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提質增效策略
作者:■文/夏忠學
發布時間:2024-09-05 10:17:27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課堂教學提質增效不僅是新時代教學改革的重大課題,還是落實數學課程標準的必要教學實踐。探求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實施策略是提質增效的有效途徑,而有效實施好的教學策略是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的重要保障與基礎。
現代小學數學發展的趨勢是數學生活化、兒童化和現實化,即小學數學教學以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為基點,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化問題情境,啟發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通過積極觀察、操作、比較、猜想、驗證、討論、概括、總結等方式探究問題解決途徑,進而獲取學習經驗,在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與合作過程中,實現知識的理解,方法的獲得,能力的形成,思維的發展,探究的愉悅和創新的啟示,等等。下面,筆者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際談談如何有效實現小學數學教學提質增效。
一、精準備課,找準教學的核心內容
有效的教學準備對高效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教學準備是教師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它既是整個教學工作的起點,又是教師在學科教學理念指導下形成教學預案的創造性工作。
數學課程標準把數學課程內容分為四個學習領域,即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教師一定要明確各個學習領域的核心教學內容,然后再實施整體性教學規劃,以實現教學的總體目標與階段目標的統一。
以數與代數的教學為例,某版本教材一年級起始課是認識1—10,這部分知識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認識數,初步建立自然數概念的基礎,也是教師了解學生認識數的規律的基礎,學生通常是按照“具體(生活實物)—半具體(教學模型)—抽象(數位記號)”的規律認識數的,進而形成數感。因此,教師將“數”物化為學生熟悉的生活實物,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讀寫等活動,認識物件數量與“數”的對應關系,建立實物、模型與數的關聯,進而掌握“數”的符號與讀寫,最后形成對數的正確認知。
教師帶領學生在對實物數量的比較中認識數的大小、順序與多少等,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數感和量感。在此基礎上,通過對生活中物件的增損(增減)活動,使學生初步感知數學的加減概念,這既能為學生學習數的運算奠定基礎,又能為他們之后學習100以內的數和多位數進行鋪墊。而認識三位數是對數的認識發展的核心教學內容之一,它是學生從現實中的“生活數”向數學的“理論數”發展的關鍵,因為對小學生來說,100以內的數在生活中容易感知,而那些大于100的數,尤其是多位數,就需要學生有較好的想象力,這也是學生數感發展的關鍵,因為這里有一個關鍵的概念“數位”的確立,它是學生認識多位數及自然數列的關鍵所在。教師在教學準備階段應統籌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在這些核心內容的教學實施方面突出重點,力求高效。
對數學課程的其他學習領域,教師也可以進行類似的分析,以把握核心的教學內容,并能將其落實到教學準備環節之中。
二、關注聯系——思索教學的鋪墊延展
教師需要理清教材的縱橫聯系,然后從宏觀角度建立整個的數學教學網絡,把每一個教學內容當作下一個新教學內容的基礎和鋪墊,同時又把之前的相關知識作為當前知識學習的一個基礎,這樣就會形成一種“重視基礎,適時復習;關注當前,適當拓展”的教學思路,使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這樣,學生就會在教師的引領下形成“復習舊知—學習新知—探究未知”的學習模式,把復習、鋪墊、學習和拓展有機結合起來。如在數與代數中有2、5、10數數和50、100、500、1000數數的教學內容,這首先體現了同一領域數數教學的關聯;2、5、10數數活動也為學生后面學習乘法口訣進行了鋪墊。再如圖形與幾何中學習的平面圖形,一方面是同一領域內圖形的認識學習目標的不斷提高,即由初步感知辨認圖形到認識圖形特征、圖形變化;另一方面把圖形的認識應用于測量(如長度、周長、面積、體積和容量等)和數的學習(如分數的直觀表示等)之中。
三、抓住關鍵——探求教學的有效策略
高效課堂的關鍵還在于要把理解和掌握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為有效開展教學活動和實現教學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而這就需要一些有效策略。
(一)目標整合策略
在教學預案準備階段,教師可以從宏觀層面把握數學教學的整體目標,認真分析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將某些隱性教學目標與顯性教學目標進行整合,從而達到對教學目標的優化。如星期(測量范疇)的教學目標是能夠按順序說出一星期內七天的名稱。這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應該是比較容易的,因為這是他們熟悉的。結合教材設計的關于一周天氣情況的統計記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作一個表格,讓學生留意一周的天氣狀況,及時進行記錄匯報。這樣的目標整合同時也為學生之后學習統計奠定了基礎,遠比單一的目標教學意義更大。類似的教學內容教材中還有很多,關鍵看教師是否有這樣的實施意識。
