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兒童詩教學
——以《雪地里的小畫家》為例
作者:■文/錢曉潔
發布時間:2024-10-15 10:35:12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這說明核心素養的形成不能簡單灌輸,也不能機械訓練,而是要找準學生思維發展的最佳點,讓學生在樂于學習的狀態中提升閱讀能力,拓寬閱讀視野,樹立閱讀信心。兒童詩歌專門為兒童創作,語言淺顯直白,通俗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想象空間非常豐富,與學生的認知方式與表達習慣比較契合,深得學生的喜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領會兒童詩歌的編排意圖,采用多種途徑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涵養美好詩情,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下面,筆者以一年級語文上冊《雪地里的小畫家》為例,談談兒童詩歌的教學策略。
一、創設童趣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一年級學生生活經驗比較少,對課文中描寫的情景往往缺乏真實感知。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圖片、音視頻等創設充滿童趣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有聲有色”的氛圍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提升閱讀兒童詩歌的興趣。
例如,《雪地里的小畫家》是一首富有童真童趣的兒歌,主要描寫了一群小動物在雪地里走路的情景。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以“雪”為話題導入新課:“冬天到了,有一位小精靈帶著千千萬萬的伙伴來到我們身邊,大家知道它是誰嗎?”學生開動腦筋,猜出這是雪花。筆者進一步問道:“大家有沒有看到過真正的雪景?”有的學生可能去過北方,會描述自己看到雪花飄落、白雪覆蓋大地的情況;有的學生可能只在動畫片或書本上看過下雪的場景,對雪景了解不多;也有學生對下雪幾乎沒有印象。筆者繼續問道:“你們想不想看一看下雪的情景啊?”生活在南方的學生很少遇到下雪天氣,學生都迫切地想要看下雪的情景,于是筆者就播放了視頻:“一片片雪花像一個個小精靈,在空中活潑地旋轉、飛舞,紛紛揚揚飄落下來,落在房屋上,落在樹木上,落在草地里,慢慢地給大地蓋上一條雪白的‘棉被’。”美麗的雪景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看完視頻后,筆者讓學生說說雪花像什么?厚厚的一層雪像什么?再出示一塊白色的畫布,學生覺得鋪滿大地的積雪就像一塊雪白的畫布。欣賞雪景后,筆者接著引導:“下雪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快樂,看到白茫茫的大雪鋪滿大地,大家的心情怎么樣?想做哪些事情呢?”學生的想法五花八門,有的說想和小伙伴在樹林里打雪仗,有的說想在草地上堆雪人,有的說想在雪地里玩游戲。此外,筆者利用多媒體出示了人走在雪地里的兩行腳印,請學生猜一猜這是什么痕跡,學生一看就猜出這是人的腳印,再出示小雞、小狗、小貓、小馬在雪地里的腳印,讓學生猜一猜。學生很好奇,急切地想辨認這是誰的腳印,但又說不準,筆者趁勢讓學生翻開課本,大聲讀一讀,從文中尋找答案。
在這堂課中,筆者通過創設情境為學生營造了富有童趣的生活氛圍,讓學生聯系生活的同時,暢聊自己喜歡的話題,并與所學內容自然銜接,這樣既能有效調動學生的主觀意識,又能激發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還能愉快地開啟兒童詩歌教學模式。
二、轉化童言童語,理解詩歌內容
兒童詩歌的語言相對比較淺顯,字數比較少,表達形式與一般記敘文不同,表達的意思跳躍性、抽象性較強,這就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了一些困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兒童詩歌的場景,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將詩歌中“陌生”的語言轉化為富有情趣的童言童語,從中獲得獨特的閱讀體驗。
