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型教學”背景下公共藝術社會實踐類課程建設研究
作者:李靖康
發布時間:2024-07-23 10:39:15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社會實踐類課程在公共藝術專業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本文基于“項目型教學”背景下,探討公共藝術社會實踐類課程建設,通過解讀教育部相關政策,分析校企聯合機制,借鑒國內院校經驗,總結課程建設現狀與問題;提出優化課程設置、整合教學資源、加強理論實踐融合、構建多元評價體系、深化校企合作等策略,旨在提升公共藝術社會實踐類課程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
[關鍵詞]公共藝術 社會實踐 項目型教學 課程建設 校企合作
本文為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藝術類院校公共藝術專業社會實踐類課程教學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結項成果,項目編號:SGH21Q038。
引 言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實踐類課程日益受到重視。2019年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提出強化實踐育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此背景下,公共藝術專業如何推進社會實踐類課程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從教育政策解讀、校企合作機制、國內院校經驗、問題分析與對策等方面,深入探討“項目型教學”背景下公共藝術社會實踐類課程建設,以期為相關專業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教育部對社會實踐類課程的定位及相關政策解讀
1.教育部對社會實踐類課程的定位
教育部高度重視社會實踐類課程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將其定位為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社會實踐類課程涵蓋專業實習、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旨在引導學生深入社會、了解國情民意,在實踐中培養愛國情懷、奉獻精神和創新能力。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將社會實踐類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并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切實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和育人實效。
2.一流本科課程相關政策解讀
2019年,教育部印發《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同時發布了《“雙萬計劃”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推薦認定辦法》,對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提出明確要求,“社會實踐一流課程”進入公眾視野。《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與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培養學生認識社會、研究社會、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建設社會實踐一流課程”的總要求。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將全面覆蓋所有類型高校、所有類型課程,推動我國本科教育質量整體提升。
3.省級一流課程政策解讀
各省根據國家一流課程建設總體要求,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高校特色,制定了省級一流課程建設政策。省級政策注重發揮地方高校優勢,鼓勵開設反映區域特色和產業需求的社會實踐類課程,促進學生了解本地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提升服務地方的意識和能力。同時,省級一流課程建設強調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共享,推動高校與地方企業、社會組織合作,建設高質量的實踐教學資源庫,為社會實踐類課程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項目型教學”中的校企合作機制
1.校企結合的必要性
在“項目型教學”背景下,校企合作是提升公共藝術社會實踐類課程教學質量和實效的必然要求。校企結合有助于實現教育資源與社會需求的精準對接,為學生提供真實的項目實踐機會,培養其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通過校企合作,高校可以引入企業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實踐案例,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同時,企業也可以借助高校的人才培養優勢,為自身發展輸送高質量的創新人才,實現產教融合、互利共贏。因此,加強校企結合,構建緊密的合作機制,是推進公共藝術社會實踐類課程建設的必由之路。
2.校企合作機制的建立
建立健全的校企結合機制是實現“項目型教學”的關鍵。在合作模式上,高校與企業可以根據各自優勢和需求,采取多種靈活的合作方式,如共建實踐教學基地、聯合開發項目型課程、聘請企業導師參與教學等。通過制度化、常態化地合作,形成長效的校企聯動機制。在資源共享方面,高校與企業應建立互通有無、優勢互補的資源共享機制。高校可以向企業開放教學資源、科研成果和人才庫,企業則可以為高校提供實踐場地、設備、項目和技術支持,實現資源的雙向流動和高效利用。在教學管理上,高校與企業要建立協同育人的管理機制,明確雙方的責任和權益,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和質量標準,定期開展教學研討和教師培訓,確保校企合作的規范化、專業化。
3.校企結合機制的活化策略
構建校企結合機制后,還需采取多種策略,不斷激活機制的內生動力,提升合作的質量和效益。首先,要建立長效的溝通機制,高校與企業應指定專門的對接部門和人員,定期召開合作交流會,及時了解雙方需求,研究解決合作中的困難和問題,保持合作的連續性和深入性。其次,要定期開展評估與反饋,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對校企合作項目的實施過程、教學效果、學生反饋等進行多維度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改進合作方式和內容,不斷提升合作質量。最后,要堅持動態調整與優化,根據社會需求變化、產業發展趨勢和教育教學改革要求,適時調整校企合作的內容和方式,引入新的合作企業和項目,開拓合作的新領域和新模式,為公共藝術社會實踐類課程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國內院校公共藝術專業社會實踐類課程建設的現狀
1.中國美術學院案例
中國美術學院公共空間藝術系設立于2002年,作為國內最早設立的公共藝術教研機構,現設有公共空間造型藝術、虛擬與現實空間藝術、藝術工程三個特色研究方向。該專業以“從架上到工程、從空間到場所、從造型美學到空間詩學”的公共藝術拓展研究,持續引領和推動公共藝術專業發展。以“公共藝術的方法論與東方學”為核心研究方向,兼顧傳承與創新,致力中國城鄉人文、自然空間之東方美學精神的藝術本土營造。致力于中國城市與鄉村的人文、自然空間和公共場域的公共藝術研究與創作,注重產、學、研、政結合社會服務的一體化實踐教學模式,先后構建城市社區教學實踐基地、文化園區教學實踐基地、工業園區教學實踐基地、商業街區教學實踐基地、生態景區教學實踐基地等五大系列教學實踐基地,旨在培養具有當代公共文化精神和公共空間藝術創作與設計能力的高級人才。
