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縣教研機構是我國五級教研工作體系的重要環節,發揮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教研員“下水”上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各地陸續實施教研員“下水”上課制度,并將其常態化、制度化、具體化,如杭州富陽推行“帶班上課”,舟山普陀實施全員“下水”上課,旨在通過以教促研,改進課堂,提高質量,強化教研支撐作用。

常態“下水”上課是教研員履行職責的內在要求。教研是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提出,市縣級教研機構要重心下移,深入學校、課堂、教師、學生之中,緊密聯系教育教學一線實際開展研究,形成在課程目標引領下的備、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格局。教研員大多來自優秀的教師群體,有豐富經驗、有理論功底是教師成長的專業引領者和教育研究的先行者。為突出教研員的“頭雁”作用,該《意見》還指出“各地要對教研員每學期到學校講授示范課、公開課,組織研究課,開展聽評課和說課活動等提出明確要求”“建立專職教研員定期到中小學任教制度”。這些要求既明確了市縣教研機構的工作方式、任務和目標,也對教研員“下水”上課提出了制度性的要求,從根本上、細節上、方法上促進教研員履行專業職責,提供專業支撐。

常態“下水”上課是教研員放大話語權的重要方式。新課改帶來了育人方式的大變革,這對教師綜合素養、精準教學能力等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一線教師在適應教育變革的時候,往往感到茫然無措、舉步維艱,亟須專業引領。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教研員本應將“下水”上課作為教育研究的練兵場,但事實往往相反,教研員上課成了需要號召的事。究其原因,一方面,市縣級教研機構承擔的事務性工作日益增加,教研職能呈弱化、泛化的態勢,教研員難以靜心或有足夠時間深入一線、扎根課堂;另一方面,部分教研員多年未“涉水”,當久了“裁判”,要求他們站在“聚光燈”下當“運動員”,難免會讓他們感到生分甚至擔憂。現實是,教研員多以聽評課為主進行指導,脫離了“備、教、學”的一線實踐,單一的“評”難以形成教學閉環,只是“說”給教師們聽,難免會引發一些教師的抱怨。“下水”方知深淺冷暖,唯有此,教研員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師的課堂行為、學生的學習行為,“做”給教師們看,更有針對性、說服力。從“說給你們聽”到“不如做給你們看”的轉變,教研員可以從理念、設計、技巧等方面給予針對性指導,實質上,這也提升了教研員的話語權。

常態“下水”上課是教研員實現專業價值的重要渠道。新時代賦予教研員更多的角色使命,教師成長的專業引領者應是核心。一方面,常態“下水”上課必將為教師們提供更多學習機會,引導教師們轉變教學理念、變革課堂教學,上好每一節課,育好每一名學生;另一方面,通過“沉入式”備課、“下水式”授課、“蹲點式”研討、“首席式”引領,有助于促進教研員“能教會研”,在“備、教、學、評一體化”中提升專業水平,促進教育教學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應注意的是,除了在時間、數量方面對“下水”上課作出制度規定外,還應更注重和突出質量這一中心。要在需求處“下水”,針對調研和一線教師反饋的教學重點、難點、困惑點,把一堂課擴展為一次微型教研,以點帶面,示范推動。要在解決癥結處“下水”,依據薄弱學校或薄弱學科的“病因”,開展同課異構、一課多研,既“把脈問診”,又示范指導,引領教師共同探索有效教法。要在引領處“下水”,結合市域、縣域教研主題,以“下水課”為標靶,開展課例分析研討,提煉教學研究成果,引領教師專業成長。

作者單位: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教育科技和體育局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