《雪地里的小畫家》這首兒童詩歌最大的妙處是采用擬人手法介紹小動物的腳印特征和生活習性,詩歌雖短,卻蘊含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學生初讀課文后,筆者先要求學生找出“雪地里的小畫家”都有誰,并用橫線畫出來。根據學生的回答,筆者在黑板上相機貼出小雞、小狗、小貓、小馬等圖片,出示句子:“一群小畫家”,讓學生理解這些小動物聚在一起可以用“一群”來形容,并讓學生根據兒歌第二句進行句式練習:“雪地里的一群小畫家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是雪地里的一群小畫家。”學生理解了“群”字的意思后,筆者讓學生說說“群”字還可以形容什么,引導學生從中積累“群山、群島、羊群、一群孩子”等詞語,以及“成群結隊、群策群力”等成語。再讓學生閱讀第三句話,思考雪地里的這群小畫家分別畫了什么。學生用筆在書上圈出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后,采用拍手讀、看板貼讀、連線讀和分角色讀等方式練讀。隨后,筆者更改了板貼順序,讓學生思考:小雞能不能畫梅花?小狗能不能畫竹葉?小鴨能不能畫月牙?小馬能不能畫畫楓葉?并利用多媒體出示四種動物腳趾的形狀圖:小雞的腳趾是竹葉狀的,小狗的腳趾是梅花狀的,小鴨的腳趾是楓葉狀的,小馬的腳趾是月牙狀的。學生正確區分小動物的不同后,筆者讓學生點擊多媒體上的“實物”窗口,拖動鼠標將竹葉、梅花、楓葉、月牙分別覆蓋到相應的“腳印”上,這樣學生就能非常直觀地理解兒歌第三句話的意思。此外,筆者結合兒歌內容,出示范例“因為小雞的腳印像竹葉,所以小雞在雪地走一步就會畫出一片竹葉”,然后讓學生借助“因為……所以……”進行句式練習,理解“小畫家”是如何在雪地里畫畫的。在學生的描述中,多媒體中小動物的腳印成了一幅漂亮的畫面。接著,筆者順勢問道:“在雪地里跑來跑去這么開心,青蛙為什么沒來湊熱鬧呢?”在學生的疑惑中,筆者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拓展了動物冬眠的知識,這樣學生就順利理解了詩句中“睡”的意思。
由此可見,多媒體能夠直觀地將課文中的語言轉化成學生的“童言童語”,學生在閱讀中就能了解小動物的特征,從而順利掌握詩歌的主旨大意。
三、賞析詩歌語言,感受童真畫面
兒童詩歌語句較短,有些句子排列非常工整。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根據詩歌中的優美語句創設富有童真的情境,讓學生邊讀邊賞析,在情景交融的氛圍中體會詩歌的語言特色,積累詞匯,提高鑒賞能力。
《雪地里的小畫家》是一首科普知識類兒歌,形象地講述了小雞、小狗、小貓、小馬四種動物爪(蹄)的形狀和青蛙冬眠的特點,課文采用詩歌的表現手法,以韻文的形式呈現,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絲毫沒有科普類作品的單調、乏味感。全文共6句、8行,每行字數都不是很多,如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雖然是詞語的重復,但表達的感情異常豐富,第一個“下雪啦”后面使用逗號,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想象自己推開房門看到紛紛揚揚、漫天飛舞的雪花,驚喜之情溢于言表,高興地大叫起來。第二個“下雪啦”后面使用感嘆號,想象此時自己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在鋪滿雪花的地上興奮地跑來跑去,對著天空大聲呼喊。學生看到下雪會如此欣喜若狂,小動物也一樣,它們在雪地里奔跑、跳躍,這6個字將大家的快樂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也為下文小動物“畫畫”做了鋪墊。課文第二句用簡潔的語言引出了詩歌的主人公——一群小畫家,這是一群活潑可愛的小家伙,步履輕快,精神煥發,歡呼雀躍,快樂靈動。第三句描寫小動物的腳印,是本首詩歌的亮點,四個短句內容相近、寫法相似、句式相同、情境相仿、字數相等,將小雞歡快跳躍、小狗撒歡奔跑、小鴨蹣跚走路、小馬揚蹄疾馳的歡快場面勾勒了出來,非常形象地展現了小動物在雪地里的活動場景,學生朗讀時會忍不住用手打拍子配合節奏,并會思考:“小畫家用什么畫畫的?是怎么畫的?”詩歌的第四句先是用“不用……不用……”勾起大家的閱讀興趣,然后揭示畫畫的方法:“幾步就成一幅畫。”原來小畫家以雪地為畫布,以腳為畫筆,以踩踏為畫法,一切取材都是天然的。這樣讀者就會產生很多遐想:“老虎來了會畫出什么圖案,大象來了又會留下什么圖案……”詩歌的五、六句以設問句的形式描寫了青蛙在下雪天的情景——睡著了,與前文雪地里的熱鬧景象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讓人心生疑惑,轉而就理解了青蛙冬眠的特性。這樣就將科普知識潤物無聲地滲入學生的腦海中。仔細觀察這首詩歌,我們還會發現其具有合轍押韻的特點,句末“啦、家、花、牙、畫、啦”等押的都是“a”韻,非常便于吟誦和記憶。
四、童聲誦讀,提升語感能力
語感是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良好的語感能力能讓學生對閱讀內容產生直覺和頓悟,從而形成獨特的見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會結合兒童詩歌短小易讀的特征,讓學生采取多種形式誦讀,在反復誦讀中提升語感能力。
