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關鍵領域 服務重大需求 持續引領突破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雙一流”建設紀實
作者:鄧 成 王翰儒
發布時間:2024-07-18 08:45:00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新一輪“雙一流”建設開展以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扎根祖國西部,弘揚“西電精神”,不斷鞏固和發展電子與信息學科優勢。學校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辦學宗旨,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一流學科的貢獻度和影響力不斷彰顯,人才培養“西電現象”賡續發展,高水平人才加快匯聚,服務國家需求能力不斷提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進一步夯實了特色鮮明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根基。
“高原迭起、尖峰凸顯”,以優勢學科帶動學科全面發展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搶抓世界大科學時代變局機遇,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前沿交叉領域,高質量推動優勢學科發展。電子與信息學科在全國第五輪學科評估中全面進步,“高原迭起、尖峰凸顯”的一流學科集群建設成效初顯,在全國信息領域領先地位持續鞏固。同時,學校深入聚焦重要前沿與交叉領域,圍繞量子信息、生命健康、腦科學、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領域,實施“基礎學科提升計劃”,從方向布局、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科技創新等方面開展長周期系統性建設,促進學科之間深度融合發展。
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以來,學校學科發展整體水平取得跨越式提升。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繼續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網絡空間安全同時入選陜西省“雙一流”建設學科。第五輪學科評估實現全面進步,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網絡空間安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等學科保持國內一流領先優勢,泛電子信息一流學科方陣初步形成。優勢學科不斷鞏固領先地位的同時,學校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也在持續破局發力。新增交叉學科門類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新增圖書情報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通信工程、遙感技術2個學科在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位列全球前五;工程學穩定保持在ESI前0.3‰,計算機科學進入全球前1?,居全球第六;新增臨床醫學、物理學、化學3個前1%的學科,一流帶動、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學科生態體系進一步優化。
“信息尖兵、強國先鋒”,強化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
學校深入落實教育強國戰略,錨定“又紅又專”人才自主培養目標,構建了厚基礎、重實踐、增能力的拔尖人才自主培養新體系。在涵育學生家國情懷方面,學校著力打造“育德—育心—育能”三維學習課堂、“祖國—先輩—學校”三重實踐課堂、“課間—網絡—社區”三微翻轉課堂,形成了沉浸式校史學習、“紅色畢業典禮”、黨史校史文化公開課等品牌教育活動。在未來領軍人才培養方面,通過創設卓越工程師學院,堅持問題和需求導向,開展交叉融合項目制培養模式改革,形成產教協同的科研實踐新模式和產學研用融合式教學新體系,實現產教融合同頻共振。為最大程度凝聚共同育人力量,學校通過組織“院士進書院”“教授午餐會”“學業小導師”等活動,實現全員育人機制、網格化管理、通識教育的融會貫通,深化“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改革,推進“書院+學院”雙院育人走深走實。
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以來,學校新增國家教學成果獎7項、全國教材建設獎3項,35個國家一流專業有效覆蓋全校88%的學生。本科招生位次年年突破,研究生優質生源率保持在65%以上,畢業生到國家急需重點行業領域就業超過80%,到國防軍工單位人數突破千人,增長35.8%,扎根西部就業比例超45%,位居全國高校前列;研究生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9%,到國家重點行業和重點單位以及西部地區和基層就業比例超過75%。牽頭建設集成電路產業研究生專項班,聚焦服務集成電路產業鏈重大應用需求。計算機拔尖人才培養計劃2.0基地、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等人才培養新高地和陜西省學生工作精品項目、教育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自主試點單位等榮譽有效保障了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科技創新、戰略支撐”,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學校聚焦國家戰略和關鍵產業急需,圍繞科學技術創新的戰略基點,下好“先手棋”;錨定國際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練就“殺手锏”;緊扣破解“卡脖子”難題要點,勇闖“無人區”,不斷強化有組織科研,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設立“基礎研究專項”“青年人才躍升專項”“西電交叉研究項目”等重點支持項目,通過放權賦能的“組合拳”促進學校整體基礎研究水平和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聚力高能級平臺建設,主動將學校科研發展頂層設計規劃融入到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大項目的建設保障體系當中,持續提升通信、雷達、天線、微電子、機電等領域科技創新服務國家戰略能力和水平。堅持“讓科研走出去,把項目引進來”,加強與國內優勢高校、軍工科研院所的調研交流,積極參與國家部委組織的各項比賽,從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需求中“發現真問題”“解決真問題”,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貢獻“西電智慧”。學校致力于推動創新資源優勢與政府的政策優勢、企業的市場優勢高效疊加,在廣州、杭州、昆山、蕪湖、青島、重慶、成都等地布局建設異地研究院,深入推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為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貢獻“西電力量”。
