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化時代到來,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碰撞與激蕩,在多元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下,高校傳統音樂教育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這就要求高校傳統音樂教育不斷創新以適應多元文化環境。本文分析當前多元文化視域下高校傳統音樂教育面臨的困境,并進行創新探索,從傳統音樂教育理念的革新、傳統音樂教育體系的建立等維度,將多元文化教育和傳統音樂教育融合,以期推動高校傳統音樂教育快速發展。

[關鍵詞]多元文化  傳統音樂  困境  創新  挖掘

課題:陜西省教育廳2022年度一般專項科研計劃項目《當前我國聲樂教學中藝術指導的現狀與思考》(編號:22JK0051)。


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誕生和發展,促使高校音樂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向開放性、多元化的音樂教育模式轉型。多元文化視域下,如何做好傳統音樂教育,適應音樂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和要求,一直是困擾高校的主要問題。多元文化視域下,高校應分析傳統音樂教育困境,積極優化教學內容,探索傳統音樂教育創新模式,讓學生以更加開放的視角去感知和理解傳統音樂,以推動高校傳統音樂教育發展。

多元文化及多元文化教育

1.多元文化

科技迅猛發展、社會快速變遷,不同國家、地區及種族的人們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在交往過程中,大家會受不同風俗文化、社會傳統及地域差異的影響。不同文化與價值觀的交織、沖突日漸增多,多元文化問題逐漸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信息化時代,外來文化的沖擊與影響已不可避免。

2.深刻理解多元文化教育

當前,不同類型文化的碰撞與激蕩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可從兩個角度分析多元文化,首先是文化認同問題,不同地區有各自獨有的傳統,人們可在特定區域內去傳承和弘揚自身獨特的文化、歷史淵源、風土人情等;其次是多元化的矛盾,各地域有其獨特的文化,大家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不能存在歧視心態。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之間有著很大不同,人們應該以平等、包容的態度去面對其他民族的文化。教師應以更加開放的眼光進行教育,幫助學生以開闊的視野去面對各種矛盾,深化人們之間的理解,這對于社會穩定與人際和諧具有積極作用。

多元文化視域下的高校傳統音樂教育

我國人口眾多,民族差異明顯,很難將一種民族文化當作具有普遍意義的統一標準。音樂是展現文化的重要藝術形式,文化具有不同層次與類別,了解某種音樂的過程其實也是了解一種特定文化的過程。

1.推動傳統音樂教育發展

一直以來,我國高校音樂教學多以歐美教育模式為本,部分教師會給學生推薦西方流行歌曲,并稱之為“符合國際潮流的音樂”。現實生活中,很多年輕人也喜歡聽西方流行歌曲,而忽略了本土化的民族音樂。多元文化關注的是價值性和文化性,在本土傳統音樂教育中,學習者需回歸到本我之中,體驗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最終達到認識、理解世界的目的。所以,教育者首先要對本土傳統音樂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才能引導學習者在多元文化視域下感受音樂文化的傳統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傳統音樂教育的發展。

2.普及音樂通識教育

在大眾感受到多元文化教育的關鍵性以后,音樂教育側重于以多元文化為核心。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音樂教學中增加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音樂文化內容。傳統的音樂教育不太注重細節,而多元文化視域下的高校傳統音樂教育是教育模式本土化和開放性的有機結合,開展音樂通識教育是高校傳統音樂教育與時俱進的必然要求,可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趨勢。

多元文化環境下高校傳統音樂教育的困境

1.教師多元文化底蘊不足

首先,高校音樂教師多受歐美音樂的很大影響。主要原因是現有音樂教育模式通常是以歐美體制為前提發展而來,所以在高校傳統音樂教學過程中,多以歐美音樂為主體,講授歐美音樂知識。例如,教學大綱中的聲樂、和聲等必修課程,多以歐美音樂教學模式講授樂理知識。其次,多元文化視域下,教師對傳統音樂的認識不夠全面、深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受歐美音樂教育模式影響較大,對多元文化視域下的傳統音樂認識不足、研究不夠深入;二是缺乏對傳統音樂多樣性的重視;三是受傳統教育體制影響,部分教師沒有扎實的傳統音樂文化積淀。

2.學生對傳統音樂興趣度不高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學生可以非常容易地利用網絡學習到國內外的流行音樂,卻對國內傳統音樂的興趣不高。目前,西方流行音樂幾乎占據了網絡音樂的半壁江山,致使國內傳統音樂受到嚴重沖擊與挑戰。另外,學生在傳統音樂學習中也缺乏具體的目標。雖然教育部門已將傳統音樂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納入各校音樂教學中,旨在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傳統音樂,促使學生理解感受我國傳統文化之美,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但學生的學習沒有具體目標,實際效果不理想。