筆者在指導學生朗讀《雪地里的小畫家》前,先為學生出示句子“下雪了,下雪了”。讓學生讀一讀。由于這句用的是逗號和句號,學生都會用非常平淡的語調朗讀,如果把這句話和課文中的第一句話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學生會發現筆者給出的句子標點符號與課文不同,文中“下雪啦,下雪啦!”這句話有逗號也有感嘆號,還會發現兩個句子中的最后一個字也不同。再讀時,學生就發覺“下雪了”是告訴我們外面已經下雪的情況,沒有什么情緒,而“下雪啦,下雪啦!”中的“啦”字可以拉長音讀,能夠表達人們看到下雪后驚喜萬分的心情,學生就會用歡快的語調來讀。同樣,小動物看到這么大、這么美的雪景,也會興奮地奔出來,喊著:“下雪啦,下雪啦!”它們一邊喊一邊在雪地里奔跑,留下一串串腳印。通過對句中語氣助詞的解讀和分析,學生很容易領悟到:雖然語句的形式差不多,但一字之差、標點不同,朗讀的語氣就不同,表達的意思也就不同,包含的情感也不同。讀第三句時,筆者要求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其中一個小動物,邊做奔跑的動作邊讀課文,筆者給學生拍打節奏,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感受對仗工整的詩句中蘊含的音韻美,并思考畫家作畫都需要畫筆,那雪地里的小動物的畫筆在哪里呢?學生會猛然醒悟:小動物的腳就是它們靈巧的畫筆呀。“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是對這群小動物高超的“畫畫”本領的贊美,朗讀時就帶著贊賞的語調,節奏也要輕快、活潑。接著,筆者問道:“在快樂之余,大家有沒有發現雪地里比平時少了一些動物,缺了誰呢?”學生一拍腦門,突然發現沒有青蛙的身影,就會用疑問的語氣朗讀“青蛙為什么沒參加”,再做尋找狀,哦,原來“他在洞里睡著啦”,這時學生會用輕柔的語調體現青蛙冬眠時的靜悄悄。
由于兒童詩歌具有獨特的音韻美,學生朗讀時,教師要根據詩歌內容指導方法,讓學生讀出輕重緩急,可以通過示范讀、聽名家讀、個別讀、小組讀、師生共讀、表演誦讀等形式,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感受詩情畫意,提升語感能力。
五、借鑒仿說,學習童味表達
兒童詩歌的語句大多是日常生活用語,具有淺白而簡練的兒童味,學生對這些語句非常喜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鑒兒童詩歌的結構特點,引導學生根據詩歌的格式仿說,讓學生從中體會兒童詩歌中的童味,積累生動優美的句子,進一步思考遣詞造句的方法,為以后的寫話練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雪地里的小畫家》這首兒歌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小雞、小狗、小鴨、小馬等小動物在雪地里走路當作小畫家在雪白的畫布上作畫一樣,把青蛙冬眠當作人在睡覺,既形象又生動,不僅向學生科普了這四種小動物的腳印特征及青蛙的生理特征,還讓這首兒童詩歌顯得格外活潑可愛。除了擬人之外,作者在介紹四種小動物腳印的時候還運用了排比手法,句式非常工整,語氣詞的巧妙使用使這首兒童詩歌顯得格外富有童趣。在學生充分了解了這首兒童詩歌的寫法以后,筆者讓學生再次思考:“看到外面下雪了,除了書上列舉的幾種動物外,雪地里還會跑來哪些動物呢?還有哪些動物不能出現在雪地里呢?”要求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仿照課文句式進行創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說話練習,筆者出示了一些動物的腳印,讓學生說一說這些腳印像什么,如松鼠的腳印像五爪鉤、小貓的腳印像桃花、兔子的腳印像小熊掌、梅花鹿的腳印像分開的樹葉、牛的腳印像桃心、大象的腳印像一個木樁砸出的圓坑……又出示了一些北方冬天看不到的動物,如熊、烏龜、蛇、蝙蝠、刺猬等會冬眠,燕子、大雁會飛到南方去。學生掌握這些課外知識后,筆者把這些動物的形象、腳印及對應的“像什么”用多媒體一一進行了展示,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說一說。很快,學生就說出了一首首像模像樣的兒童詩歌。
例如,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小牛畫桃心,小貓畫桃花。小豬畫剪刀,猴子畫小手。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烏龜為什么沒參加?他在洞里睡著啦!
又如,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梅花鹿畫樹葉,兔子畫熊掌,企鵝畫腳丫,大象畫餅干。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燕子為什么沒參加?他去南方過冬啦!
此外,筆者運用教材中編排的兒童詩歌,借助多媒體等輔助工具為學生提供模仿練說平臺,讓學生非常自然地融入生活創作中,有效調動了學生仿說仿練的積極性,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掌握了這種仿說方法后,就會在學習其他兒童詩歌時自覺地創造出童味十足的新作品。
總之,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平時扎實地訓練,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兒童詩歌描繪的是兒童眼里的世界,是低年級學生學習語言的沃土,只要教師重視兒童詩歌的教學策略,那么語文核心素養一定能在這塊沃土里生根、發芽。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青年路小學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