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高中教師隊伍振興的實踐探索
作者:欒愛春
發布時間:2024-12-24 09:12:57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指出教師隊伍建設是一項基礎性工作,是實現縣域普通高中(以下簡稱縣中)振興的關鍵動力與人力支撐。
然而,當我們回望縣中教師隊伍發展的情況時,不免心生擔憂。受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等影響,每逢暑期,縣中就會遭遇最嚴重的師資流失,嚴重制約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漢中市鎮巴中學地處大巴山深處,始建于1939年,作為鎮巴縣唯一一所普通高中,現有一線教師323人,學生5100多人,其中寄宿生3000多人。學校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優秀師資流失嚴重,教師數量不足,結構性失調,師資素養不均。
2022年7月,根據中組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聯合印發的《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方案》,由東部選派校級領導到幫扶縣擔任校長,全面主持教育教學工作和學校行政管理。到崗后,幫扶校長隨即開展實地考察,收集了近3000份問卷。依據調研報告,結合實際,學校制定了《鎮巴中學三年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走“內涵式高品質發展”之路,為建成“山區縣學術型普通高中”奠基,確立了一系列重點攻堅項目。師資隊伍建設被列為核心幫扶工作,重在培養一支“帶不走”的優秀教師隊伍。
一、振興教師隊伍的行動
(一)厚植校園文化,滋潤教師精神成長。在研究學校發展史、廣泛征求教職工意見的基礎上,確定學校辦學理念為“辦溫暖人心的教育,讓每個生命綻放榮光,奠基學生的卓越發展”,校訓為“抱樸守真·日新自強”,校風為“正德勵學·立己強國”,教風為“博學施教·厚德育人”,學校精神為“務本·創新·攀登·奉獻”。學校通過一系列物態文化建設,如增設正德勵學文化石、全國名校走廊、教師教育格言展示欄等,營造激勵人、鼓舞人成長的氛圍;通過難忘母校恩師征文、強國有我演講比賽等活動,讓教師充分表達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讓學生充分表達對母校教師的感恩,使扎根山區縣域高中的教師在精神上有歸屬感和成就感。
(二)廣納教育英才,完善教師隊伍建設。每逢暑期,總有教師流失,離開的教師往往又是優秀的。作為學校領導,內心不可避免地感到難過。對此,校長要放寬胸襟,思考如何充實本校師資隊伍才是關鍵。一是與上級教育部門和人事部門積極溝通,按照規定的師生比給學校安排應有的教師編制數;二是通過多種方式引進合適的高中教師人選。
(三)健全培養制度,激活教師發展動力。學校制定了《鎮巴中學青年教師“1333”培養工程實施方案》,將師德師風放在第一位,構建“3課、3賽、3制”幫扶舉措,以“課堂、課題、課程”為抓手,以“賽學、賽教、賽研”為載體,以“導師制、積分制、榮譽制”為保障,推動教師隊伍素質提升。通過“師德師風”大講壇活動,激勵全體教師以“教育家精神”為指引,做“經師”和“人師”相統一的“大先生”。設立學術節、定遠教學論壇,組織教師參與“新課標和高考題研究與分析比賽”“促進深度學習的試卷講評課比賽”“青年教師展示課與匯報課”等活動,推動其發展。學校建立“定遠·青年教師發展共同體”,由幫扶行政領導、幫扶教師和本校省市級學科帶頭人擔任師父,把培養管理干部、班主任、任課教師、備課組長等統一起來,指導制訂“三年成長規劃”,鼓勵青年教師奮楫爭先。
(四)聚焦課堂研究,推動教師隊伍專業成長。教師隊伍教學水平提升的土壤在課堂。校長在聽取200多節隨堂課的基礎上,申報了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普通高中素養導向的深度學習課堂建構與實踐研究”,研制了《鎮巴中學“深度學習課堂”觀察與評價表》和《鎮巴中學促進“深度學習”的高三試卷講評課參考標準》,推進深度學習課堂研究。學校建立“聽—評—研”備課制度,設計了《鎮巴中學指向“深度學習課堂”的“聽—評—研”集體備課執行標準》,堅持開展問題導向和生成導向的集體備課活動;堅持領導蹲點診斷,將“松散型”教研引導為“互惠型”教研;引導教師領會“深度學習課堂”的理念和評價標準,激勵教師花大力氣研究教材、教法,充分備課,提高課堂質量。學校以“青年教師發展共同體”為依托,以PLS為基本模型,培養教師系統研究課堂教學的能力。P為point,即教師結合教學中的問題、研究興趣和教改趨勢,在自身教育教學中找到核心關注點,申報微課題;L,即line,教師通過研究一系列相關問題,推動課堂教學研究走向深層,實現融會貫通;S,即sphere,教師以課堂教學核心關注點為原點,以研究深度為半徑,整合相關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形成個性化的教學主張和實踐范式。