(二)教材優化策略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對某階段的教學內容編排進行調整,這對學生形成完整概念十分有益。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對某些教學內容重新調整和設計,這樣會更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學生的發展。如擴分和約分,對圖形的5等分學生操作不太容易,教師可以設計圓形紙、長方形紙的對折活動,使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學習并掌握分子與分母同時擴大相同倍數,分數大小不變的規律等。
(三)情境預設策略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怎樣把數學素材變成學生感興趣的、能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的、更易接受的資源,還需要教師創造性地預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展開學習創設情境。如教學分數的認識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生日聚會的生活情境,通過學生分蛋糕時怎么分的討論及實際操作的情境,讓學生了解均分、分的份數、取的份數及分數含義及表示方法,這樣就能把靜態的書面內容轉化為學生的探究體驗,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等。
(四)活動優先策略
實踐證明,小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是在操作中學、在游戲中學。因此,教師可以從以學論教的理念出發,根據教學需要在教學準備階段精心設計一些數學活動,讓學生能夠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真正體現以學生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的教學思想。如教學七巧板時可以出示一組拼圖范例,先讓學生動手模仿拼擺圖案,接著培養學生圖形辨認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組圖能力。其他數學知識的教學也可以設計類似的實踐探究活動,如長度的測量、三角形特征、方向、蹺蹺板等。
(五)學法引導策略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和學習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在教學準備中一定要考慮到學生應該以怎樣的方式來學習,以及怎樣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如在解答數學應用題的過程中,正確的數量關系分析是解題的關鍵,教師應提前考慮以哪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弄清數量關系,是線段圖分析法,還是實物圖表示法;對圖形認識是比較分析還是知識遷移;對周長、面積問題是公式計算還是問題轉化;等等。
(六)練習設計策略
數學教學就是要通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知識的掌握,在知識應用中提高能力,發展思維,習得方法,積累經驗,形成思想。教師在教學準備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核心素養和學生能力發展要求等,精心設計練習,做到有目的、分層次、多形式,且適量適度。如教學分數的種類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你能對下面的分數進行分類嗎?并說明分類理由(基礎型:對概念的直接鞏固)。發給學生一些數字卡,兩人合作:你能用手中的數字卡按要求拼出分數嗎(開放型:使學生在游戲活動中輕松鞏固分數的分類,并能進行一定的發揮)?你能在下列不同類分數中找到數值相等的兩個分數嗎(拓展型:為帶分數與假分數的互化鋪墊)? 等等。相信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對分數分類的理解和應用會更加深刻,既增強了練習的多樣性、層次性、互動性和趣味性,又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和學習方式的習得。
當然,以上這些策略在優化課堂教學方面往往不是單獨應用的,而是在同一教學活動中綜合使用的,這樣才會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真正實現數學教學提質增效。
四、充分準備——保證教學的順利實施
有了對教學預設的充分準備,在實施教學之前,還要重視相關教學資源(教具、學具等)和資料的準備。如測量就需要提前準備學具袋、軟尺和生活中收集的一些測量物件等。此外,必要時還要結合教學需要設計學習單或課件。教師有了這些充分的課前教學準備,教學目標、學生的探究活動和核心素養發展才有保證。如教學分數的種類時,教師可以提前設計學習單,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及自主探究,認識分數有不同種類,這對學生建立真、假、帶分數及分數的基本性質意義重大。
總之,要實現小學數學教學提質增效,教師應以數學課程標準和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為基礎,扎實做好教學的前期準備工作,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實踐與總結教學提質增效策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浐灞第十六小學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