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之下,為實現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培養,教師應當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樹立正確的教學思想,推動教育教學工作的創新發展。語文作為小學教育體系當中的重點學科,在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及閱讀能力等方面的培養都有著重要意義,能夠為學生的未來學習及步入社會工作等打下堅實基礎。因此,為全面發揮語文學科的重要價值和作用,教師應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大單元教學是以單元為學習單位,依據學科課程標準,聚焦學科課程核心素養,圍繞某一主題或活動,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思考、設計和組織實施的教學過程。因其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提高學生語文水平,所以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得到了廣泛運用。

一、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基本內容

(一)學習基礎知識

現階段的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為主要目標,而在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為實現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要加深學生對學科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這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基本要求。可以說,只有學生掌握語文學科理論知識,才能夠為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加強語文知識積累

為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應使學生扎實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并能不斷地自主積累學習經驗,同時注重知識的積累,為自身語言表達能力及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三)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通過引導學生的語言積累,學生的表達技巧得到顯著提升,而這些技巧的掌握對學生的進步也十分有益。表達能力的培養也是組織大單元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即通過各種方式強化學生的語言技巧,進而實現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

(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是以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為重要目標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也是如此。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培養來說意義重大。因此,教師應當通過正確的引導方式和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語文學科對學生的吸引力,使學生能夠通過大單元學習掌握正確的語文學科學習方法,進而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實現高效學習。

(五)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作為一門語言性學科,語文學科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且當前社會對語言類優秀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這也反映出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基于此,教師在開展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不斷加強各項能力,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

(六)規范學生言行

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工作的開展,不但能夠為學生的未來學習打好基礎,而且有助于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實現對語文知識的良好運用,從而使學生成長為更加優秀的人。對語文學科來說,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理念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對學生言談舉止進行規范,使學生在學習和掌握語文學科知識后,能夠形成深厚的語文底蘊,而這種底蘊體現在與他人的對話和交流當中,進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二、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價值

(一)落實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要求

根據課程改革標準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時,應將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及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緊密結合起來,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而實施大單元教學,可以為這種整合性素養培養工作的落實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組織大單元教學,能夠引導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品格、價值觀及關鍵能力等,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對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聯有一個更好的了解和掌握,進而幫助學生實現對基礎知識內容的吸收與內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問題解決能力,實現知識點的遷移與運用,進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突破語文學科教學重難點

在課程改革深入落實的當下,各種新教學理念開始出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之中,譬如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等。這種創新的教育教學活動雖然能夠幫助學生實現自身學習能力的鍛煉和提升,并為學生運用語文學科知識內容解決實際問題創造良好條件,但由于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未能實現同步創新,他們往往難以把握這些創新教學活動的實際實施方法等,導致教育教學成效不是很理想。同時,大多數教師雖然已經實現了自身教學理念的良好轉變,但是教學方法卻仍然停留在單篇教學的局限之中,這不但難以滿足教學的容量需求,而且也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難以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識理論體系。基于此,通過實施大單元教學,可以促使教師立足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要求,并從整體化的視角做好大單元教學設計,以實現語文學科的統籌教學,并運用創新性的大單元教學加強學生的知識內容掌握程度,進而實現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實施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策略

(一)設計單元目標,明晰課時目標

為保證大單元教學的順利開展,教師首先應明確整體教學目標,以此來尋找大單元教學所需內容的選擇方向,為實際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教師應重視對教學模式及教學程序的選擇,從而實現對整體教學設計的優化。因此,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樹立良好的備課意識,基于大單元教學目標來對語文教材的內容進行深度研讀,了解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并從中梳理出重點內容,以此為基礎科學設計自己的大單元教學,從而為實際教學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本單元收錄的幾篇課文都與革命事業有關,因此教師研讀單元教學內容時,應分析多篇課文之間的共同點,并以此為基礎確定大單元教學的整體目標。教師應結合單元文章特點,確立通過課文學習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的教學目標,并以此為基礎,再結合各篇課文內容明晰具體的課時目標,譬如《七律·長征》應以感受紅軍長征中表現的偉大精神為教學目標;《開國大典》應通過帶領學生感受毛澤東主席的豐功偉績,使學生體會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所帶給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在《狼牙山五壯士》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感悟五壯士為國獻身、為革命犧牲的精神,同時帶領學生學習寫人記事表達方法的要點所在。在明確具體的文章課時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在實際的教學活動開展中才能夠有明確的方向,進而要求學生緊跟自己的教學思路,全面細致地了解和學習單元內容,更好、更快地掌握其中的知識,進而實現對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的有效培養。

