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藝術教育在教育領域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其大眾化的趨勢對高校影視編導專業的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影視編導專業在培養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多學生無法有效地實現自身專業素質的提升。本文基于藝術教育大眾化的時代背景,結合影視編導專業發展現狀,針對目前我國高校影視編導專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深入探究,并提出了基于藝術教育大眾化的高校影視編導人才培養的方向與建議,旨在為我國高校影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關鍵詞]藝術教育  影視編導  人才培養

項目:2024年陜西藝術職業學院校級科研項目《戲曲舞臺藝術電影化呈現的探索與研究》,項目編號:2024XYB06。


引  言

在當今數字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影視行業成為文化與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而優秀的影視編導人才則是這一產業不可或缺的核心。與此同時,藝術教育正趨于大眾化,這不僅拓寬了影視編導人才庫,也為高校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專業素養的學子提供了可能。然而,大眾化也意味著教育資源的稀缺性和質量的不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高校如何在確保教育質量的前提下,靈活地適應藝術教育大眾化的趨勢,并培養出既具備專業技能,又能適應不斷變化市場需求的影視編導人才,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不僅是影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的挑戰,更關系到影視行業和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藝術教育大眾化的背景

藝術教育大眾化作為當代教育領域的重要議題,涌現出文化多元化、社會進步與數字化技術的交匯點。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已經改變了傳統藝術表達的方式,使得藝術作品更容易被創造、傳播和共享。這一趨勢不僅打破了傳統的地理和時間限制,還提供了更多與藝術互動的途徑,推動了藝術教育的大眾化需求。

政府部門在教育政策中加大了對藝術教育的支持,將其視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領域。這包括資金投入、師資培養和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以促進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社會對于影視作品、藝術表現和文化創意的需求也不斷增加,這為高校影視編導人才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藝術教育大眾化還受益于跨學科和跨界融合的趨勢,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藝術領域,藝術教育在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其他領域的融合中尋找新的創作靈感和方法。這一跨學科的教育模式有望培養更具創造性和綜合能力的影視編導人才,以適應快速發展的創意產業。藝術教育大眾化背景是一個多元、復雜而富有挑戰性的教育領域,受到了數字化技術、政策支持和社會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高校在影視編導人才培養中應深刻理解這一背景,積極迎接挑戰,不斷創新教育方法和課程內容,培養出更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影視編導人才。

高校影視編導人才培養的現狀

1.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脫節

當前的高校影視編導教育體系盡管課程體系普遍包含了電影史、敘事結構、電影語言等理論課程,以及剪輯、攝影、導演等實踐課程,但這兩大模塊往往如同孤島般各自為政。首先,在教學方法論上,側重于教學策略、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的整合性不足,沒有建立起知識結構、能力結構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培養體系。理論教學中過于注重知識輸出,缺乏剖析實際影視制作中如何運用這些理論的實踐層面的引導。在實踐操作課程中,雖然學生有機會接觸專業的攝影設備、剪輯軟件,但由于沒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操作往往流于形式,難以在實際項目中熟練運用。其次,在課程評估方面,傳統的成績評定機制也加劇了這種脫節。理論考試多側重于知識點的羅列,而對于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具體制作中則關注不足;實踐課程的評價則多聚焦在技能掌握程度,而非知識與技能的綜合運用。最后,在教學資源配置上,通常更傾向于投資先進的教學設備和軟件,而對于建立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則相對忽視。這種現象不僅降低了教育的實效性,也對學生未來走向專業領域構成了實質性的阻礙。

2.課程內容落后于行業需求

高校影視編導人才培養所面對之核心問題在于課程內容的滯后,課程內容未能與行業需求的趨勢相適應。當前數字化技術在電影和電視制作領域廣泛應用,然而傳統教育模式中的課程體系未能迎合這一技術革新和行業發展的要求。例如多媒體編程、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建模以及動畫制作等新興領域的知識盡管在當今影視制作領域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但在教育體系中受到的關注卻不多。理論性課程的比重過高,而實踐性項目相對匱乏,未能滿足學生在實際制作流程中所需的實際技能培養。這種不適應行業需求的情況導致學生畢業后在面對競爭激烈的影視行業就業和職業發展方面遇到困難。因此,高校需要積極調整課程設置,密切關注行業發展趨勢,并加強與實際制作企業的合作,確保學生畢業后具備更符合行業需求的技能和知識。

3.學術導向與產業需求錯位

縱觀高校影視編導人才培養的現狀,部分學校學術導向與產業需求存在明顯錯位的情況,這種錯位主要體現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上。當前,高校影視編導專業普遍過于偏重理論性課程,如影視美學、電影史、文學理論等,而相對忽視了實踐性課程,如劇本創作、導演實踐、攝影技術等。這導致學生在校期間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卻缺乏實際操作和創作的機會,難以滿足產業對于實際技能的需求。此外,高校教育還存在著教學方法與產業發展要求之間的錯位。傳統的教學模式側重于課堂講授和書本知識傳授,而忽略了行業內最新的技術和趨勢。隨著數字化技術在影視產業中的廣泛應用,例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人工智能(AI)等,高校的教學方法需要緊跟產業發展步伐,引入更多實踐性的教學,培養學生應對未來影視產業發展的能力。

