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創背景下高校實踐育人的多維化路徑選擇研究
作者:薛 媚
發布時間:2024-09-12 15:55:39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作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人才支持,是高校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本文以雙創背景下高校實踐育人為研究對象,首先分析了雙創背景下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意義,其次對雙創背景下高校實踐育人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深入剖析,最后從多個維度出發提出了高校實踐育人的創新路徑,旨在為高校開展好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雙創 高校 實踐育人 多維化路徑
引 言
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順應時代發展,我國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將素質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養當中。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越來越完善,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高校普遍開展了創新創業教育。雙創背景下,高校在進行實踐育人時從多個維度進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高校應從多個維度出發,在開展雙創教育過程中融入實踐育人理念。
雙創背景下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意義
1.增強學生創新能力
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對于增強學生創新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在教學過程中越來越強調實踐性和應用性,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更能鍛煉他們將理論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通過各種項目導向的課程和實驗,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進而將其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這是創新能力的基礎。其次,雙創背景下的多維化教育路徑能夠幫助學生在不同情境和環境下進行自我挑戰和自我超越,從而鍛煉他們的抗壓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來說,在多維化的實踐育人環境中,學生會接觸到各種與創新創業相關的實踐活動,如科研項目、商業計劃、社會實踐等,這些都有助于他們鍛煉跨界思維和合作溝通的能力。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雙創環境中的高校實踐育人工作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領導能力,這兩點對于任何形式的創新活動都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在團隊中承擔不同的角色和任務,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能更加明確自己在團隊中的位置和價值,這有助于他們在未來的創新活動中發揮自己的優勢。
2.促進人才多元化
在雙創環境下,高校能夠提供更為多樣化的教育資源和實踐機會,從而給予學生多個維度的發展空間。一方面,高校可以通過與創業公司、研究機構、社會組織等開展多方合作,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社會實踐平臺。這些實踐平臺不僅能讓學生從不同的行業和領域中獲得寶貴的實踐經驗,還能鍛煉他們在不同環境和文化背景下的適應能力和交際能力。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通過舉辦各種學術活動、技術比賽、文化節等,鼓勵學生在學術研究、技術創新、文化交流等多個方面積極參與和表達自己,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多元化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多元化的教育環境能夠讓來自不同地區、文化和社會經濟背景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一個開放和包容的環境中相互交流和學習,這對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多元化的教育和實踐機會還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使他們能夠更為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和解決各種復雜問題。因此,雙創背景下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在促進人才多元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為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貢獻了巨大的價值。
3.提升高校教育質量
雙創環境促使高校更加注重與實際社會、產業界的緊密結合,使得教學內容能夠更貼近社會發展和行業需求,從而提高教育的應用性和針對性。例如,與企業的合作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也能引入最新發展趨勢和需求,使得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更具前瞻性和時效性。首先,雙創背景下的實踐育人模式迫使教育者不斷審視和改進教學方法和評價機制。傳統的以考試分數為主要評價標準的模式在這樣的環境中顯得不夠全面,而更多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項目表現無疑能更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從而推動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其次,雙創背景也有助于提升高校自身的教學研究水平。由于高校需要在實踐育人方面作出更多的探索和實驗,這無疑會促進教育研究和實驗教學的多元發展,產生更多具有實用價值和理論深度的研究成果,從而推動整體教育質量的提升。最后,雙創背景下的實踐育人工作還能促進高校內部管理和資源配置的優化。為了更好地支持實踐育人,高校需要進行更為合理的師資配置、教學資源整合以及課程體系建設,這些都有助于提升教育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雙創背景下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在提升教育質量方面具有多重影響和深遠意義,為高等教育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動。
雙創背景下高校實踐育人面臨的機遇
1.拓展產學研合作渠道
