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學提出21世紀的教育的關鍵不是“量”,而是“質”,真正好的教育是“公平”與“質量”的兼顧,教師的責任不是教一節好課,而是保障所有學生的學習權。課堂學習共同體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以課堂為活動載體,以共同學習為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下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簡要談一下小學數學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策略。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經常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學生進入小學時個個活潑可愛,課堂上只要教師提出問題,都會積極舉手發言,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慢慢變得沉默了,上課積極性消失了,不愛學習了,這到底是怎么了?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還很優秀,但到了初中學習動力不足,成績持續下滑,作為教師,筆者不得不承認這是課堂教學出現了問題。于是,筆者采用問卷調查、課堂觀察等形式對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展開了調查與研究,發現其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重視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

當前,在小數數學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滿堂式地教,或滿堂式地說、滿堂式地練等問題,教師只注重數學知識的講解和學習結論的生成,而忽視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得學生學習缺乏自主性。

(二)學生參與性不高,教師引導不到位

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不高,一節課中參與教學活動的只有近2/3的學生。教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學進度進行教學,不能引導學生高效地參與教學活動。

(三)課前準備不充分,教學較為隨意

教師課前沒有認真研讀課標和教材,備課不充分,課堂上只是單純照搬他人的課件進行講解,教學方法單一,對教學目標、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課堂教學思維不清晰,課堂教學較為隨意、盲目。

(四)淺表性學習長期存在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知識點設置過多,多數學生只能根據教師的上課節奏完成學習目標,在練習階段通過刷題掌握所有知識點,缺少高階思維的挑戰,從而導致學生所學知識始終處于“記憶、理解”的低階思維。隨著年級的升高,這種淺表性學習就會導致學困生的數量會不斷增加。

(五)學生學習方式單一

學生的學習狀態無非有兩種:一種是以聽、寫為主;另一種是以聽、說、寫為主。在聽課過程中,筆者發現大多數學生只有聽、寫的權利,而教師則占據一節課中大量的話語權。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教師在課堂上沒有給學生提供思考、交流、試錯、修訂的機會和時間,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思維惰性,逐漸淪為學困生。

二、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及構建意義

課堂學習共同體構建的目的是讓每位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教學中,并在教師、同伴的共同協作下完成挑戰性學習任務,從而學會學習,并逐漸獲得自主探究能力。

(一)學習共同體的概念

美國教育學家博耶爾首先提出了學習共同體概念,他認為學習共同體是每位成員擁有共同的學習目標,并且能夠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學習目標的一個組織。日本教育博士佐藤學將學習共同體定義為“學生共同學習的場所”,重新闡釋了學習共同體的內涵,并將自己的思考在教學中進行改革實踐,創建學習共同體,對日本的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二)小學數學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定義

小學數學課程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通過學習讓學生變得更加智慧,從而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小學數學課堂作為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主要陣地,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學數學課堂學習共同體是指教師及學生基于共同的愿景,結合數學教學任務,以小組為單位,生生、師生通過傾聽、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解決具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促進師生共同提升的一種學習組織。

(三)小學數學課堂學習共同體構建的意義

小學數學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構建是課程改革和教育創新的需要。針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必須改革,教師要積極改變教學模式,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培育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的學生可塑性很強,學生在這個階段如果能夠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對自己今后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究小學數學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策略。

三、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策略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教師如果用以前的方法教育現在的學生,就會對學生的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構建高效課堂,讓每位學生在每一節課上都能有所提升。

(一)構建學習小組,促進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形成

課堂學習共同體構建的前提是學習小組,教師要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能力、組織能力等因素,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讓每組成員明確自己在課堂上的任務,讓所有學生都能順利參與到學習中。教師還要制定課堂激勵機制,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可以在每個小組內選出“領頭雁”,把這些學生組織起來進行培訓,讓他們帶領小組其他成員有效開展學習。

筆者經常聽數學課,有時一些課堂明明設計得很精彩,學生卻不愿意主動思考、交流、分享,但有一次學生的表現讓筆者非常吃驚,學生語言表達清晰,思維流暢,四人小組積極交流。課后,筆者與學生交流時,學生說非常喜歡語文老師的上課方式,老師提出問題讓他們交流想法。由此可見,各科教師要相互促進,齊心協力,相互支持,促進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形成。

(二)建立傾聽關系,保障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構建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時常感慨道:“上課剛講的題,怎么還是不會寫;剛提出的問題,學生就答不上來。”筆者認為,出現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構建課堂學習共同體的第一道難關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傾聽關系,傾聽關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如何建立傾聽關系呢?筆者在實踐中找到了一些好的方法。

1.提出規則,明確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出明確的課堂要求,無論教師講還是學生回答問題時,其他學生一定要將手中的事情停下來,把目光聚焦在發言對象上,認真聆聽發言者所講內容,不能隨便打斷他人講話,要等對方講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還要集中注意力聆聽對方所表達的意思,等對方講完再提出自己的問題,或糾正對方的錯誤。這些規則一旦提出就必須在課堂上嚴格要求,并長期實行,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