4.師資隊伍結構性缺失

目前部分高校影視編導專業的師資隊伍存在一定的結構性缺失,教師缺乏對影視教育和行業發展趨勢的了解,缺乏相應的教學經驗。一是高校影視編導專業的師資隊伍在學術和實踐經驗上存在明顯的不平衡。部分教師過于注重理論研究,但缺乏實際從業經驗,難以傳授實際操作技能。二是高校影視編導專業的師資隊伍缺乏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隨著影視產業的不斷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教學方法,以適應行業的變化。然而,一些教師仍然堅持傳統的教學方式,缺乏對新興技術和趨勢的了解,這就導致教育內容與實際需求之間存在脫節的現象。三是高校影視編導專業的師資隊伍在數量上也存在不足。由于人才市場的競爭激烈,一些高素質的從業者更傾向于留在產業中而非從事教育工作。

基于藝術教育大眾化的高校影視編導人才培養的方向與建議

1.強化理實教學互補

影視編導專業的特點是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其理論基礎為編導基礎知識和影視藝術理論知識。因此,在高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當強化理實教學互補,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大眾化對影視編導專業學生的優勢。第一,高校應當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確保理論與實踐課程之間的協調與銜接。其中包括將學科知識與實際創作技能相結合,例如通過開設電影制作實踐課程,讓學生親身參與影片創作的各個環節,從構思、劇本寫作、導演指導、攝影拍攝,一直到后期剪輯,以全面培養綜合能力。第二,高校需要保持與影視行業的緊密聯系,確保教學內容與實際需求保持一致。可以通過建立產學合作項目、提供實習機會、邀請業界專業人士擔任客座教授等方式來實現。學生需要了解行業的最新趨勢、技術和市場需求,以便更好地適應職業發展的挑戰。在強化理實教學互補方面,高校還需重視教育評估體系的建設。科學的評估標準應當包括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和實際操作技能水平。可以通過定期的考試、作品展示、實際項目評估等方式完成,以確保學生在兩者之間實現均衡的發展。第三,高校應鼓勵教師參與持續的專業發展,保持教育內容的更新和創新。教師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了解最新的影視技術和創作方法,以便更好地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強化理實教學互補是基于藝術教育大眾化的高校影視編導人才培養的關鍵方向之一。通過整合課程、加強產業聯系、建立科學評估體系以及教師的專業發展,高校可以更好地培養出具備堅實理論基礎和實際操作技能的影視編導人才,以滿足行業的需求,推動藝術教育的大眾化目標實現。

2.更新課程與行業保持同步

在影視編導專業的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行業動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首先,高校應建立靈活的課程體系,包括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核心課程應涵蓋影視制作的基本理論知識,如劇本寫作、導演技巧、攝影和后期制作等。選修課程則應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行業需求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涵蓋新媒體制作、虛擬現實技術、跨平臺內容創作等前沿領域。這樣的課程設置能夠滿足學生不同的學術和職業需求。其次,高校應與影視行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可以通過與制作公司、電視臺、電影院等行業機構簽署合作協議,提供學生實習和實踐機會,使學生能夠參與真實項目并積累實踐經驗。高校還可以邀請業內專業人士作為客座講師,分享實際經驗和見解,為學生提供有職業導向的教育。再次,高校應積極關注最新的技術和趨勢。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影視行業日新月異,高校需要確保課程內容能夠覆蓋新媒體、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知識。高校可以設立實驗室或研究中心,用于探索新技術的應用和研究。最后,高校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教師需要積極參與行業研究和創作,與學生共同成長。高校可以為教師提供專業發展的機會,如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獲得研究項目資助等,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學質量。通過靈活的課程設置、緊密的產業合作、關注新技術和專業發展,高校可以確保學生接受與時俱進的教育,培養出具備學術深度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優秀影視編導人才,為藝術教育大眾化目標提供堅實的支持。

3.平衡學術與產業目標

在藝術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影視編導人才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多樣化的,而不是統一的。高校應該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調整其培養方案。一是高校應調整課程設置,確保學生既接受充實的學術課程,又能夠獲得實際操作的機會。這可以通過引入實踐性課程、工作坊和項目制學習等方式來實現。學生需要深入理解影視藝術的學術理論,同時也需要掌握實際的制作技能,如導演、編劇、攝影等。這種平衡有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影視編導人才。二是高校可以建立與影視產業的合作關系,以便將學術和產業融合在一起。合作項目、實習機會、導師制度等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產業的需求,從而調整學術學習,以適應實際工作環境。學術界的研究也可以受益于與產業的合作,從而更好地反映現實世界的問題和挑戰。三是高校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術研究和創作項目。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術思維和創作能力,同時也可以促使更好地理解藝術和產業之間的互動關系。學術研究和實際創作應當相輔相成,確保學生在學術和產業兩個領域都具備競爭力。四是高校可以設立雙重導師制度,既有學術導師又有產業導師,幫助學生更好地平衡學術和產業目標。學術導師可以指導學生在學術研究上取得進展,而產業導師可以提供實際項目中的指導和建議,確保學生在產業中具備實際能力。平衡學術與產業目標是基于藝術教育大眾化的高校影視編導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之一。通過調整課程設置、建立產業合作、鼓勵學術研究和創作、設立雙重導師制度等措施,高校可以更好地培養出既有深厚學術底蘊又具備實際操作能力的影視編導人才,滿足學術和產業的雙重需求,推動藝術教育的大眾化目標

