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觀念中,實施思政教育只是思政教師的任務,但在新時代背景下,思政教育被賦予了新內涵,高校教師需在各自的教育領域中滲透思政教育,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培育。在外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能促進學生健全“三觀”,成長為具備綜合素養的高素質人才,同時還能增強高校的核心競爭力,推動高校辦學水平全面提升。文章分析了高校外語教學中思政教育的內涵,以及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基于對外語教學中的思政元素融入現狀,提出在外語教學中營造思政教育氛圍、創新思政元素融入外語教學的方式、提升外語教師隊伍綜合素質等策略,以期為實現外語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有效建議。

[關鍵詞]外語教學  思政元素  必要性  策略

課題:西安明德理工學院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點課題《基于“標桿院系”的二級學院黨組織建設路徑研究》(編號:DJZ202301)。


立德樹人一直以來都是高校教育追求的目標,然而外語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學生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會接受不同國家的文化,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思政元素與外語教學的融合顯得尤為重要。高校外語教師需培育學生較強的思想素質,使其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仰,科學吸收、借鑒外國文化的優勢,發展個人專業能力。

外語教學中思政教育的內涵及思政元素融入的必要性

1.外語教學中思政教育的內涵

外語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即充分利用專業課堂教學,實現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政理論教學共同發展進步,推動協同效應的形成。外語教師與思政教師必須通力合作,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及重要性,使專業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進。在教授語言技能的同時,教師需結合語言背后的文化、歷史、社會背景和制度等,加深學生對祖國的認識和了解,激發其愛國情感;結合語言學習,引導學生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結合語言學習,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

2.外語教學中思政元素融入的必要性

(1)社會、國家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新形勢下,高校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不再局限于基礎語言能力的培育。學生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基礎語言能力,還要具備愛國主義精神、社會責任感、良好的價值觀等,能更好地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促使個人綜合能力長期穩定地發展。然而由于學生的個人喜好不同,加之受一些消極思潮的影響,部分畢業生不愿意在收入較低的行業或地區發展,從而導致我國高級人才分布不均勻。如果教師能夠在外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為社會貢獻、為國家發展前途著想的觀念,學生便能在就業過程中做出于國家和個人發展都有益的正確選擇。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樹人,外語教學作為高校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將“德”視為培育外語人才的首要目標。大學生只有具備充足的知識儲備、較高的專業水平,才能更好地為促進國家發展貢獻力量,正因如此,面向大學生的德育顯得更為重要。

(2)應對國際化思潮沖擊的需求

高校是推動文化建設的主要力量,語言則是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隨著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大學生會面臨多種思潮,在外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能使大學生在激烈的思想沖擊中保持正確的觀念,而不至于陷入迷惘,甚至誤入歧途。中外思想文化在外語課堂中激烈碰撞,外語課堂是一個很好的植入思政元素的機會。課堂以外,教師還可用影視作品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引導。

多種思潮的碰撞會使得思想信仰趨于現實化。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并注重學生意識形態的變化。目前,我國面臨著復雜的國際環境,部分西方國家企圖通過新式媒介進行文化滲透,削弱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在這一背景下,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外語教學中的引導作用有著重要意義。

高校肩負著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高級人才的責任。高級人才應當在專業領域有突出貢獻,在意識領域有堅定信仰。外語教學具有培育跨文化溝通人才的作用,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師需兼顧大學生專業能力與意識形態的變化與發展,使其成為具備較高思政素質的專業人才。隨著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傳播,部分高校著手創建“外語+思政”的課程,以學科交叉的形式將思政元素融入外語教學,充分發揮思政教育對學生的引導作用。

(3)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

我國有著獨特的發展歷史與文化,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如今科技迅速發展,互聯網使得不同文化得以迅速、便捷地傳播,網絡環境因此變得更加復雜。然而,大學生的思想和心智還不夠成熟,價值觀處于動態調整的過程中,一旦這種調整過于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便會出現信仰迷失的問題,極個別學生甚至會出現喪失道德感等嚴重問題。所以,高校需高度重視思政教育對學生的引導作用,使其深刻認識到提升個人思想水平的必要性。大學生成長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對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以及個人的健康成長都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具備正確的“三觀”,能夠避免在思想領域出現方向性錯誤。

外語教學中思政元素融入現狀

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高校外語教學未脫離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將重點放在學生基礎外語能力的培養上。師生將外語視為一門單純的溝通工具,而沒有將其看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外語教學中的思政元素滲透更是無從談起。在教材方面,當前的外語教材大多注重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包含的思政元素較少,有些教材雖有涉及,但又缺乏系統規劃和設計,致使思政元素融入不夠深入。在教師方面,有的教師因自身思政教育意識不強,將挖掘思政元素作為額外教學任務,未能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索;學生方面,由于部分教師思政意識欠缺,從而導致學生也忽視了相關思政學習,對于語言背后的文化、歷史、社會背景等缺乏深入思考。