3.傳統音樂教材資源開發程度較低

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很多關于傳統音樂教育的文件,對傳統音樂教育的地位、教學安排、教學內容等進行了詳細規定,但在教材方面仍有一些問題和矛盾需要解決。首先,傳統音樂教育的教材內容編制相對落后。有的高校教師反應本土音樂教材上的知識與當前社會發展不匹配,內容缺乏創新性,且教材內容已很久都沒有更新和優化,教材的編寫理念、結構、內容都比較牽強,從而讓學生認為本土音樂是一個相對陌生的存在,不易學習和理解。其次,傳統音樂教材資源的開發水平較低。在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傳統音樂教育多被忽視,高校音樂教師不了解傳統音樂文化的內涵與價值,抑制了傳統音樂教育資源的開發。

4.傳統音樂教育不受重視

多元文化視域下,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我國的傳統文化正面臨國外文化的沖擊與挑戰,傳統音樂文化的地位也受到了影響。首先,高校的音樂教育長期以來以歐美音樂為主,傳統音樂處于輔助地位,導致高校傳統音樂教育缺少必要的價值導向和外部環境,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也缺乏興趣與積極性。其次,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部分高校比較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專業技能,未重視傳統音樂,認為音樂學科僅僅是副科,只有在比較正式的文藝表演活動中才能見到傳統音樂的“身影”。

多元文化視域下我國傳統音樂教育的創新

多元文化教育是我國音樂教育與時俱進的具體體現,在高校傳統音樂教育中積極加強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是當今高校音樂教育發展的趨勢。學校是開展音樂教育的關鍵場所,在多元文化視域下,應積極探索傳統音樂教育的實踐路徑,創新傳統音樂教育模式,使我國傳統音樂煥發強大的生命力和藝術活力。

1.立根基:傳統音樂教育理念之革新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傳統音樂教育要不斷踐行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只有在正確的教育理念推動下,才可能在多元文化視域下進行有效的音樂教育。首先,需要樹立學生是傳統音樂教育主體的意識。長期以來,人們對教學主體并沒有統一的定論,在傳統理念中,大家都覺得教師才是教育教學中的主體,應處于教育活動中的主要地位。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教育教學中的主體,高校傳統音樂教育亦如此。除此之外,高校應與時俱進,認識到受多元文化的作用與影響,學生的主觀意識已有了很大轉變,就音樂學習本身而言,學生選擇學習哪種類型的音樂、以何種方式去學習音樂等都有其自主權。所以,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傳統音樂教育需不斷創新教學理念,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其次,需大力弘揚傳統音樂文化。當前,在不同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對此,積極學習各國優秀音樂文化非常重要,可吸收和借鑒國外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引進有利于我國文化發展的技術及管理經驗,不斷優化與創新傳統文化。例如,可將國外成功的音樂教育教學經驗和傳統音樂教育深度融合,不斷創新高校音樂教育理念。多元文化視域下,基于新的教育理念,教師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革新傳統音樂教育的內容、方法與策略。同時,教師自身也要積極轉變教育意識,努力實現轉變教育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同時,高校也要加大各項投入力度,提升師資力量,滿足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2.構框架:傳統音樂教育體系之建立

(1)制訂傳統音樂教育制度

為了建立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體系,確保音樂教學質量快速提升,高校應積極推進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制度的制訂。多元文化視域下,在高校傳統音樂教育過程中,可將國外優秀的音樂文化與我國傳統音樂文化進行深度融合,指導學生學習和理解國外優秀的音樂文化理念,并將其運用到傳統音樂學習中。例如,在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制度下,教師可引導學生用新的學習理念和方法,將我國不同地區的音樂文化進行融合、創新,以幫助學生全面系統地學習傳統音樂文化。

(2)錨定傳統音樂教育目標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給學生提供正確的引導,因此,創新教學目標對于傳統音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講,首先應該創新傳統音樂文化的價值目標,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傳統音樂的美與價值,充分體驗傳統音樂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為其成為音樂家、藝術家夯實基礎。其次,要創新傳統文化的情感目標。音樂就其本質而言是有關情感的藝術類型,是人們宣泄內心情感的有效方式。在高校傳統音樂教育中,教師需在明確情感目標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他們能真實地感受到音樂所傳達的情感。例如,可通過民族音樂學習,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使其對人生有積極的態度。最后,需創新傳統音樂的人文目標。教師應豐富教學手段,利用各種形式讓學生感知傳統音樂的文化與內涵,加強他們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理解。

(3)確定傳統音樂教育的原則

當前,高校傳統音樂教育受多元文化的沖擊與挑戰,遇到很多新的困境。在充分考慮各種情況的前提下,傳統音樂教師不但要將國內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還應該積極適應社會快速發展所提出的新要求,借鑒國外先進的音樂教學理念,創新高校傳統音樂教育的教學原則。