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以來,學校新增國家級科研平臺6個,部委級科研平臺5.5個,省級科研平臺22個,市級科研平臺26個,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穩中有進,全國重點實驗室方面持續實現新突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正式通線,圍繞國家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重大戰略需求,助力我國第三代半導體芯片供應鏈實現自主可控。高質量完成由學校牽頭的重大項目(千萬級)60余項,科研經費總量接近60億元,橫向合同轉讓許可簽訂額超過1.4億元,服務國家重大需求能力穩步提升,為企業紓難解困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人才強國、匯聚一流”,打造全方位全覆蓋人才引育體系
學校堅持“人才是學校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強校是學校的第一戰略、人才工作是學校工作的第一抓手”工作理念,創新師德教育,堅持引育并舉,建設“華山學者”崗位體系,完善分類評價,形成“以才引才、以才領才、以才育才”的全方位、全覆蓋人才引育體系。首先做好人才成長計劃的頂層設計,通過成長導師制、華山領航計劃、人才提升工程等舉措,實現青年人才跨越提升的全過程保駕護航。其次實施一人一策,人盡其才。通過長聘期標志性成果考核,給予崗位專家更多的潛心科研自主權。面向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國際交流等不同領域設置崗位,探索套餐制崗位職責,鼓勵和支持教師個性發展。考核評價方面,探索基礎研究型、工程應用型和哲學社會科學型的“三橫三縱”評價體系,突出多元評審和分類評價。對于解決重大關鍵技術難題、在特殊領域取得突出成績的科研人員,開辟重大成果綠色通道,實施一人一議。增投專項指標支撐五大成果(大項目、大平臺、大成果、大團隊、大服務),引導教師將教學科研活動融入到建設教育強國和科技報國的偉大事業之中,奮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以來,學校“華山學者”崗位體系在支撐一流學科建設、重大項目承擔、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重大標志性成果產出、重大科技獎勵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凸顯,形成了一支規模位居全國前列的高水平人才隊伍。其間新增國家級人才95人、國家級青年人才46人,獲評國家級個人和集體表彰獎勵近200人次。郝躍院士獲評2021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2022年寬禁帶半導體教師團隊入選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023年機電科技研究所教師團隊入選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劉英教授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盛敏教授團隊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團隊獎,段寶巖院士家庭獲“三秦最美家庭”稱號。
“拓展交流、全球合作”,持續擴大對外開放辦學新格局
學校著力打造西電國際化人才培養品牌,積極拓展國際合作伙伴,加強教育對外輸出和服務能力,擴大國際合作交流影響力,構建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辦學格局。實施“全球合作伙伴提升計劃”,加強與世界排名前200大學及知名科研機構實質性合作,擴大戰略合作“朋友圈”。主動應對國際形勢變化,持續深化與歐美傳統合作伙伴合作內涵,拓展“一帶一路”沿線、東南亞、東北亞、中東歐等地區“合作網”。制定《面向“百年西電”國際交流合作行動計劃》,以“國際國內”兩個資源體系為著力點,推動學校學科國際影響力進入全球第一方陣。成立“西電—集思學生全球勝任力聯合指導中心”,依托西電學生出國交流教育基金,助力西電學子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交流。通過與國際交流第三方機構加強合作,充分發揮國際合作平臺的聚才引智作用,完善西電學生的“本—碩—博—引”貫通式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支撐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提升。以“學校統籌、學院建設”的管理模式,推進國際學生趨同化教育管理,設立來華留學生中國國情教育系列課程和教材建設項目,舉辦“感知中國”系列活動,針對來華留學生群體做好國情教育,共同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平臺。
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以來,學校與35所海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并與21所高校開展人才聯合培養實質性合作,獲批省部級外專項目38項,完成海外引課100余門,博士研究生國際交流比例超過50%,并且首次成功選送11名學生赴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等國際組織實習。通過牽頭舉辦“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中外大學校長論壇,共建多米尼克國立大學孔子課堂、馬來西亞深齋孔子學院,進一步提升了西電的國際影響力。
下一步,學校將繼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堅持以系統工程觀推動各項建設要素協調可持續發展。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將充分挖掘紅色資源的精神內涵,用好用活紅色校史資源,將紅色基因的體系性、創造性轉化為教師成長發展的重要資源,激發教師堅守育人初心、不斷砥礪前行的責任感使命感。堅持靶向發力,強化華山論壇品牌效應,打造師資隊伍“一站式”綜合服務保障體系。組織科研方面,將加強前瞻性、體系化的基礎研究部署,加強課題研究與國家戰略任務對接,強化有組織科研與集成攻關,努力實現從追隨型科研向引領型科研轉變,提升科技創新平臺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的能力,產出一批不可替代、有顯著影響、顯示度高的重大成果。資源保障方面,學校將以發展理念之變、競爭邏輯之變、實力格局之變、突圍策略之變、前進動力之變主動打破辦學資源相對匱乏和空間資源相對不足的局面,與區域發展相向而行、互惠互利,以貢獻求發展、以服務求支持,深入實施推進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主動融入西安“雙中心”建設,擴展辦學資源、用好現有資源,最大限度釋放現有資源活力、最大可能匯聚外部資源支持,支撐學校“雙一流”建設高質量發展。
(鄧成、王翰儒: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發展規劃部)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