(二)立足課程內容,設計多樣化課堂

為發揮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重要作用和價值,教師可以依據整體教學目標開展教學工作,并根據單元文章內容的特點對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的類型進行合理選擇,以此組織多元化的大單元教學,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譬如單元預習課、細讀指導課、讀寫結合課、組文合讀課等,覆蓋了語文學科教學中的各個側重點,根據實際教學需求選擇合適的課程類型進行設計和規劃,這可以有效提高大單元教學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適用性,并擴大覆蓋面,從而更有效地發揮大單元教學的作用和價值,強化學生對語文學科知識內容的理解性記憶。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本單元由《夏天里的成長》及《盼》兩篇課文組成,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特點確立整體教學目標,同時結合學生學習情況和特點,明確本次大單元教學的側重點,并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的細讀指導課為例,確定本次大單元教學的基調,要求學生先閱讀這兩篇課文,圈出文中的生詞生字及重點句子,理解其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以此來幫助學生積累一些寫作的技法和文章閱讀的技巧。為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設計主旨問題,譬如要求學生在閱讀《夏天里的成長》時嘗試著了解“為何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而在閱讀《盼》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作者觀察生活的角度切入,分析如何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帶著特定的問題,學生能夠積極地在課文中尋找相關答案,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為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三)有效關聯,加強篇目聯系

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也融入了諸多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為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者應當以自身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通過對獲取的新知識進行編碼和重新認識,進而進行知識理論的建構,并從中獲得學習的意義。因此,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發掘知識之間的關系,自主梳理單元知識內容,進而建立完善的知識脈絡體系,實現深度學習,發揮大單元教學的巨大作用。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例,本單元的知識內容構成以文言文為主,這對學生的理解和學習來說難度較大,因此在開展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引導學生尋找知識內容之間關系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更快地理解一些文言文中的字詞,有助于他們后期的理解性記憶。為學生未來的文言文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譬如教學《文言文二則》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文言文中的生僻字進行重點標記,使用工具書來查找這些生僻字的含義和用法,從而強化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使學生能夠將其轉化為白話文進行分析。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掌握的信息和對課文的理解,能夠感悟出伯牙與鍾子期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并嘗試著結合文章內容對伯牙及鍾子期兩個人的性格特點進行分析。最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要求學生以同樣的方式學習《書戴嵩畫牛》,并找尋兩篇文章之間的相似之處,如關鍵字、關鍵詞等,通過匯總其在不同文章和語境下的運用方式,提升學生的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

(四)優化教學模式,提升學習實效

對語文學習來說,其本質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通過語文實踐活動將獲得的文本經驗進行轉化,將其變為自己所掌握的一種能力,進而實現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依靠科學的教學模式對自己整體的教學過程進行優化,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能夠自主完成對單元內容的預習,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強化學生對作者所表達思想感情的感悟,進而實現通過大單元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本單元內容均與一些節日有關,因此在本單元文章的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明確學習主題,接著把學生分為不同小組,要求每一小組負責一篇課文的精度分析,分析課文中對節日景象及人們生活內容的描繪,從中感悟作者在對節日進行描寫時融入了怎樣的思想情感。學生通過組內成員的相互合作,在對課文進行深度剖析的過程中也實現了合作探究能力的鍛煉。隨后筆者組織各個小組匯報學習成果,并進行適當補充及完善。這種教學方法很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且能夠使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更加深刻,同時還有助于提高教師自己的大單元教學水平。

(五)結合教學成果,開展測評反思

對大單元教學進行綜合、全面、客觀的評價,可以為教師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設計等相關工作提供一定的支持,因而應當重視測評反思活動的開展。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當中,教師往往會按照教學計劃完成知識內容的講解,并沒有對自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或者有待改進的地方進行反思和總結,導致個人整體的教學水平難以得到有效提升,這也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因此,在大單元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應當通過對自身教學過程的評估、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等方面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總體性評價,進而提高個人的教學能力,完善大單元教學設計。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本單元由《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兩篇優美的散文組成。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了兩篇課文之后,為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可以結合課文內容提問學生,如“匆匆”的具體含義,作家史鐵生在等待過程中的心情變化,等等。然后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并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實現對大單元教學的改進和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在當前課程改革的推進中,為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創新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教師應積極探索新型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創造良好的機會與環境。基于此,實施大單元教學,不但能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實踐能力進行有效培養,而且還能夠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實現對學生知識的拓展,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切實發揮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實質性作用和價值,教師可以結合教育教學改革要求,認真落實相關標準,同時立足教材,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完善教學內容設計,創新語文教學活動,優化語文教學過程,以此實現對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六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