近年來,師生團隊共同參與如上海世博會、G20峰會、杭州亞運會等國家級重大項目的公共藝術創作,通過項目型教學積累了大量實踐教學經驗,為全國公共藝術專業建設樹立了較為典型的范例與研究樣本。
2.西安美術學院案例
西安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專業以建設“美麗中國”及“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指導方針,以國家對西部建設開發的政策為契機,以“服務地方、服務社會”為宗旨,關注藝術鄉建、城市公共空間、探索未來公共藝術需求,建構面向世界、服務西部的區位化特色和當代文化價值,形成“社會介入型、項目型、實踐型”的專業定位。
2021年至今,在西安美術學院“開門辦學”的倡導下,百余件公共藝術作品以燈光裝置、機動裝置、聲音裝置、公共雕塑等多種藝術類型亮相于“城市展廳:西安城市公共藝術季”,為西安這座古老城市帶來新鮮氣息和自由姿態的同時,既展現了青年學子們關注社會、勇于探索的藝術感知力,更凸顯了當代青年引領城市文化的視野與社會擔當。
西安美院公共藝術專業《公共藝術項目創作》課程是本專業確立“社會參與型”“項目型” “實踐型”發展方向后,教學與實踐的一次直接對話,也是2018級公共藝術專業的學生在恢復線下教學后的一次“邊界開拓”式的實踐課程。該課程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明確公共藝術項目創作全流程的操作路徑,尤其是西安三五一一文創科技園實體創作空間的引入,進一步促進了學生對于空間把握、觀念置換、方案表達、落地呈現等要素的重審和梳理,推動了學生對于公共空間中美學介入的建構。公共藝術專業在課程中結合“以社會實踐弘揚社會美育”的育人理念,充分利用西安市三五一一廠區的紅色基因對學生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強化社會實踐,加強學生社會意識的培養,發揮了藝術服務社會、服務地方的作用,是一次教學與社會平臺對接的良好實踐。
除此之外,近年來,公共藝術專業緊隨時代脈搏,以跨學科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意能力、技術能力和思辨能力。2018年至今師生公共藝術專業團隊先后參與“首屆公共藝術大展”“CDSA國際媒體藝術創作大賽”“中國當代動態藝術邀請展”“烏鎮戲劇節嘉年華版塊”“裂變——數字藝術的全球化浪潮”“深圳光影藝術節”“2022·千島湖國際光影藝術雙年展”等國內外各類項目型展賽,為項目型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實踐資源與教學成果。
公共藝術專業社會實踐類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1.課程設置與教學目標脫節
公共藝術專業社會實踐類課程建設中,存在課程設置與教學目標脫節的問題。部分高校在設置實踐課程時,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特點和發展需求,課程內容與專業培養目標缺乏緊密聯系,導致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不足。例如,有的課程過于注重技能訓練,忽視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有的課程雖然安排了實踐環節,但實踐內容與理論學習脫節,未能實現有機融合。此外,一些課程的設置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各實踐環節之間缺乏銜接和遞進,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持續提升。課程設置與教學目標的脫節,影響了實踐教學質量,難以達到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預期目標。
2.教學資源與社會需求不匹配
公共藝術專業社會實踐類課程建設面臨教學資源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的問題。當前,社會對公共藝術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高校的教學資源建設往往滯后于社會需求的變化,實踐教學場地、設施設備、項目資源等難以滿足教學需要。一些高校缺乏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學生缺少參與真實項目、接觸行業前沿的機會;部分教師缺乏社會實踐經驗,難以為學生提供有效指導。教學資源的不足,限制了實踐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難以全面了解社會需求,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實踐能力。同時,教學資源與社會需求的不匹配也影響了學校的社會聲譽和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3.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割裂
公共藝術專業社會實踐類課程建設中,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割裂的問題較為突出。部分高校在課程安排上,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分離,缺乏有機融合和統籌設計。理論課程側重知識傳授,實踐課程偏重技能訓練,兩者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和轉化,導致學生難以將所學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實踐經驗也難以反哺理論學習。同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評價等方面缺乏協調,教師之間缺少溝通合作,不利于形成合力,共同提升教學質量。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割裂,影響了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難以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
4.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公共藝術專業社會實踐類課程建設面臨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的問題。當前,許多高校的實踐教學評價仍沿用傳統的理論教學評價模式,側重結果評價,忽視過程評價,難以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素質。評價指標體系不夠科學,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無法有效評估學生在實踐項目中的表現和收獲;評價主體單一,主要依賴任課教師,缺少學生自評、互評以及第三方評價等多元主體的參與,評價結果的公正性和反饋性不足。同時,實踐教學評價與理論教學評價脫節,未能建立起完整的、聯動的評價體系,不利于引導學生重視實踐、投入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的不完善,影響了實踐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難以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和導向作用。
公共藝術專業社會實踐類課程建設策略
1.優化課程設置,明確教學目標
