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特色校本課程體系 助力學生全面成長
作者:劉向媛
發布時間:2024-12-24 09:28:51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承載著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基礎教育越扎實,建設教育強國的步伐就越穩、后勁就越足。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中小學課程改革政策逐漸多元化,如何讓新課改真正走入學校、走進課堂,成為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
育人育才并重,構建“天王”特色校本課程體系
課程建設是一項復雜、持續、系統的工程。《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課程建設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回到知識學習為人服務的初心,對學業的評價應從查驗知識點向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轉變。毋庸置疑,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具有無限潛能。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個人成長,助力每一個學生個性化、多元化、高質量發展,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育人”的價值內涵。
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天王學校以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為指引,一以貫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凝練出“讓每個學生都成才”的辦學理念,不斷將其滲透到校本課程的建設中,抓住“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維度和“德智體美勞”五個重點,堅持“全面發展與學有特長相統一、課程設置與學生內在發展需求相統一、課程建設與校本化特色相統一、學生學業發展與綜合素質提升相統一、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化發展相統一”的五項原則,按照“‘五育’并舉引航、核心素養導向、全面發展創新”的課程建設思路,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構建素質養成、個性發展、綜合創新的三大類校本課程群,精心打造“天王好課堂”,在課程育人的過程中喚醒、激發、點燃每一名學生的生命潛能,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逐漸形成了以“‘五育’融合、全面育人”為特色的、充滿活力的“天王”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
重視素質養成,啟智潤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校的素質養成課程以專題教育、主題活動為載體,通過紅色教育、傳統文化、經典誦讀、國防教育、生命健康、勞動教育、禮儀教育、愛心志愿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等課程,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建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鞏固知識的基礎上,拓展學科廣度,拓寬學生視野,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提升綜合素質。
在紅色教育課程中,學校充分發揮思政課的關鍵作用,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借助重大節慶日、紀念日等開展專題教育,充分挖掘本地紅色教育資源,舉辦“‘四史’學習”“我的中國夢”“強國有我”“你好,二十大”等活動,組織學生開展“爭做好隊員 永遠跟黨走”“賡續紅色血脈 探索智慧農業”等主題研學,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紅色旗幟代代相傳。為了破解傳統思政課接受難、深入難、創新難等問題,學校組建了“星火童聲”宣傳團,并開展了“星火童聲講黨史”系列活動,通過“紅色課堂講知識”“校園廣播說故事”“自編自導演黨史”“社區巡演傳經典”等形式,排練展演課本劇《狼牙山五壯士》、經典誦讀《紅星閃閃心向黨》等,打造“行走的思政課”。截至目前,已有3000余名學生走上講臺、走進社區,帶動約1.2萬個家庭參與到活動中。
