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閱讀,我就會想到書,連環畫、故事書、小說、雜志、名著等。

說到書,我就會想起顏真卿的《勸學詩》:“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我的父親是一位教師,家里的書很多。關于教學,關于生活,書目很亂,但會擺放得整整齊齊,父親時常會拿出來翻閱一遍,然后又放回原處。那時候,我對于密密麻麻的文字不太感興趣,唯獨歷史題材的書籍能引起我的興趣,對于毛澤東更是崇拜得一塌糊涂,只要是和他有關的書,我都會仔仔細細地看個明白。

上世紀90年代的農村教育資源相對匱乏,正是因為少,所以會倍加珍惜。記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書就是《少年月刊》,每期都會仔仔細細、翻來覆去地看,尤其喜歡“知心姐姐”,在一個十歲女孩的眼里,她善解人意、知識淵博、知性大方,簡直是“小仙女”的化身。

隨著時代的進步,物質條件逐漸得到改善,中學的校園變大了,教室也寬敞了,校園也有了圖書館。學校每周會給我們安排一節讀書課,那是我們最愛的課,我們在課上可以看各種各樣的雜志,這本瞧瞧,那本看看,恨不得把所有書拿在自己手里。在接觸過的雜志中,我又喜歡上了《讀者》。家里給的零花錢都被我用來買了書,為此沒少挨罵。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還看了《知音》《新青年》等雜志。有一次,我和同桌去報刊亭買書,好心的叔叔看見我倆愛看書,就讓我倆留下來當售貨員,我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那一天,我過得無比快樂,雖然因為自己馬虎大意賠了5角錢,但是絲毫不影響我飽覽群書獲得的快感。

高中的生活最是難忘。有段時間言情小說鋪天蓋地地席卷了我們整個年級,從言情到武俠,從瓊瑤到張愛玲,從《紅樓夢》到《簡·愛》……書店的人絡繹不絕,有時候為了能拿到自己喜歡的書,要排隊等候半天。課間看,上課看,吃飯看,晚上偷偷點著蠟燭看……雖然費時費錢且影響功課,但是心里一點兒也不后悔。

隨著年齡的增大,所讀的書也日漸駁雜,《紅與黑》《呼嘯山莊》《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這些書的情節我至今都記憶猶新,外國作家直白的語言風格更容易反映當時悲慘的社會狀況。

參加工作后,我看的都是與教學相關的書籍。因為我非師范專業,所以要比別人學習更多內容,才能彌補自身專業能力的不足。《教育學》《心理學》是我最先啃的兩塊硬骨頭,緊接著便是關于班主任管理知識的學習。最讓我用心、耗時、費力的便是課堂教學,作為一名教師,上好課是必須的。從校能手到縣能手,從市能手到省能手,從區優秀教師到省優秀教師,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每一步的實踐都有理論基礎。為了上好一節課,我觀看了上千節示范課。吉春亞、王菘舟、王林波、竇桂梅等這些教育大家的課我都認真學習,仔細研究。現在想來,剛上班那年是我最忙的時候,孩子小,工作任務重,卻又是我看書最多的時候,也是在那時收獲最多。

莊子曾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隨著教學的改革,我所在的地區也開始了改革的浪潮。時代日新月異,知識的“壽命”也大大縮短,個人用十幾年積累的知識也可能很快過時。要想適應世界的變化,我們就必須努力做到活到老學到老,要有終身學習的態度。學者如此,教師亦如此。回憶自己的讀書歷程,沒有感慨,只有遺憾。遺憾在該讀書的年代讀少了書。

冰心在《憶讀書》中回憶了自己的讀書經歷,十二三歲讀《紅樓夢》是索然無趣,中年再讀才飽嘗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一本《三國演義》讓冰心痛哭流涕,忘了什么時候才把書讀到分久必合的結局。冰心的讀書經歷讓我們感受到了讀書是她生命中最大的快樂,也告訴我們: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

季羨林在《小苗和大樹的對話》這篇訪談錄中,告訴我們21世紀要做三貫通(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的青年。

而我想說的是:學習,永遠不晚!讀書,永遠在路上!

作者單位: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