優化公共藝術專業社會實踐類課程設置,應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結合專業特點和社會需求,科學規劃實踐課程體系。一方面,要加強課程頂層設計,制定清晰的教學目標,明確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定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實踐課程模塊,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確保各實踐環節的系統性、遞進性和完整性。在課程內容設置上,要緊密結合公共藝術領域的發展前沿和社會需求,及時更新完善實踐項目,引入行業專家、設計師等參與課程建設,提高課程內容的前瞻性、實用性和針對性。同時,要注重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通識課程的有機銜接,促進不同類型課程的相互融合和支撐,形成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
2.整合教學資源,對接社會需求
高校要主動對接社會需求,充分利用內外部資源,為實踐教學提供有力支撐。首先,要加強校內資源的整合與共享,盤活現有的實驗室、工作室、展覽館等場地設施,建立開放共享機制,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其次,要積極拓展校外實踐教學資源,與政府部門、公共文化機構、設計企業等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共建實踐教學基地,開發戰略項目,為學生搭建與社會對接的平臺。同時,要引入行業專家、知名設計師等優質社會資源參與實踐教學,通過講座、工作坊、項目指導等形式,為學生提供專業指導和實踐鍛煉。此外,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建設在線開放課程、虛擬仿真實驗等數字化教學資源,拓展實踐教學的時空邊界,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靈活的實踐學習機會。
3.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融合
要打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分離的局面,促進二者的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在課程設計上,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統籌安排,合理確定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及時開展實踐活動,在實踐體驗中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采用啟發式、參與式、項目式等多樣化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項目中,在設計、策劃、實施等環節中加深對理論的領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要注重實踐經驗的提煉和反思,引導學生總結實踐心得,反思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將實踐成果轉化為理論認知,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體驗的良性互動。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培養具備扎實理論功底和突出實踐能力的創新型公共藝術人才。
4.構建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
要建立健全以能力培養為導向,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統一的評價體系。在評價主體上,要吸收教師、學生、行業專家、社會機構等多方參與,形成多元評價格局;在評價內容上,要突出實踐能力考核,將知識運用、方案設計、作品創作、團隊協作、項目管理等納入評價范疇;在評價方式上,要靈活運用課堂觀察、項目報告、作品展示、實踐日志等多種形式,注重從態度、過程、效果等維度進行綜合評判。同時,要完善評價反饋機制,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和教師,幫助學生明確優勢和不足,引導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形成“評價-反饋-改進”的閉環,推動實踐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建立科學、規范的教學評價體系,有助于樹立正確的教學評價導向,激發師生的參與熱情,營造良好的實踐教學生態。
5.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教學質量
要以服務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強與政府、企業、社會機構的協同育人,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緊密對接。首先,要與行業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人才培養規格和質量標準,促進專業設置、課程內容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匹配。其次,要與企業合作開發實踐教學項目,邀請企業專家、設計師參與項目指導,為學生提供真實的項目場景和實踐機會,提高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再次,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在人才培養、項目研發、成果轉化等方面形成常態化、制度化的合作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同時,要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提升實踐教學能力;引導學生參與企業實習實訓,增強就業創業能力。通過深化校企合作,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協同育人模式,打造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公共藝術專業社會實踐類課程,培養滿足行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結 語
公共藝術社會實踐類課程建設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教育部門、高校、企業、社會等多方共同努力。在“項目型教學”背景下,深化課程改革、優化課程設置、創新教學模式、完善評價體系、推進校企合作,有助于提升公共藝術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就業競爭力。展望未來,公共藝術專業將更為明晰地突破固有的學科格局,改造當代藝術的表現形態與教育模式,緊密結合科技、數字媒體等前沿領域,深入探索當代藝術創新的內涵與實質,進一步探索與實踐的同時,不斷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李芷萱.美育視域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探索與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24(6):126-128.
[2]劉路遙.美育視域下的醫學院校公共藝術課程體系改革建設——以大連醫科大學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4(5):131-133.
[3]俞飛.公共藝術美術課程對中職學生鑒賞與審美能力的提升[J].藝術大觀,2024(5):125-127.
[4]孫曼.藝術類職業院校公共英語課程革新初探[J].教學方法創新與實踐,2024,7(1):62-64.
[5]任璐璐.“課程思政”融入高校公共藝術聲樂選修課的創新路徑研究[J].大學,2024(3):125-128.
[6]廖霞.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藝術”實踐途徑研究——以公共藝術設計課程教學為例[J].上海輕工業,2024(1):141-143.
(李靖康:西安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系)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