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應優化傳統作業設計的理念和形式,積極設計拓展型作業,通過差異化、多元化、協同化作業切實提高作業質量,提升學生作業完成效率,保障初中語文延時服務品質。

“雙減”政策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要切實地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負擔,該政策正式實施以來,為學校的課后延時服務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撐。初中語文作業優化應在確定延時服務與“雙減”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并與語文作業的作用相結合,提升語文作業設計的層次,以適應初中學生學習與成長的需求。

一、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現狀

(一)作業設計形式墨守成規

部分語文教師喜歡讓學生反復抄寫古文和詩歌,許多學生在抄寫的過程中,甚至形成了肌肉記憶,即使抄寫數遍,也不能理解文章要表達的內涵??梢姡贪蹇菰锏淖鳂I不利于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二)作業設計過于依賴教材

目前,市面上的教學輔助資料五花八門,部分教師僅僅對其內容進行簡單復制,很少針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問題設計語文作業。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較少注意教輔資料是否與教學目標相符,是否符合學生的知識層次等問題。

(三)作業設計內容相對統一

部分語文教師的作業設計缺乏差異性。優等生學習能力較強,可以較快完成作業任務,但對于部分基礎不扎實的學生來講,難度較高的作業容易引起其逆反心理,從而去“作弊”或“抄答案”??梢?,教師設計學生作業時,要注重差異性,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分層次布置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中語文拓展型作業設計優化的路徑

(一)求“差”:差異化作業,拓展學習能力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的課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實踐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學生的語文基礎、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個性特點、學習興趣等方面的差異為依據,按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把學生劃分成 A、B、C三種類型,為不同水平的學生制訂出不同的學習目標,并分層布置作業。例如,在講授《賣油翁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如下的差異化作業:

作業1:針對語文學習基礎薄弱的A層學生。在閱讀參考書時,結合注釋和相關閱讀材料,朗讀文本。確保句子發音正確,并將朗讀內容錄制成視頻,隨后進行展示。

作業2:針對語文學習能力中等的B層學生。選擇句子進行翻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文中的重點句子,并將其翻譯出來。將更多的主動權、選擇權交給學生。

作業3:針對語文學習能力較強的C層學生。以《賣油翁》為主要內容進行書法練習。同時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進行批注,對文中的故事情節、語言風格、主題思想和人物特點進行評析,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二)求“活”:多元化作業,拓展學習渠道

1.表演課本劇,提升文本理解能力

課本劇表演類作業是一種新的作業形式,教師應將其作為語文作業設計的新方向。通過讓學生參與課本劇表演,將語文課堂變“活”,引導學生在表演課本內容的過程中,深化對文本的理解。

20240626094923192-47-dfd7d.jpg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后延時服務時間表演《皇帝的新裝》,在表演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假如你也在游行現場,你會怎么做?”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圍繞“說真話”這一主題進行討論。在學生表演后,教師及時給予點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到合作學習帶來的成就感。

2.巧筆畫配圖,提升美育水平

“雙減”背景下,跨學科教學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因此語文學科也要注重與其他學科相融合。

例如,設計“美術+語文”的拓展型作業。在學生學習《桃花源記》一課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創作繪畫作品,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畫法。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創作視角,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真正實現美術學科和語文學科“美美與共”的育人目標。

3.伶牙大演講,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根據新課標要求,初中時期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使其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提高個人的語言表達水平。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可以設計“大演講”的作業,讓學生在課后服務的過程中積極嘗試撰寫演講稿,并大膽演講,從而提高學生的讀、寫和說的能力。

例如,語文八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是“活動·探究”單元,這一單元的終極目的在于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演講稿,并且在課堂上進行展示。針對單元目標和內容,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作業:

作業1:總體感受四篇演講材料,了解教科書內容。

作業2:將演講文拆分為針對性強、條理性強、感染力強三個層次,分別從理論和方法兩個方面對四篇演講文案進行剖析,以把握演講稿的結構。

作業3:以寫作方法為基礎,通過分析四篇演講稿的語言,掌握演講稿寫作的基本方法。

作業4:寫演講稿、分析演講稿,并進行演講訓練。

作業5:組織一次演講比賽,交流演講心得。

(三)求“合”:協同化作業,拓展學習方式

教師可以讓學生協同完成作業,在了解文本學習內容、提高語文學習能力的基礎上驅動學生提高協同合作能力。例如,對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作業進行優化。在基本作業中,教師可以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測。在提升型作業中,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進行檢測。在拓展型作業中,教師可以對學生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進行檢測。個性化作業應體現分層、關注個性。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要求小組成員圍繞“尋找他鄉名片”這一主題,合作探究民俗風情。在小組合作實踐的過程中,小組內的學生可以分別針對《社戲》《回延安》《燈籠》和《安塞腰鼓》文本中的民俗風情及特色進行搜集,每個學生針對一篇文本的民風民情進行調查與分析,并進行組內資源共享,從而確保學生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能及時接收到更多的語文知識。

(四)求“多”:多主體評價,拓展學習信心

多元化評價是“雙減”背景下語文作業優化需要關注的問題,教師可以豐富拓展型作業的評價主體,讓學生參加到作業評價的過程中,增強學生學習語文和完成作業的信心。

例如,在學生完成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尋找他鄉名片”的作業時,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參與作業的評價過程,引導學生自我反思:在完成作業時是否具備跨學科意識、在與小組成員共享資源時語言表達能力和作業完成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狀態等。如此一來,學生便能更好地意識到作業完成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也能給教師的作業設計提供更多可行性建議。

綜上所述,隨著課后延時服務的實施,初中語文教師應設計更適合學生的拓展型作業,讓學生在完成多元作業的過程中獲得優質的課后服務體驗,提高語文學習效果和作業完成效率,真正深入語文、熱愛語文。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鐘英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