雙創環境為高校與產業界、研究機構、政府等多方主體提供了一個共同參與和合作的平臺,這有助于高校更為高效地整合各類教育和研究資源。具體來說,產學研合作模式能夠將高校的學術研究與企業的技術需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從而實現知識的快速轉化和應用。這樣的合作關系不僅可以提升高校研究成果的實用價值,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在這種合作關系中,學生可以更直接地參與到實際的項目研發和管理中,獲取更多的實踐經驗和技能,這對于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非常有益。與此同時,企業和研究機構也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能力和人才優勢,解決自身在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實現互利共贏的目標。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產學研合作關系還可能帶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從而為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提供了更為有力的保障。例如,政府可能會出臺更多有利于產學研合作的政策和措施,如稅收優惠、資金補貼等,以鼓勵更多的企業和研究機構參與到高校的教育和研究活動中。雙創背景下的產學研合作為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2.引領教育改革方向
雙創不僅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更是一種教育和文化現象,對高等教育體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戰。具體來說,一是雙創環境促使高校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教育評價體系、教學方式以及課程設置的全面改革。例如,以往單一的、以考試分數為主要評價指標的教學模式在雙創背景下顯然不再適用,需要更多地考慮到學生的實踐能力、項目經驗和團隊合作等多元化的評價指標。二是雙創背景也推動了高校更加關注教育的個性化和多樣化,以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發展潛力。在教學內容和方式上,出現了更多注重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的教學模式,如基于問題解決的教學方法、模擬實驗和實地考察等。這些改革不僅有助于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也有助于培養更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三是高校在雙創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往往更容易得到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這為高校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和政策紅利,有助于推動其教育質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在雙創背景下,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具有引領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這不僅對于提升高校自身教育質量和社會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也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長遠發展提供了長足動力。
3.提升學科交叉融合
雙創背景鼓勵高校突破傳統學科界限,推動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相互融合,為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提供多角度、多維度的解決方案。第一,在這一背景下,高校有更多機會將學科交叉融合融入實踐育人的教學和項目中,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和豐富的學習體驗。例如,工程學可以與經濟學、社會學甚至哲學等進行交叉研究,這樣學生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而且能夠具有廣闊的視野和跨學科思維模式。這樣的交叉融合有助于學生在未來職場或研究中更好地解決復雜問題,提高其競爭力和影響力。第二,學科交叉融合也為高校帶來了豐富的教學和研究資源。通過跨學科的合作和交流,高校可以整合更多的智力和資源,進行更為深入和廣泛的研究,提升高校的學術地位和社會影響力。第三,學科交叉融合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多元需求。企業和社會組織越來越重視具有跨學科知識和技能的人才,這為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合作機會。雙創背景下,提升學科交叉融合無疑是高校實踐育人工作面臨的重要機遇之一,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和深遠的社會影響。
雙創背景下高校實踐育人面臨的挑戰
1.資源配置不均衡
資源配置的不均衡主要表現在教師、資金和設施等關鍵資源的分配上。首先,在教師資源方面,盡管雙創教育和實踐育人工作已被普遍認為是提升教育質量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但相關的教師培訓和專業發展仍然相對缺乏。許多高校尚未將雙創教育作為教師考核和職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導致教師在這一方面的積極性和專業性不足。其次,在資金配置方面,高校往往更傾向于將資源集中在傳統學科的研究和教學上,而對于實踐育人相關的項目和活動,資金支持較為有限。這直接影響了實踐教學的規模、質量和影響力,也限制了高校在實踐育人方面的創新和發展。最后,在設施資源方面,雖然一些高校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實驗室和實踐基地,但這些設施往往集中在少數優勢專業或高水平研究團隊中,對于大多數學生和一般專業來說,可用的實踐教學設施依然非常有限。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導致高校在雙創背景下實踐育人工作的資源配置存在明顯的不均衡問題,這不僅阻礙了教育質量和效果的全面提升,也影響了高校在培養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方面的長遠發展。
2.實踐教育與學科教學脫節
雙創背景下,高校實踐育人的任務越來越重,但在實際操作中,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是實踐教育與學科教學的脫節。首先,從課程設置來看,大多數高校的課程體系仍然以理論教學為主,對實踐教育的安排相對較少,而且往往被作為附屬或者選修課程。這種分割式的課程設置方式導致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之間難以建立有效的聯系和轉換。其次,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實踐教育往往缺乏與學科核心理論和知識體系的有機結合。例如,在一些工程或科學專業中,雖然存在豐富的實驗和實踐環節,但這些實踐活動多數是孤立、碎片化的,缺乏與學科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連貫性。最后,從教師角度來看,專業學科教師和實踐教育教師之間的合作與溝通不夠充分。專業教師主要關注學科內的理論研究和教學,而對實踐環節缺乏足夠的重視和參與;而實踐教育教師則可能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實踐經驗,對學科理論和知識體系的整合缺乏深入的理解和運用。
3.評價體系不完善
