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農科賦予了高等農林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新方向、新要求。高職涉農教育要堅持把課程思政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環節,以強農興農為使命,充分把握新農科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邏輯、內涵邏輯、實踐邏輯,從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適應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增強涉農學生學農務農自覺等三個方面認識新農科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追求,從專業特點、類型定位、時代屬性等三個方面把握其內涵、要義,從立足“農”、突出“職”、彰顯“新”等三個方面推進實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培養有情懷、懂技術、留得住、用得上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新農科  高職涉農專業  課程思政  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陜西職業教育鄉村振興研究院2022年度重點課題《新農科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立項編號:22ZD005)。


引  言

涉農高職院校是涉農高等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實用型農林人才、鄉村振興“新農人”的重任。涉農高職教育要堅持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立德樹人的基礎性工作,勇擔強農興農使命,理解和把握新農科背景下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邏輯、內涵邏輯、實踐邏輯,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技術技能人才保障。

新農科背景下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邏輯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中指出,希望涉農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2023年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回信,希望同學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涉農高職院校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精神,從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增強學生學農務農自覺等三個方面充分認識新農科背景下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追求,不斷增強做好高職涉農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1.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內在要求

高校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大學生是鄉村振興人才梯隊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農林教育承擔著培養創新型農林人才、復合應用型農林人才、實用技能型農林人才的重擔。做好實用技能型農林人才培養和領軍型職業農民培養,對涉農高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育人之要,首在立德。教育引導廣大高職涉農專業學生自覺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戰略,把保障糧食供給、確保食品安全、推進綠色生產、完善鄉村治理、加強鄉村文化建設等新農科建設理念納入課程思政建設之中,厚植“大國三農”情懷、練就過硬技術技能、扎根祖國大地,做現代農業技術的示范者、農村創新創業的先行者、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踐行者,做知農愛農興農人才,在助力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火熱實踐中譜寫壯麗的青春篇章,是涉農高職教育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內在要求。

2.適應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新時代高等農林教育的任務是培養農業現代化的領跑者、鄉村振興的引領者、美麗中國的建設者。新農科是“互聯網+”背景下以現代農業教育理念對傳統農林學科的一次優化改造。高職涉農專業畢業生是現代農業一線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來源之一。面對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目標,面對農業產品質量高、農業經營效益好、農業產業競爭力強、農村生態環境優美、農村居民收入高的高質量發展要求,面對少投入、多產出、高效益等農業生產方式轉變,面對多元化農業發展實際、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建設,主動適應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新要求,精準對接科技推廣鏈、農業產業鏈,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創新服務平臺,以新農科建設為契機,以新農科建設豐富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內涵,培養懂生產、會經營、善管理的應用型人才,是高職涉農專業教育適應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3.增強涉農專業學生學農務農自覺的必然選擇

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面對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源源不斷地輸送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干得好的農村實用人才,是高職涉農專業教育的光榮使命。受待遇、環境及個人偏見等多重因素影響,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出現涉農專業畢業生“學農不務農”現象,青年鄉村人才持續供給不足。通過新農科背景下的課程思政建設,一方面能進一步加強對高職涉農專業學生的奉獻精神教育,引導他們把個人發展融入實現鄉村振興大局之中。另一方面,可幫助他們充分認識我國農業在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組織方式上發生的深刻變革,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機遇、現代農業發展的壯闊前景感召高職涉農專業學生干事創業,以推廣示范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生產經營一線實際問題產生的成就感鼓舞他們扎根農村,不斷增強高職涉農專業學生學農務農的自覺。

新農科背景下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邏輯

新農科背景下的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明晰新農科要求的基礎上,從專業特點、類型定位、時代屬性等三個方面把握其內涵、要義,不斷增強對高職涉農專業人才培養規律性的認識。

1.把握高職教育涉農專業特點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要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農學類專業課程要增強學生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知農愛農創新人才。農業具有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農業生產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季節性、周期性,這就要求高等農林學生走進農村、走近農民、走向農業。我國已經建立起多層次、多類型、多樣化、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農林教育體系。作為以培養實用型農林人才為目標的高職涉農教育,要堅定不移地舉好“農”字旗、走好“農”字路,將腳踏實地、默默奉獻等精神融入課程內容之中,教育引導廣大高職涉農專業學生堅定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奮斗的信念,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投身助力鄉村振興活動,將專業學習與農村實踐緊密結合,熟悉鄉情民情,掌握農業生產技術技能,涵育熱愛勞動、尊重自然、崇尚勤儉、勇于磨礪的優良品質。

2.把握涉農高職教育的類型定位

作為占據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職教育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應在落實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基本要求的基礎上,突出高職教育類型特征,分析掌握高職學生特點,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撐,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不斷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優化課程體系、構筑校農合作平臺、開辟校外實踐基地,充分體現職教特色。通過專業課程學習和實踐,實現以課化人、以課育人,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幫助高職涉農專業學生樹立技能寶貴、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優良風尚,踐行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同時,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既要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主線,突出技能訓練,也要防止“片面技能化”,削弱人文教育、道德養成、價值塑造等功能,讓高職教育始終充滿自信、洋溢歡樂,助力廣大高職學生實現“人人皆可成才”的理想。

3.把握高職涉農專業教育的時代屬性

新農科建設是高等農林教育適應農業農村發展新形勢、培養卓越高等農林人才、產出一流農林科技成果的重大舉措,是為建設農業強國提供人才支撐的重大任務,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高職涉農專業教育直接面向農業生產經營一線,是農林教育體系中與農業產業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要把握好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時代屬性,教育引導高職涉農專業學生積極適應建設農業強國、科技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要求,面向世界第三次農業科技革命,面向智慧農業、綠色農業、高效農業發展,堅定服務鄉村振興信念,努力掌握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技術,勇于磨礪意志品質,做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業科技人才。

