干關鍵詞轉化成已學過的知識點,以此減輕題干的閱讀難度。第二步,明確題干中對史實的限定要求,即題干中一般會明確要求學生寫某一時期的史實或是某一歷史事件相關的史實。第三步,結合課本知識點寫出答案。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題型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記憶要求較高,即寫出這類題型的關鍵在于學生需要記住課本基礎知識點,這樣才能列舉出題干要求的史實。
例5(2020年18題)

問題:用材料中圖示會議中國外交活動的相關史實,說明文字材料中“在飽含屈辱的同時,也始終保持著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的觀點。
從題干看本題比較復雜,故在審題上要按步驟分析:第一步,轉化指示代詞,根據材料可知“圖示會議”即巴黎和會。第二步,明確史實的限定要求,根據指示代詞轉化后的解讀可知題干要求寫出巴黎和會中與中國相關的史實。然后根據觀點給出方向,可以列舉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屈辱的史實,也可以列舉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抗爭的史實。最終答案可以從以下角度思考:英、法、美等列強操縱了會議,無視中國的要求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屈辱);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導致國內爆發五四運動,中國代表最后拒絕在條約上簽字(抗爭)。
四、概括歸納類設問答題技巧
依據材料概括歸納類的材料分析題在近兩年的中考真題中占分比例逐漸增大,一般情況下給出的材料有一定的閱讀難度,且題干設置的中心詞對于學生而言都比較陌生。因而學生遇到這種類型的題,首先不能著急提筆寫答案,而是要按步驟仔細分析。
第一步,明確答案來源,概括歸納類的題型一般都有明確的提示詞告訴學生答案來源,學生拿到試題后看到題干中有“依據材料概括(或歸納)”等字眼,學生就應拿起筆勾畫出來,如果自己平時沒有做題意識,初期還需要在題干旁邊批注出“答案在材料中總結”。第二步,明確題干要求,一般題干讓學生歸納的答案都是學生比較陌生或抽象的,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仔細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在諸多題干要求中,需要特別注意概括特點的設問方式。“特點”二字對于初中生而言比較抽象,學生看到這樣的設問后往往會將自己的關注點放在“特點”兩字上,然后開始苦思冥想到底什么樣的答案算特點,殊不知該題的要求本質上還是讓學生根據材料去概括歸納。第三步,閱讀材料確定答案范圍,并用筆勾畫出句子的主干。一般情況下概括歸納類的答案能把材料中的主干句子整理出來就可以直接作為答案。當然,不排除特例情況,可能需要學生在劃分完句子主干后,去關注修飾性的定語或一些狀語等。這一步要求學生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第四步,轉化關鍵詞。概括歸納類題型的解答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盡量避免直接抄材料的情況,故在確定答案范圍之后,需要學會轉化一些關鍵詞,將句子中的指示代詞、課本相關詞等轉化過來。第五步,規范作答,在作答過程中如遇到一段材料中有兩個及以上的句子表述的意思相近,還需要合并成一個答案點。
例6(2021年19題)
材料:二戰結束后,美國通過一系列條約構成了在太平洋地區遏制共產主義的戰略軍事體系。冷戰結束后,美國亞太同盟體系有新的調整:由權力主導型向分享型過渡,讓盟國承擔更多義務,強調同盟間的相互協調與合作……更追求在社會、經濟、文化一致性基礎上形成利益共同體。美國亞太同盟體系……有遏制和圍堵中國之嫌。
——摘編自楊文靜《美國亞太同盟體系的調整及其走向》
問題: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冷戰結束后美國亞太同盟體系的新調整。
本題的解題思路如下:第一步,明確答案來源。從題干設問方式可以看出本題答案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從材料中分析,另一方面是結合所學分析。第二步,明確答案要求。題干要求學生寫出“新調整”,這里涉及一種特殊的題型,即變化類設問題型,這類型的答案格式要求寫出從舊到新的變化過程。故在材料分析的時候,要注意分析“舊”和“新”兩個層次。第三步,逐句分析材料,整合成答案。具體分析如下:第一句,提取主干為“美國……構成……戰略軍事體系”,且時間是二戰結束后,這些可以作為冷戰結束后美國亞太同盟體系調整之前的答案部分。第二句,關鍵詞“美國亞太同盟體系有新的調整”,從這里可以看出接下來的文字很大可能就是答案的關鍵部分,需要仔細分析。一般情況下在分析材料過程中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標點符號,如材料中的冒號,說明接下來會解釋說明,能幫助學生快速定位答案范圍。再如省略號,一般情況下省略號前后都會有關鍵的答案點。按照這個思路分析,材料中兩個省略號預計能分析出三個答案點。即第一個方面,關鍵詞“由權力主導型向分享型過渡”,結構上既有“舊”也有“新”,比較符合“調整”設問的答案要求,但是關鍵詞中給出的詞語過于抽象,需要根據后面文字的補充說明將答案具體化。“分享”即同盟國的相互協調與合作,從這個角度思考,不難看出“主導”即指美國主導。故第一條答案可以表述為“由美國控制主導走向協調合作”。第二個方面,關鍵詞“社會、經濟、文化……利益共同體”,結合第一句中的“軍事體系”,可以整理出第二條答案,即“由軍事主導變成社會、經濟、文化一致的利益共同體”。第三個方面,關鍵詞“遏制……中國”,這里只能分析出調整之后的表現是“遏制中國”,材料中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調整之前的表述,需要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冷戰期間美國的戰略目標是遏制蘇聯,故答案可以整理為“由遏制蘇聯變成遏制中國”。
材料分析題一直是學生復習備考中的重難點問題,主要原因在于學生一般拿到題后會條件反射性地提筆寫答案,但真正要下筆時發現又無從下手。這是由于學生缺乏一定的審題意識和材料分析能力。事實上,各個題型的分析方法因人而異,思路也不甚相同,因此在復習備考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先思考再下筆,進而逐漸形成審題意識。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文安驛學校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