在傳統文化課程中,學校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學校的固本工程、鑄魂工程和打底色工程,設計了“花季·詩節”“三同文化”等特色校園文化項目,持續開展“我們的節日”“文化·尋根”“我的家風家訓”等傳統文化教育,通過開展“書法進校園”“非遺進校園”“武術進校園”等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守好中華文化的“根”與“魂”。以“花季·詩節”為例,2021年,學校策劃了“花季·詩節”活動,每年4月,師生身著古色古香的漢服,創新演繹古詩詞,用經典詩詞浸潤心靈、滋養靈魂。從身著漢服、賞花拍照、體悟校園之美,到每個年級打造一個特色活動,再到用音詩畫演等方式展示與四季相關的經典詩歌。歷經4年的發展,該活動已經成為學校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除此之外,學校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創新精神,成立了新葉文學社、星光百人朗誦社等,打造了“一米課堂”家庭教育品牌,廣泛開展“相約國學經典 品味文化中國”經典誦讀、“少年法院模擬法庭”“十歲成長禮”“巧手做美食 食尚品陜西”勞動實踐、“陽光心靈 與你同行”心理健康大展演、“新時代文明實踐”“我是垃圾分類小指導員”志愿服務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關注個性發展,因材施教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學校的個性發展課程以課后服務為載體,堅持“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服務方向,依托“答疑解惑、素質拓展、張揚個性、閱讀鑄魂、強身健體”五大模塊,結合校本學情對課程進行梳理整合,形成了涵蓋“人文與社會”“數學與科技”“體育與健康”“藝術與審美”“實踐與創新”五大領域的課程,分層次開設了木藝、烘焙、尤克里里、圍棋、武術、籃球等93門興趣小組和社團課程,打造“農業+”“傳統文化+”“藝體+”“科技+”“生態+”等多元化實踐活動課程體系,構建“基礎托管+興趣小組和社團”的“1+X”課后服務新模式,有效延伸學科課程的教育觸角,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既夯實了學科基礎,又激發了學習興趣,努力實現“人人有才藝、生生有特長”的素質教育目標。
此外,為確保課后服務高質量發展,學校設立“天王學校藝術實踐中心”,吸納興趣小組和社團中的優秀成員,組建校級鼓號隊、合唱團、舞蹈隊、武術隊等,借助校園藝術節、科技節、陽光體育運動會、學生才藝展演、“五育”作業展等平臺,檢驗興趣小組和社團課程成效,推動課后服務規范化、體系化、精品化建設。今年5月,在學校舉辦的“科技筑夢 陽光成長 ‘藝’起向未來”校園文化藝術節上,學生展演了太極、舞蹈、啦啦操、音樂劇、情景誦讀等節目,展示了學校的美育成果,激發了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獲得了家長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探索綜合創新,激發學生自我成長的內生動力
綜合創新課程主要包括全科大閱讀課程和科學探究課程。全科大閱讀課程運用“1+X大閱讀”教學策略,圍繞教材文本,如一篇經典詩詞、一個歷史典故、一位先賢故事等,利用課外書籍、文化活動等形式進行同步拓展延伸,如打造“書香潤校園”品牌,開展“詩詞大會”“經典誦讀展演”“世界讀書日”“淘書節”“每周共讀”“親子共讀”等活動,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多層次,分學段地進行閱讀,在知識的融會貫通中,打破學科壁壘,用深度閱讀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全員閱讀、全面閱讀、全科閱讀、全程閱讀。科學探究課程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科學家精神和科學素質為目標,探索建設“智慧+”特色校本課程,開設“人工智能之旅”“創新思維訓練營”“太空奧秘”等核心素養課程,開展科學探究項目活動,借助“天王夢工廠”,以創客STEAM的教育方式,將數字技術與手工勞技課程相結合,通過動畫制作、動漫合成、美術設計等形式,開展創客動畫電影設計制作活動,如學校學生在制作動畫《金色的魚鉤》的過程中,利用動作捕捉、數字動漫等技術,拍攝連續照片,將它快速播放,生成配有對話和音樂的視頻。在強化各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創新智慧賦能,打造智慧課堂助力提質增效
校長如何能將學校辦出特色?我認為,應該是扎根一線,鍥而不舍地耕耘,把工作的每一個細節做到極致。八年前,“校長信箱”收到一封來自美術老師的信,她提出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困擾:課堂演示時,由于學生圍在她身邊,站在后面的學生總是看不清具體的畫法和筆觸。一線教師的這一困擾如何解決?智慧校園建設是個有力抓手。結合建設校內“第二課堂”,學校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大力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打造了1000多平方米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基地“天工坊”和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行知園”,建設垃圾分類活動中心、生命健康體驗教室、智慧書法室、智慧鋼琴室、動漫創客室等26個智慧部室和5處智慧朗讀亭,引入課后服務信息化系統和課后服務監管中心,不僅實現了智慧部室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轉變,也基本實現了課后服務陣地多樣化、現代化、科技化,激活了學校發展新動能。現在,智慧教室已經成為學校教師開展日常教學的重要場所。
課程是溝通教育理想與現實的重要橋梁,也是學校辦學水平的關鍵表征。守住課堂建設,才能守住教育,才能讓生命自然生長,讓教育自然發生,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優秀人才。
作者單位: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天王學校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