2.采取措施,強化訓練

聽后復述能夠激發學生聽記的主動性,是培養學生注意力、記憶力和檢測學生聽知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在教學中應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選取學生感興趣的聽力內容,并將內容讀給學生,讓學生聽后復述,以此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為了強化學生的復述能力,教師可以讓家長督促學生認真完成每天的聽后復述實踐作業。

3.用心接納,尊重學生

傾聽不僅需要謙卑的態度,也需要敏銳、睿智的思考。作為教師要心里裝著學生,理解、接納每一位學生,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總喜歡將自己的所想講給學生,讓學生無條件接受,也喜歡與優秀學生對話,還會有意無意地忽視學習困難的學生。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就會失去存在感。實際上每個學生都渴望獲得平等、愛、歸屬和信任。教師要多聽一聽學生的想法,用舒緩的語氣、親和的態度、愉悅的心情對待學生,你會發現課堂會有所變化。正如佐藤學所說:“教師專業中有七成是對兒童不折不扣地接納和尊重。”

(三)探究課堂學習模式,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課堂學習共同體以激趣導入開始,以學習任務單為活動載體,讓學生獨立思考后將學習成果在組內交流,再集體分享總結,答疑解惑,這種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主體。課前,教師會給學生預留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讓學生完成預習任務;課上,教師會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與同伴進行交流,以此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學習權。

例如,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買文具”一課從教學內容上看比較簡單,學生只要會認、會讀、會寫就可以了,但如果教師只滿足于此,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處于低級階段。因此,筆者認為教師應將教學的落腳點放在“十進制”上,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小數的本源。確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后,筆者就在想哪些任務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哪些任務是需要課堂探究。基于以上的思考,筆者設計了以下任務。1.讓學生將以“元”為單位的錢數表示成幾元幾角幾分,仔細觀察,獨立完成;2.讓學生自學小數的概念,說一說小數與以前學習的數有什么不同;3.讓學生試著讀一讀這些小數怎么讀;4.讓學生將幾元幾角幾分的人民幣用以元為單位的小數表示出來,并說一說表示方法;5.讓學生找一找有關小數的數學文化和生活中的小數。上課的前一天,筆者把學習任務單發給學生,讓學生獨立完成;課堂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并將有疑惑的問題記錄下來,集體探究。從學生學習成果來看,任務1、2、4完成的正確率達到了90%,10%的學生只在組內辨析就掌握了所學知識;任務3的正確率達到了60%,不會讀的學生通過范讀就順利掌握了;任務5的學習成果呈現更是豐富多彩,筆者只需把時間用在答疑解惑上即可。對于小數本源的理解,筆者設計了數零錢的教學活動。例如,筆者讓學生用以元為單位的小數表示淘氣存錢罐中的錢數。在信封中,筆者放置了1張5元、1張5角、7張1角、12個1分,讓學生兩人一組數一數。數完后,學生說道:“1張5角和7張1角是12角,12角就是1元2角,12分就是1角2分,所以用小數表示是6.32元。”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用數學語言準確地描述了數錢的過程,了解了十進制記數法,理解了小數的本源。

(四)培養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推進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有效落實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提出:“學生的學習應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課堂學習共同體中不論是合作交流,還是展示匯報都需要學生有條理地、準確地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首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數學語言表達要規范、準確,條理性、邏輯性要強,要給學生做好示范,引導學生學會表達。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方式,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愿說、敢說、會說,還可以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設計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課后也可以開展“金牌小講師”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教學活動。

(五)設計高品質的學習任務單,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

學習任務單是教師依據學情,為達成學習目標設計的活動載體,是有效構建課堂學習共同體的關鍵。在備課時,教師應結合教材和學情,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合理設計學習任務單,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完成學習任務。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下冊“分蘋果”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以下兩個學習任務。任務一:18÷6怎樣計算,把自己的方法寫下來吧。任務二:1.先觀察教材中豎式計算的過程,說一說除法豎式計算書寫的順序。2.說一說除法豎式中每一步的意思。學生在二年級上冊已掌握了計算18÷6的方法,如畫圖法、口訣法、連減法等,而豎式計算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照著教材給學生講授除法豎式的計算過程,且不斷強調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學生只是將教師傳授的知識機械地記到腦子里,并照樣子書寫,根本不理解除法豎式計算中每一步的真正含義。學習沒有經過獨立思考,這樣的學習是虛假的、淺表性的,不利用學生的終身發展。課堂學習共同體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學生先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單后,再相互交流,碰撞思維,并集體分享學習成果,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六)精心設計教學情境,讓課堂學習共同體自然形成

數學教材中提供的教學情境大部分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也要給學生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設計有探索價值的數學問題,以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共同學習過程中。

例如,在講授二年級“認識方向”一課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練習任務:同學們,老師想去家訪,你能用今天學習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給老師描述一下去你們家的路線嗎?學生學習情緒高漲,投入課堂交流的主動性非常強烈。

又如,在教學五年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筆者讓學生動手剪一剪、拼一拼,觀察、比較平行四邊形能變成哪些平面圖形。學生在剪、拼的實踐過程中,積累了很多的動手操作經驗,在組內能夠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參與課堂活動的主動性非常高漲,為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提供了依據。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構建非常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因此,教師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不斷創新,積極嘗試,嘗試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嘗試讓學困生走出迷茫,讓學生同伴同行,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高新區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