新農科背景下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邏輯

課程思政不是課程與思政的簡單疊加,而是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關鍵是能否挖掘出專業課程蘊藏的思政元素,繼而將其融入課程內容和人才培養全過程之中。新農科背景下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要立足“農”、突出“職”、彰顯“新”,堅定學農愛農為農的價值追求、把握高職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特征、體現新理念新內容,努力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1.立足“農”:堅定服務“三農”的價值追求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我們要認識到,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雖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仍面臨不少矛盾和挑戰,如育種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任務繁重、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強、人才服務鄉村振興保障機制仍不健全等。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職業院校70%以上的學生來自農村,理應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建設是高校實現育人目標的基本支撐,高校專業課程在向學生傳授知識、能力的同時,也承載著塑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職責。新農科背景下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要立足于“農”,進一步明確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目標,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要教育引導高職涉農專業廣大學生扎根中國大地,心懷“國之大者”,從生動的助農實踐中汲取力量,自覺肩負起保障糧食安全、守護美麗鄉村、發展特色產業、推進鄉村建設、帶動農民增收等時代責任,堅定服務“三農”的價值追求,以學農為農的行動自覺踐行強農興農的崇高使命。

2.突出“職”:體現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特征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先后制定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等文件,召開了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教育部、財政部啟動了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職業教育邁進了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要適應不同高校、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強化分類指導,確保統一性和差異性要求。目前,部分高職課程思政建設依舊沿用普通教育的模式,存在與普通教育在專業設置上的差異性體現不明顯、工匠精神培育和企業文化融合的特色不夠突出、實踐課堂中缺乏課程思政設計和內容的連續性等問題。新農科背景下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要充分認識高職教育類型定位和學生認知特點,在準確把握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等特征的基礎上不斷推進。深入挖掘高職教育涉農專業課程中蘊藏的思政元素,突出產教融合、校農合作,探索農學結合、工學交替模式,營造“校內+校外”“課堂+基地”等教學場景,加強鄉村振興示范基地、產業學院建設,堅定高職涉農專業學生做大國農匠的信心,為實現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貢獻。要突出職業教育服務產業、服務區域的特征,積極組織高職涉農專業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專業實踐、社會實踐、技術推廣等活動,培育勞動精神,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彰顯實踐育人功能。

3.彰顯“新”:貫穿新農科的新理念、新內容

世界農業發展史,就是從人畜勞動為主的農業1.0到機械化為主的農業2.0,再到信息化為特征的農業3.0,最后再到智能無人化為特征的農業4.0的過程。進入新發展階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要方向。未來我國農業將向著生產與經營適度規模化、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生產手段機械化和經營方式智能化與信息化轉型。“新農科”是相對傳統農科而言,是我國農科教育改革的新方向。高職涉農教育要堅持把新農科的新理念、新內容融入課程思政建設之中。要圍繞農業技術與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等相互交叉,農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相互融合,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認養農業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把集約、高效、綠色的農業發展理念貫穿于人才培養之中,教育引導高職涉農專業學生面向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肩負起新時代新使命,做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技能人才。要結合區域產業發展實際,對照新版高職教育目錄,開設現代農業技術、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管理等專業,推動傳統農科的數字化改造,開設《糧食安全》《生態文明》《農業史》等“大國三農”通識課程,將生物工程、物聯網、區塊鏈、遙感技術、工程技術等融入課程內容之中,夯實新型農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基礎。要踐行“亦耕亦讀”,積極探索新時代耕讀教育新內涵、新模式,將農耕文明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和美育實踐之中,讓高職涉農專業教育走出“書本”、走下“黑板”,教育引導高職涉農專業學生為接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而奮斗。

結  語

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涉農高職院校開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和培養鄉村振興“新農人”的應有之義。建設新農科是振興高等農林教育的重大戰略,賦予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時代內涵。新農科背景下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要面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戰略,對接現代農業發展方向,深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努力培養知農愛農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吳晶,胡浩.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中國高等教育,2016,(24):5-7.

[2]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J].中國農業教育,2019,20(3):105-106.

[3]習近平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J].中國農業教育,2019,20(4):43.

[4]習近平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學生回信強調 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 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 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向全國廣大青年致以節日的祝賀[J].共產黨員(河北),2023(10):22.

[5]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J].農村工作通訊,2023(5):4-9.

[6]張建偉,曾志慶,李國棟.新時代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闡釋與邏輯機理[J].農業經濟,2023(4):3-5.

[7]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J].社會主義論壇,2017(3):4-5.

[8]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5-28)[2023-7-3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9]杜玉波.努力推動高等農林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J].高等農業教育,2021(4):3-5.

[10]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1(12):2-6.

[11]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J].中國農民合作社,2021(5):6-11.

[12]李艷.基于類型教育特征的高職課程思政建設思路探析[J].職業技術,2022,21(10):97-102.

[13]劉利永,張彥軍.農業4.0助力鄉村全面振興[J].農村工作通訊,2020(16):57-58.

[14]羅千峰.基于構建“三大體系”視角的農業現代化實現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2021(10):127-135.

[15]劉竹青.“新農科”:歷史演進、內涵與建設路徑[J].中國農業教育,2018(1):15-21+92.

[16]郝婷,蘇紅偉,王軍維,趙磊.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新農科”建設的若干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18(3):55-59+94.

(張永良、王曉波、劉新安、楊洋、肖雪紅、李云讓:寶雞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