(五)培育數字素養,推動教師隊伍轉型。學校鼓勵青年教師設計“三年成長規劃”,開展數字素養行動研究,促進自身素養迭代升級。學校在2021級和2023級開設了“雙師教學班”,借助現代教育技術與省內名校合作,實現資源共享。通過課堂觀察、問卷調查、教師座談和成績對比等方式,研討數字資源的選擇與應用,尋求“雙師教學”最佳的運行方式。學校積極爭取蘇陜協作資金,建成兩間智慧教室,配備先進的人工智能教育技術,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教學研究、專業發展等提供了信息空間和互動平臺。通過培訓和安排不同學科教師輪流使用智慧教室的方式,讓現代教育技術賦能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和行為,以適應數字時代新型教育發展的需要。
(六)構建聯合機制,借力提升教師隊伍素養。學校受地理位置限制,與外界兄弟學校交流少,長期以來阻礙著學校管理和教師教研視域的拓寬。幫扶團隊發起并成立“漢中市普通高中九校聯盟”共同體,制定運行機制。目前,已開展五次較大規模活動,為教師自主命題、考試分析、教學展示、經驗交流等提供了寬闊的舞臺。學校借助漢中市“天漢好課堂”平臺,安排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以及教有特長的教師分享經驗,錘煉本領。學校還與陜西省寶雞中學、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南通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建立聯系,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激發青年教師追求專業發展的熱情與興趣。國家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專家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時代楷模陳立群校長,江蘇南菁高級中學楊培明校長先后帶領專家團隊來校指導。學校邀請通州高級中學“四有”好老師“方舟”團隊一行11人來校開展聽課問診和講學交流。先后選派80多名青年教師到江蘇南京、南通等地考察。近兩年,利用暑期先后共選派160多名教師赴北師大、華師大或者陜師大集中學習。2024年暑期,在國家學位中心的資助下,學校安排40名教師前往南師大參與封閉式培訓。學校以“學—思—享—踐—悟”為基本路徑規范培訓,擴大外派教師學習收獲輻射面,濃厚校園學術氛圍,推動師資素養提升。
(七)爭取社會資助,優化教師獎勵機制。振興縣中教師隊伍要充分考慮“人性”,滿足“人性”在“名和利”方面的合理需求,通過完善的制度引導“人性”走向“真善美”。為促使優秀教師敢于承擔畢業班的教學任務,學校專門制訂了“鎮巴中學高三班主任、任課教師、備課組長選聘工作方案”,讓擔任高三畢業班的教師成為一項光榮而富有挑戰性的重大使命。為留住優秀教師,調動廣大教師“安心、專心、潛心”耕耘于深山縣中的三尺講臺,學校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社會資助。至今,借助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契機,已籌得30萬元,用于獎勵優秀教師。學校建立成果導向激勵機制,優勞優酬、多勞多酬,注重“捆綁式”和“增值式”考核,讓不同層次的優秀被看見,激發群體潛能,引領群體發展。此外,學校健全“教師發展榮譽制”,評選校內教學成果獎、優秀學科基地、優秀“青藍”結對、優秀班主任、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激發教師干事創業的熱情。
二、振興教師隊伍的成效
縣中教師隊伍的振興,為學校發展帶來了新氣象。2022年9月以來,學校省市級課題申報數量和質量有了新突破;教師研究興趣增強,教學研究成為常態,教師成長加快,在各級各類比賽中成果突出。連續兩年,高考成績不斷攀升。2023年高考綜合質量達歷年最好,學校被評為漢中市2023年“立德樹人先進學校”。2024年高考實現歷史性突破,實現建校85年來清華大學零錄取的突破;600分以上41人,比2023年增加35人。1280人參加文化課考試,一本上線654人,上線率51.09%,較2023年上升10.79個百分點。學校聲譽提升,優秀生源流失局面有所緩解。
三、實踐反思
縣中教師隊伍的振興,需從成長機制、情感支撐、文化浸染、待遇保障等方面進行系統規劃,形成強大的支撐系統。如此,才能讓新加入的教師盡快融入成長,讓學校在遭遇挫折時穩步崛起,確保學校沿著內涵式高品質發展道路前進。上級部門應采取有力措施,打造縣中優秀教師團體。如完善教師補充機制,給予縣中教師在評優評先和職稱評定等方面的傾斜;關心教師專業發展,加強分層分類培訓,讓縣中教師從“孤立發展”走向“攜手共進”;優化工作環境和生活待遇,讓辛苦勞作的縣中教師能扎根鄉土、安心工作;鼓勵教師發揮特長,開設符合學生興趣發展需要的校本課程,引導教師從僅僅為“考分”而教,走向為學生成人成才而教、為學生生命的豐盈而教。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鎮巴中學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