傳統的高校教育評價體系多以學術表現和考試成績為主要衡量標準,而在雙創背景下,這一模式顯然無法全面反映學生在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團隊協作等多個維度上的表現和成長。首先,目前大多數高校的評價體系缺乏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技能的量化評估機制。這不僅可能導致教學活動過于偏重理論知識的傳授,也可能使得學生在實際操作和問題解決方面的表現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其次,高校普遍缺乏一個多元、動態和開放的評價體系,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和社會需求。例如,應該有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到實際項目中,然后通過項目表現、團隊評價、自我反思等多種方式進行綜合評估。這樣不僅能夠更準確地衡量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主動性。最后,在實踐育人評價體系的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如評價標準的模糊性、評價過程的非透明性以及評價結果的一致性等,這些都可能影響評價體系的公正性和準確性。
雙創背景下高校實踐育人的多維化路徑選擇
1.優化高校資源集成模型
高校資源集成模型是一個跨部門、跨學科、跨層級的綜合性資源配置和管理框架。優化高校資源集成模型首先需要確立一個清晰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使不同類型的教育資源能在這一框架內高效流通和合理利用。例如,通過構建教師共享平臺和實驗設備數據庫,可以使教師隊伍與硬件資源實現最優匹配,進而提升教學與研究的質量和效率。其次,資源集成模型強調數據驅動和智能優化。在模型構建過程中,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算法,對教學資源需求和供應進行精準預測和智能匹配。例如,可以通過分析學生選課數據、課程評價反饋以及教師教學負擔等多個維度,動態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師分配,從而達到教學資源的最優化利用。再次,資源集成模型要注重可持續性和靈活性。一方面,模型設計需要考慮到未來教育環境和社會需求的變化,確保資源集成模型具有足夠的適應性和可拓展性;另一方面,模型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自我修正和更新機制,以應對可能出現的不可預見因素和挑戰。最后,成功構建和應用高校資源集成模型需要全體管理者、教師、學生以及其他相關利益方的廣泛參與和協作。只有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資源集成模型才能真正實現其在高校實踐育人工作中的多維化創新路徑目標,從而為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2.推動學科實踐融合課程
雙創背景下,應側重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具體而言,第一,在課程設計方面,可通過課程模塊化與微課程化來實現學科與實踐的有效融合。這種方式允許在傳統學科框架內嵌入實踐模塊或微課程,如實驗設計、社會調查、企業實訓等,與學科理論緊密結合,以形成完整的學習體驗。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通過線上平臺實現資源的集中展示和交互,促進理論與實踐的互補和互動。第二,在教學方法上,可將沉浸式教學作為教學策略的核心。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沉浸式教學強調將學生置于一個接近實際工作環境或生活情境的學習環境中。這可以通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先進技術來實現,也可以通過與企業或社會組織合作,設置實地考察、實習、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實現學生的全面沉浸。這樣的教學方法能確保學生在實際操作和問題解決中更為深入和系統地理解和應用學科理論。第三,教師角色也需要相應調整,從傳統的“知識傳輸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和“項目協調者”。在實踐環節中,教師不僅需要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還需要和學生一起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共同解決問題,生成知識,從而實現教與學的雙向促進和高度融合。學科實踐融合課程需要一系列系統性、全面性的改革和創新,涉及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師角色等多個方面,這是該創新路徑具體實現的關鍵所在。
3.構建動態評價機制
雙創背景下,構建動態評價機制是一條關鍵的多維化創新路徑。這一路徑主要涉及指標設計、數據采集和分析應用三個主要環節。一是指標設計方面,應超越傳統的單一評價指標,如考試成績或學術論文發表,應引入多元化、全面性的評價指標。這些指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項目參與度、創新思維展示、團隊協作能力等,以確保能全面捕捉到學生在實踐育人過程中的多方面表現。二是數據采集方面,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等,進行實時、動態的數據采集和更新。例如,可以通過智能教室的各種傳感設備實時記錄學生在課堂互動、團隊合作中的表現,或者通過在線教學平臺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成果展示。這樣不僅可以實現數據的高效準確采集,還能為后續的數據分析和應用提供豐富、多維度的數據資源。三是在分析應用環節,除了基礎的數據清洗和統計分析外,還需要運用更為復雜的數據分析方法,如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發現潛在的數據規律和關聯性。這一步驟的核心是通過數據分析來實現個體化、精準化的評價結果生成。這些數據分析結果還應能夠動態地反饋到教學管理系統和個人學習檔案中,以實現評價結果的多方位應用和長效積累。
結 語
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要想培養更多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必須要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高校在實踐育人工作中需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為目的,從構建校企合作新模式、健全實踐育人體系、完善實踐育人機制等多個維度出發,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人才支持。
參考文獻:
[1]龔敏.以高質量人才培養為導向的高校雙創教育改革策略探析——評《高校實踐育人創新探索與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3(5):145.
[2]薛松,劉天琳,劉真真.新農科視閾下地方農業高校“雙創”實踐育人共同體構建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22,23(4):25-30.
[3]王艷娜.“雙創”背景下當代高校思政育人創新與實踐[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2,43(24):241-242.
[4]胡霞,陸旦宏.“雙創”視域下高校實踐育人模式的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8):20-21.
[5]辛忠.構建“雙創”教育平臺,使實踐育人行穩致遠[J].化工高等教育,2020,37(5):3.
[6]李春梅,王如意.研究生實踐育人平臺建設的三重維度[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4(5):141-145.
(薛媚: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