隨著我國社會開放程度的提高,國內外文化不斷融合,高校教師逐漸認識到外語作為文化載體的一面,因而開始重視外語的文化屬性,并嘗試在外語教學中滲透思政元素。如今,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高校外語教師應牢記自身教育使命,引導學生在學習外語過程中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堅決抵制外國腐朽思想的滲透,切實提升自身文化修養。高校要堅定自身作為文化傳播主陣地的意識,加強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的融合,重視思政教育在專業知識傳播中所發揮的價值引領作用。

外語教學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策略

1.在外語教學中營造思政教育氛圍

(1)選取具有思想政治元素的教材和教學內容

在選擇外語教材和教學內容時,可以選取那些具有思想政治元素的內容,如涉及社會制度、歷史文化、道德倫理等方面的主題,通過主題講解,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認真分析,以培養其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教師在外語教學課堂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可基于對本國主流文化的理解學習外語知識,在學習國外優秀文化的同時堅定理想信念。此外,學生還能在學習過程中對比中外文化,發掘中外文化中各自不同的魅力,進而更加堅定文化自信,熱愛本國文化,尊重外國文化。

(2)建設有利于思政教育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隱性教育的一部分,在思政教育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可利用校園文化影響學生的價值觀,使其在良好的校園氛圍中堅定信念,在傳承和弘揚我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學習外國先進文化。首先,高校可在校園內設置“文化角”,邀請學生社團積極參與,挖掘校園中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利用學校的硬件設備展示這些資源。學校可將愛國主義教育和外語教學結合起來,如邀請外語專業學生為中國經典電影配音,讓學生在配音過程中感受中外文化的交融,同時分析外國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優秀部分,激發學生對本國文化的自豪感,并引導學生形成尊重外國文化的意識。學校可將學生配音的作品置于大屏幕展播,引導不同專業的學生共同參與校園文化氛圍塑造。另外,學校還可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如充分發揮校史館的教育作用,讓學生用外語介紹校史,并發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愛校,以校為榮。

2.創新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

(1)適當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經驗

在語言工具的幫助下,教師可學習國內外交叉學科的先進教學方法,如參考相關文獻或觀看公開課,特別是要關注那些已經成功將思政元素融入外語教學的教育者和專家,學習他們的經驗和做法。另外,還可以與目標國家的教師和教育機構建立聯系,通過交流和合作,深入了解他們的教學經驗,再結合本國實際情況進行創新,使思政元素更加貼合本國學生的實際。

(2)豐富外語教學素材

外語教學的素材應多樣化,而不僅局限于外語教材。外語的背后是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所有外語教材都體現著不同國家的價值觀念。教師可利用外語教學的契機,引導學生進行中外對比,如解讀國家方針政策,使學生了解不同方針政策的合理性與正確性。學生會在中外意識形態的對比中感受社會主義文化的優越性,從而堅定制度自信。

教師可截取國家領導人在各類國際會議中發言的視頻,引導學生根據外語翻譯版本理解國家領導人傳達的信息,并基于此闡述自己對會議精神的理解。為增強外語教學課堂的交互性,教師還可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如各小組分工翻譯黨的二十大報告,根據會議精神整理英文版會議目錄,并將會議涉及的重要內容以英文版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示出來。學生會在小組探究過程中增長見識,對報告內容有更加全面且深刻的認識。學生也可就自己感興趣的議題梳理相關素材,聯系個人生活感受,討論這一議題對自己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搭建外語溝通的平臺,如以交流沙龍的形式引導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在和他人的交流過程中鍛煉外語能力,提高外語水平。

(3)發揮網絡信息工具的優勢及作用

信息化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高等教育中,外語教師需順應這一發展趨勢,改革外語教學的具體方式,利用網絡信息工具科學滲透思政元素,培育學生分辨外國文化精華與糟粕的能力。傳統教學中,教師采用課堂教學的方式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方式難以突破時空限制,教育形式相對單一,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外語教師可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QQ等社交軟件實施外語教學,并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例如,教師開設專屬于本專業的外語教學公眾號,在公眾號中刊登英文版社會時事,或是解讀國家新政策、傳遞會議精神。為增強教學的交互性,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社會時事設計互動專欄,引導學生圍繞一定主題積極互動,表達自己對各類社會事件的看法,從文化的角度分析社會事件中蘊含的文化差異。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參與討論,并將部分學生的精彩留言刊登在公眾號專欄中。學生看到自己的留言后,其學習參與感會顯著提升。另外,教師也能夠利用公眾號的后臺留言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一旦發現部分學生出現錯誤思想,可發布針對性文章引導學生辨析錯誤的思想觀念,幫助學生及時解決思想問題,保證思想的純潔性。學生還可通過這一公眾號了解大部分人對某一事件的看法,從而做到及時檢討自我,發現個人的思想錯誤。

