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醫源性損傷”在學校教育中的橫行
作者:馮躍忠
發布時間:2024-09-26 15:17:09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由于從事醫療、防疫等與醫療相關人員的言談、操作行為不慎以及醫療相關操作的副作用而造成患者生理或心理上的損傷(包括但不限于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或心理性損傷)被稱為“醫源性損傷”。
現實生活里,類“醫源性損傷”現象比比皆是,因為人性天生就愛干預,愿意做點兒事。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閑暇時間有所增加,注意力也有所剩余,導致社會性“醫源性損傷”頻繁出現,正所謂“好心辦了壞事”。作為教師,我越發覺得,在如今的中小學教育中,充斥著越來越多的“醫源性損傷”,已經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身心健康。
天衣無縫的“管理”,弱化了學生的自主能力
如今,中小學校教職員工的配備較為“充裕”,分設的各種管理部門、處室科室等如八爪魚般把控著學校的方方面面,教學、德育、后勤、總務……越分越細,各個部門根據自己的崗位職責制訂了很多責任目標、考核細則,而且越訂越細,越管越精,管理得“天衣無縫”。看似井然有序的校園、文明有禮的師生,不知道遮蔽了多少的天真爛漫和勃勃生機,嚴重妨礙了學生自主能力的發展。
這里的自主能力主要是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管理自己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是學生在校培養的一個重要能力。人要和諧地融入社會需要多方面能力,能夠管理好自己,妥善處理好各種問題和矛盾的學生,踏上社會才能立足,進入世界才有未來。可是在學校,在各種規章制度的驅使下,老師們事無巨細地關注孩子的一切。早上第一個進教室的不是學生而是教師;下課最后一個出教室的也不是學生而是教師。教師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可好心不一定能辦好事。教師的眼睛無時無刻不在盯著孩子,為了安全,為了紀律……導致孩子們在課間顯得壓抑,沒有了課間的嬉戲和打鬧,也沒有了“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班級氛圍。甚至,現在個別學校的教室里都裝上了監控。孩子們在“監視”下學習、生活和交流,自主能力的培養很容易淪為一句空話。
隨時隨地的“輔導”,弱化了學生的自悟能力
“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天職。我們的教師都是具有豐富學識和敬業精神的專業人員,我們深愛著我們的事業,深愛著我們的學生。為了學生的發展,老師們兢兢業業,廢寢忘食;為了祖國的花朵,老師們努力鉆研教材,分析學情,制訂精細合理的教學計劃和目標。課堂上,老師們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等不得學生去思考,待不了學生去討論,就迫不及待地公布結果,甚至恨不得把自己的畢生功力在瞬時傾囊相授。課間,部分老師也放棄了休息時間,逐一為學生答疑解惑,甚至還會“拖著”學生“硬塞”。
若只是簡單地恪守“傳道授業解惑”,顯然已經不能適應當今時代的要求了。在古代,教師是知識的化身,學生只能從教師的講授中獲取知識,而如今,知識已經平民化、普及化、扁平化,獲得知識的渠道多種多樣,簡單的知識教學已經落伍。教師更應該關注的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我們要培養學生帶著問題進教室、帶著新問題出教室的意識和能力。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自己解決問題比老師幫忙解決更重要。老師要耐下性子,敢于放手,善于放手,讓孩子自己思考、研究、解惑。
鋪天蓋地的“任務”,削弱了學生自由發展的能力
“分數是學生的命根,考試是老師的法寶。”受傳統教育評價方式的影響,為了使學生取得亮眼的分數,各個層級的教育部門煞費苦心,學校和老師更是絞盡腦汁,導致現在的孩子壓力很大,除了要完成各科的配套作業外,還有老師們的“小灶”,父母們的“賀禮”,輔導班的各式“甜點”……源源不斷的任務填滿了學生的生活,像張巨網般罩住了學生,罩得他們脖頸歪了、身子彎了、心兒碎了……
成長需要符合天性的自由發展,現在的知識迭代何其迅速,課堂里學的那些點滴一出校園便被逐漸遺忘。我們要把孩子從作業堆里解放出來,從考試的怪圈里營救出來,把時間還給孩子,讓他們在自由的空間里呼吸、生長。有自由之天地,才能有發散之思維。讓孩子們充分地在玩中學、學中思、思中悟。未來的社會,需要的是各方面的能力,簡單的知識輸送將很快被人工智能取代,過硬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才是未來的重要競爭力。
面面俱到的“服務”,弱化了學生的自理能力
勞動教育一直是教育的重要內容。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勞動是區分人與動物的關鍵。馬克思深刻指出,勞動不僅創造了人類的物質世界和社會歷史,同時也創造了人類自己。從教育方面來說,勞動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可自從有人提出“教育即服務”這一理念,導致如今部分學校像是賓館、旅店和飯堂。學生不用為洗餐具發愁,不用為掃地發愁,更不用為打掃廁所發愁……學校內的日常勞動被聘請的專業人員一一解決。部分學校口中說著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卻將這些最基本的勞動機會都“剝奪”了,如今,“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勞動實踐真的還存在嗎?
2015年“五一”勞動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成為鏗鏘的時代強音,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蔚然成風。”更提出“要教育孩子們從小熱愛勞動、熱愛創造,通過勞動和創造播種希望、收獲果實,也通過勞動和創造磨煉意志、提高自己”。學校作為勞動教育主陣地,應該降低“服務意識”,提供更多的,適合學生的勞動機會和條件,讓勞動教育真正落地落實。
體貼入微的“呵護”,弱化了學生的自愈能力
現在很多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在部分極端事件爆發后,人們更多的是在反思自己工作的不足、不夠,不斷地自責、自咎,痛定思痛,以期制訂更加周密的干預預案,最大限度地減少此類事件再次發生。但會不會并非是我們幫助得太少、關注得太窄,而是我們干預得過多了、保護得過度了?如今很多學生碰到的唯一挫折好像就是不會做題了,另外的比如“勞動”“頭疼腦熱”“同學矛盾”等都會由“專業人員”負責解決,并且只是機械式地解決表面問題,很多孩子沒有體驗過百折千回的挫折,沒有經歷過錯綜復雜的心理變化,也便沒有機會練就心理問題的自愈能力。
人有生理自愈能力,這無須論證。自愈能力強,愈合得就快就好;自愈能力差,愈合得就慢就差。同樣,面對挫折和情緒,心理也能有“自愈”能力。我們要做的,就是充分相信孩子,相信他們面對小小的挫折能承擔,遇到心理問題能自愈。當然,也并不是說我們什么都不要做,而是在他們遇到“過不去”的心理問題時,用自己的以往經驗引導他們調整心態,開拓認知,整理思路,把解決問題的“負責人”交給孩子自己,干預但不過度干預。總之,在現在的教育中,部分老師對各種問題“事無巨細”地“親力親為”,實則是對“問題”的認知失誤,對客體和本體的混淆。所以,找到學生心理問題的本質,把握好干預的程度,才是我們作為教師該做的工作。
作者單位:浙江省平湖市當湖小學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