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對孩子的教育,許多家長會淺顯地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情,教書育人是學校老師的事情。殊不知,一個孩子的成長不僅需要學校的教育,還需要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也是孩子發展身心、修養品德的主要陣地,孩子智力的培養、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個性的形成都是在“家庭”這個原生地中獲得啟蒙和熏陶的。兒童時期是孩子品行修養、性格脾氣形成的關鍵時期,孩子的童年是短暫的,但是修養、思想、見識卻是伴其一生的。

愛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在教育中,愛是教育的靈魂和生命。當我們用愛的目光注視孩子的時候,孩子便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小天使;當我們用愛為小花朵澆水、施肥時,花兒便會綻放得更加燦爛;當我們用靜靜的守護和滿滿的愛滋養孩子的時候,孩子和我們便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家庭的育人功能呢?

從情感上接納自己的孩子

從自然狀態來說,孩子既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又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所以當父母把孩子帶到世界上來的那一刻,就應該接受孩子的一切,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接受孩子與同齡人的差異。父母要用欣賞的眼光去品讀、接納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催促孩子往自己“想象”的方向成長。有些家庭重男輕女的思想嚴重,對女孩充滿嫌棄。或許在嬰兒時期,孩子還讀不懂大人的情緒,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不被待見的傷害會一次次地刺痛孩子的心靈,讓幼小的她產生不被愛的心靈創傷,終生難愈。

與孩子成為朋友,平等溝通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一些家長與孩子橫眉冷對、苦大“仇”深,究其原因,是因為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站”得太高了,沒有俯下身子和孩子平等溝通,沒有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尊重是生命之光,是信任的橋梁。從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尊重”是人類心理中最基本的需要。家長給了孩子生命,但并不意味著孩子就是家長的“傀儡”“奴仆”。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應該是他“命令”的執行者和遵從者,家長朋友們一旦有這種想法就大錯特錯了。孩子隨著年齡和智慧的增長,會形成自己的思維和想法。如果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忽略孩子的內心意愿和想法,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在此,我想呼吁家長朋友們,一定要俯下身子,和孩子成為朋友,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并給出成熟的建議和合理的指導,我想這樣的父母沒有哪個孩子會不喜歡。

父母要以身作則,營造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

家庭氛圍是實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活中,我們會看到有的父母“吐槽”自己的孩子性格不夠開朗,或者不像其他孩子那樣自信勇敢,可是,這樣的性格是孩子在襁褓中就形成的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在我的印象里,我爸媽的性格一直非常開朗。每個周末的早晨,我都是在爸媽的歌聲中醒來的,甚至有時候我會賴在床上和他們一起哼唱。媽媽每次在廚房做飯時,爸爸便前去剝蒜掐蔥外加“陪聊”,廚房變成了我們一家人做飯、商量家事、談笑風生的重要場地。每次我做錯事情時,爸媽總是先安撫我不要害怕,他們既沒有過激的言語斥責,也沒有窮追不舍的追究,他們只是告訴我做錯事很正常,之后會教我如何有效地規避錯誤或者降低錯誤率。記得在臨近高考的那段時間里,我非常緊張。爸爸摸著我的頭說:“孩子,你盡管去考吧!能考上理想的大學最好,但是考不上也沒有關系,爸媽不會責怪你的,你不要有心理負擔。”當時我的焦慮感一下子降低了許多。時隔多年,現在的我也是成年人了,回想自己的原生家庭,我滿懷感恩。在爸媽身邊成長的日子,他們沒有指責抱怨,也沒有嘲諷打壓,更沒有嫌棄和斥罵,正是在這個輕松有愛的環境中,在爸媽愛的滋養下,我才能在成長路上勇敢無畏地面對各種問題與困難。成年后的我對生活的松弛感和對他人的包容感都比較強,允許一切事物的發生,理性地接受自己的優缺點,尊重每個人不同的處事方式。

可見,良好的家庭氛圍對親子關系及孩子的性格品行有著積極的導向作用,父母和諧相處能給孩子帶來心理層面的安全感,如果家庭氛圍冷漠壓抑,那么親子溝通和疏導就會變少,進而對孩子的心理狀態和學習狀態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和孩子共同參與一種活動

在生活中,父母跟孩子共同活動的機會其實很多,比如一起跑步、爬山,或者全家人一起野餐。大自然的美讓人放松,春天的鮮花、夏日的鳴蟬、秋天的落葉、冬天的寒雪,這些自然景象對孩子有著無窮的吸引力,如果我們的家長在每個季節都能帶孩子進行一次郊游,親子之間的關系可能會更進一步。賞心悅目的景色會讓孩子釋放天性,在大自然的懷抱里,父母也能夠放松身心,回憶起自己的孩童時代,共同的心境和語言讓孩子和大人之間的年齡差瞬間弱化,各種教育話題也可在此時進行。

在晚飯過后或者節假日,可以組織一個家庭表演小劇場,一家人都參與進來,各展所長,目的是讓家庭充滿歡樂,弱化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代溝,寓教于樂,讓家庭教育在寬松、親切、輕松自在的環境中進行。

學會向孩子道歉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作為家長,也有說錯話、辦錯事的時候,甚至有時候還會錯怪自己的孩子,而如何處理好這樣的問題,則是家長的必修課。

家長和孩子在家庭關系中應該是一種平等民主的關系,如果是家長做錯事了,或者冤枉了孩子,那么就該主動向孩子道歉,獲得孩子的原諒。有的家長可能覺得這樣會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有損自己的尊嚴,其實不然。如果家長敢于道歉,不僅能讓孩子明白知錯就改的道理,也會使得孩子更加信任父母、親近父母,這樣寬松、民主、和諧的家庭環境才是利于孩子成長的。當然,家長在向孩子道歉時,一定要是發自內心的真誠和坦白,不能敷衍孩子。

一朵花的綻放,不僅需要陽光和雨露,更需要耐心呵護,用愛滋養。在家庭這方天地里,孩子這朵小花最后到底開放得如何,其根本在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方法是否得當。如果父母親總是用一種負能量的方式(如指責、訓斥、譏諷等)來教育孩子,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膽小自卑、懦弱羞怯,做什么事情都會畏首畏尾,從而影響學習;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能夠帶著鼓勵與欣賞、寬容與接納,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與信任,那么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會有十足的底氣,屬于孩子的生命之花才會綻放得更加燦爛美好。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父母給予的教育是孩子人生中最早接觸到的教育,好的家庭教育會為孩子插上成功的翅膀,失敗的家庭教育只會給孩子徒增累贅。

教育路漫漫,且教且研思。愿每一個家庭都能找到合適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讓孩子能夠健康幸福地成長!

作者單位: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第六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