除常用的社交平臺之外,教師還可利用微課、慕課等線上課程平臺發布外語教學內容,以簡短的視頻課程滲透思政元素,利用課余時間提升教學有效性。例如,教師將某一研究專題分為不同小單元或小章節,每一單元、章節下有多個不同課程,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愛好學習課程,學習成果將記錄在平時成績考核體系中。學生學習后完成教師布置的小測試,測試未通過的學生則需重新觀看課程直至通過測試。如對課程內容存在疑惑,學生可通過微課、慕課平臺的討論區創設討論帖;教師應及時查看討論區的內容,并解答學生的疑惑。討論區的更新具有即時性,學生能夠看到其他同學提出的新問題,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時政話題進行討論。隨著討論氣氛的形成,學生對思政教育的刻板印象被打破,討論社會時事逐漸成為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學生對國家、社會的變化與發展更加關注,會在無形中增強愛國情感。

3.提升外語專業教師及思政教師的綜合素質

(1)提升思政教師的理論與實踐水平

思政教師的理論水平直接決定思政教育的質量。當前,我國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師隊伍綜合素質不高,且由于高校不斷擴招,同一思政教師面對的學生人數在逐漸增加,大班教學導致思政教學效果不佳,混專業教學更是導致教師難以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思政教學活動。從思政教師的角度看,思政教育應以預防學生產生不良傾向為主,教師需及時了解不同專業學生的思想狀況,在思政理論課堂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批判錯誤思想,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引導。教師要將理論與實踐相聯系,多開展思政教育實踐活動,并利用各種思政培訓機會提升個人政治素養。教師參與思政教育的主動性也會在無形中影響學生,學生跟隨教師的腳步主動參與思政理論學習與實踐,在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還能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個人更快、更好地成長與發展。

(2)提升外語教師的思政素養

外語教師必須先成為高素質的傳承者、傳播者,才能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外語教學本質上是外國文化教育,外語教師在教學中必然會滲透國外思想觀念,這本身無可厚非。教師要做的是引導學生正確辨別這些價值觀念,使學生不受錯誤思想的影響。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浪潮中,外語教師必須堅定意識信仰,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從而幫助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教師還要堅定不移地在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講解西方較為典型的思想理念時可放緩教學速度,通過討論、辯論等形式引起學生警惕。

例如,教師講解與“消費”有關的英語話題時,引導學生思考現代“消費主義”一詞的來源及其傳播至中國的歷程。學生在討論中發現,消費主義本身是基于資本主義制度提出的,與我國傳統文化中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理念相悖。同時,消費主義提倡人們提前消費,以貸款等方式獲得資金,這本身就是具有誤導性的價值觀念,與我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不相符合。學生討論激烈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消費行為,探究正確的消費方式。經過課堂討論,學生會深入理解傳統文化中“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重要性,并以此指導自己的消費行為,避免陷入消費主義陷阱。

隨著探究的不斷深入,外語教學課堂逐漸成為學生辨析、理解文化的課堂,課堂容量擴展,深度也在不斷提升。正確價值觀在外語教學課堂中的滲透與教師政治素養的提升有著密切聯系,外語教師會引導學生反思自我、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

由此可見,具備較高思想道德、政治素養的外語教師會對各類思潮的傳播與發展保持高度敏感,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能夠迅速捕捉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敏感點并實施思政教育。高校需加強對外語教師思政素養的培育,通過提升他們的思政素養,深化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

綜上所述,高校外語教師肩負著重要使命,應當成為我國先進思想文化的重要傳播者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堅定支持者,承擔起指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責任。外語教師需在課程教學策略設計過程中重視價值引導工作的開展,將具有時代特征的思政元素融入外語教學,不斷強化思政教育在外語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充分實現外語教學的人文價值。

參考文獻:

[1]謝小偉.“課程思政”在高校外語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20,40(7):91-94.

[2]孫英浩,畢紅秋.思政教育融入外語教學的思考[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20,22(2):100-103.

[3]張輝.大數據時代英語教學中的價值引領和德育滲透——以第二外語(英語)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9,21(2):10-13.

[4]劉思陽.“新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格局構建[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20(2):1-4.

(趙旭東:西安明德理工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