4.優化師資與發展路徑

在基于藝術教育大眾化的高校影視編導人才培養中,優化師資與發展路徑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方向與建議。這涉及教師隊伍的建設和發展,以確保高校能夠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和指導。首先,高校應該招聘具備豐富實踐經驗和教育背景的教師。教師應當在影視編導領域有著豐富的從業經驗,了解行業的最新趨勢和技術,能夠將實際經驗傳授給學生。教育背景也非常重要,教師需要具備教育方法和理論的知識,以便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學術發展。其次,高校應該為教師提供持續的專業發展機會。影視行業不斷發展,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保持與行業同步。高校可以提供培訓、研討會、研究項目等機會,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行業研究和創作,提升專業素養。再次,高校可以建立雙重導師制度,為學生提供學術導師和產業導師。學術導師可以指導學生的學術研究和創作,而產業導師可以提供實際項目的指導和建議。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平衡學術和產業目標,同時也讓教師與產業保持聯系,為教學提供實際案例和經驗。最后,高校應建立教師績效評估體系,鼓勵教師在教育和研究方面取得成就。通過獎勵教學和研究方面的卓越表現,高校可以激勵教師更加投入到學生的培養中,提高教育質量。優化師資與發展路徑是基于藝術教育大眾化的高校影視編導人才培養的關鍵方向之一。通過招聘具備實踐經驗和教育背景的教師、提供專業發展機會、建立雙重導師制度以及建立教師績效評估體系,高校可以更好地培養出既有深厚學術底蘊又具備實際操作能力的影視編導人才,為藝術教育大眾化目標提供堅實的支持。

政策建議與未來展望

影視編導專業屬于藝術與技術的交叉學科,在本科階段主要學習影視編導專業的基礎知識,同時還要學習導演、攝影、燈光等技能。這種學科特點決定了影視編導人才需要具備綜合能力和多項技能。因此,教育管理部門和高校應該制定有效的政策來促進藝術教育的大眾化。教育管理部門應該通過具體、有針對性的政策來推動藝術教育大眾化并提升影視編導人才培養的質量。可以考慮增加財政投入,用于改善高校的教學設施和技術裝備,確保學生能夠接觸到最新的制作工具和技術。此外,還可以設立獎學金和助學金計劃,鼓勵更多有才華的學生選擇影視編導專業,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教育管理部門還應制定政策來促進高校與影視產業之間的深度合作。這種合作可以通過建立聯合研究項目、實習機會和專業導師的聘請來實現。還可以提供激勵措施,鼓勵高校與行業合作伙伴共同開展創新項目和實踐活動,確保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獲得寶貴的經驗。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新媒體的興起,影視編導行業將繼續迎來巨大的變革。教育管理部門和高校應該密切關注這些變化,并靈活調整教育內容和方法,培養具備創新思維和適應力的影視編導人才。此外,高校應該加強國際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國際視野,幫助在全球范圍內拓展職業機會。政策建議與未來展望是高校影視編導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教育管理部門和高校應共同努力,制定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政策,確保高質量的教育和行業與學術的緊密結合,為影視編導領域培養更多具備創新能力和實際操作技能的優秀人才,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藝術教育的大眾化目標貢獻力量。

結  語

高校影視編導人才的培養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為目標,以學生就業市場需求為出發點,積極探索適合現代影視行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高高校影視編導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升高校影視編導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符合時代發展要求、能夠勝任現代化傳媒事業工作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黃柏青,李碧玉.地方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探析[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1(1):42-46.

[2]段婉寧,陶鑫曄.高校影視藝術教育線上教學之教學方法研究——以《影視聲音藝術與制作》課程為例[J].環球首映,2021(8):201-202.

[3]王瑩.新文科背景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大學生就業偏好的分析[J].傳播與版權,2023(3):112-114.

[4]張佳妮,李膺欣.產學研教學促進編導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究[J].新聞前哨,2021(7):124-125.

[5]張寧.融媒體時代高校影視制作人才培養策略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5):191-192.

[6]李由.高職院校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究——以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影視編導”課程為例[J].機械職業教育,2020(11):35-38.

[7]周營.影視編導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32):159-161.

[8]唐永勇.地方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3):20-21+23.

(李青青:陜西藝術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