首先,要將民族性和開放性進行深度融合。在多元文化視域下,教師應積極深化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感悟,增強他們學習、接受國內外優秀音樂文化的能力。其次,選擇合適的教材。在音樂教學開展過程中,使用的教材應該與學生的接受能力相適應,不僅讓學生可以理解,還應讓他們易于掌握。此外,還應該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使用一些深度融合了文化性的材料,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最后,要秉持開放包容的教育原則,讓學生以更加多元化的視角去理解傳統音樂。

3.富形式:傳統音樂教育內容和形式之創新

(1)挖掘內容,使傳統音樂的教學內容更加深厚

高校傳統音樂教育的教學內容通常以西方歐美音樂為主,如樂器多為鋼琴、吉他等歐美樂器;樂理知識多為五線譜等內容;唱法則以美聲唱法等為主體。在多元文化視域條件下,隨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日益頻繁,傳統音樂教育與地區民族音樂的交融也不斷加強。地區音樂文化體系較為豐富并具多樣性,高校音樂教育可學習地區音樂教育的模式,進一步推動傳統音樂教育發展。除了國內的民族音樂之外,還可以學習拉美地區、大洋洲等其他地區優秀的音樂內容,借此拓展、完善高校傳統音樂教育的內容。

當前,國內已有高校在音樂教育領域設置有《鋼琴發展史概論》等融合了中西方樂理知識的教學資源。不論是創新教育理念,還是構建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制度,最終都需要借助創新教學內容來完成。傳統音樂教學內容比較適合多元文化的時代背景,對學生音樂素養的養成具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在全球化環境下,這種作用尤為突出。所以,在制訂高校傳統音樂教育內容時,應該注意以下內容:首先,教學內容應該讓學生理解并感知傳統音樂之美。教師要盡量調動學生學習傳統音樂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其次,在教學內容中設置有關傳統民謠、本土戲曲等內容。可將傳統民謠、本土戲曲等具有地域特色的音樂文化作為必修內容,讓學生在合理范圍內接受必要的傳統音樂熏陶。再次,讓學生學習傳統樂器或民間舞蹈。在教學內容中,可加入琵琶、嗩吶等傳統樂器,以及秧歌舞、龍舞、木鼓舞等民間舞蹈,既能提高學生學習傳統音樂的興趣,又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最后,充分利用流行歌曲。在高校傳統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具有民族音樂底蘊的流行歌曲激發學生學習傳統音樂的積極性,不斷提升學生的傳統音樂素養。

(2)創設形式,使傳統音樂的教育形式更多樣、精細

目前,國內傳統音樂教學通常以班級授課制的形式開展,教師根據統一的教學大綱,按照教學內容的具體要求,給學生教授相同的理論知識與技能。例如,在上傳統音樂課時,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講授音樂知識,學習過音樂理論知識之后,學生到樂器室進行實際練習,教師在一旁幫助指導。但是在多元文化環境下,高校傳統音樂的教學形式也逐漸多樣化,電化教學日漸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在傳統音樂教育中,運用電化教學模式對提升教學效果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高校教育資源的共享受到了人們的青睞,如有的國外名校教師通過網絡講授公開課,國內也有很多教授、學者利用網絡開設音樂公開課,這將是音樂教學形式的發展趨勢,人們能夠利用網絡學習世界各地著名教授、學者的音樂公開課。

在多元文化視域下,和高校傳統音樂教育內容多元化相對應的是,傳統音樂教育手段的精細化發展。教育內容的多樣性意味著繁瑣與雜亂,如果要做到科學、有序的培養,就需要對教學內容與手段進行精細化管理,這種方式也是滿足人們日益個性化需求的重要方式。例如,有的學生對流行音樂比較感興趣,有的學生更加喜愛通俗音樂,也有的學生喜歡古典音樂等,所以,在課程設置過程中,教師要全面考慮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精細化“管理”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以滿足學生日益多樣的需求。高校教師需意識到,在培養全面發展的音樂人才的同時,不應忽視個性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結  語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傳統音樂教育的發展面臨諸多困境,這就要求音樂教育要與時俱進,讓傳統音樂教育在提升學生素養過程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全球化浪潮下,將多元文化和傳統音樂教育相結合,對提升高校音樂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不僅能夠促進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還有助于多元音樂文化發展。在高校傳統音樂教育中應大力推進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他們感受傳統音樂之美的能力,為其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尚媛.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當代高校專業音樂教育探究[J].才智,2023(21):53-56.

[2]馮譯允.高校音樂教育中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與應用研究[J].戲劇之家,2023(7):171-173.

[3]陳晶.中國高校傳統音樂教育現狀及改進策略[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3(6):130-135+155.

[4]王唯宇.民族傳統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J].藝術評鑒,2022(19):129-132.

[5]馬藝芳.多元文化視野下的高校傳統音樂教育實踐探究[J].大眾文藝,2022(13):184-186.

[6]李家慧.傳統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及發展路徑探索[J].藝術評鑒,2022(11):106-110.

[7]謝展鴻.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創新研究[J].大觀(論壇),2021(11):83-84.

(張雪純、李永春:陜西藝術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