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理工大學以黨建為引領,以學生為中心,以社區建設“小切口”,建成“一校兩區多站”的“一站式”學生社區。通過構筑“大場地”物理空間育人載體,構建“大數據”育人支撐,匯集多種資源、聚合多方力量,重構教育管理服務機制,形成“一核兩導三效”的“123”發展新模式。將社區打造為學生“五育并舉”的實踐園地、智慧服務成長基地,實現“三全育人”新格局,取得了顯著育人成效。

師生黨員在“一站式”社區開展教育學習活動一、圍繞一個核心,強化黨建引領

一、圍繞一個核心,強化黨建引領

學校緊密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核心,在學生社區構建起良好的政治生態。打破原有以班級、院系為單位的學生黨支部固有模式,創新社區黨組織架構。建立社區黨支部、黨小組,劃分黨員責任區,設立黨員先鋒監督崗,實行黨員承諾制,創建“黨員示范宿舍”,充分發揮“頭雁”效應;打造黨員活動陣地,探索構建“個人自學+專題輔導+集體研討+學后交流”的學習模式與“社區—驛站—樓層—宿舍”四級宣講體系,常態化開展《我身邊黨員故事》《護國·護旗》等各類微宣講實踐活動,將黨的創新理論以最接地氣、最易接受的方式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起居之中。

學生在“一站式”社區開展“最美學習筆記”展示評選活動

學生在“一站式”社區開展“‘宿’說文明”創建活動二、強化“兩個導向”,塑造育人生態

二、強化“兩個導向”,塑造育人生態

一是強化“學生中心”理念,以助力學生成長成才為導向。社區堅持學生中心地位,突出服務學生導向,匯集多種資源力量,搭建多樣化平臺,發揮學生“四自”作用,構建社區學生自治體系。成立學生自治委員會,建設網格化工作學生隊伍,健全“院系-樓棟-樓層-宿舍-學生”五級網格化管理機制。設置黨團活動區、共享書吧、“四自”創新創業實踐區、心理功能室等多個功能區,開展“社區治理我參與”“‘宿’說文明”等特色品牌活動。制定《本科生社區創新創業管理辦法》,鼓勵支持學生利用社區空間開展咖啡書屋、洗衣坊等創業活動。定期開展社區文化節、“師說”學者沙龍、“思政快閃課堂”“曬最美筆記”“社區好聲音”“‘社’彩進社區”等各類活動,充分發揮社區五育功能,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二是強化數字化賦能社區治理,以促進高質量服務學生為導向。建設線上服務大廳與安全研判防控系統,推動學生事務的業務協同、流程優化、精準管理。線上服務大廳設置接訴即辦管理、功能室預約與評價、信息通知、問卷調查、榮譽查詢、勤工助學、成長評價、獎助證明自動生成等功能,實現“網端應答”學生的“指尖需求”;安全研判防控系統綜合視頻監控、道閘、人臉布控等系統,引入智能集成調度、AR實景沉浸等新技術,構建“一圖、一網、一平臺”的數字化校園安全綜合防控體系,為學生的安全成長“保駕護航”。

“一站式”學生社區成立黨員“四自”服務團隊授旗儀式三、以“三個實效”為目標,打通育人最后“一百米”

三、以“三個實效”為目標,打通育人最后“一百米”

一是依托“一心多站”物理場域,在師生“一站式”服務上出實效。在中心社區設服務大廳、共享書吧、功能室,在各片區建驛站,作為社區服務學生的重要物理空間,集學業支持、學生資助、就業指導、心理輔導、國防教育、信管服務、日常報修、自習閱讀、活動開展服務于一體。后勤保障部、教務處、學工部、武裝部、保衛處、校團委、信管處等部門進駐社區,為學生提供幫助解難題,積極探索陜理工版“楓橋經驗”。入駐人員堅持服務承諾制、一次性告知制以及首問負責制等工作制度,幫助學生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二是隊伍進駐下沉一線,在精細化教育管理上出實效。校領導踐行“一線規則”,每周二深入社區參加《“傾聽‘青’聲·共話發展:我和校領導面對面”》活動,通過問計問需訪談、召開座談會以及看望慰問考研學生等形式關心服務學生;建設輔導員工作室、值班室、談心談話室66間,全體輔導員與成長導師下沉社區精心開展引導與幫扶工作,與學生同場域、共成長;思政專業教師在社區圍繞黨的創新理論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班主任、本科生導師、學業指導教師在學業輔導室與24小時自習室指導關愛學生。

三是多元育人主體集成融通,在創新變革教育管理服務模式上出實效。在社區建設服務大廳、警務室、消防站、接訪室、共享書吧、傳統文化傳習室、就業指導室、學業指導室、心理療愈室、24小時自習室、談心談話室、朋輩互助室等多樣性育人空間,構建起政府組織、行業企業、社會力量、學校內部、學生之間形成多鏈融通的育人機制,打破傳統的單一育人主體、單向育人過程、單邊育人場景,充分調動各類育人主體的能動性和育人要素的活力,實現育人主體、育人時間、育人空間等不同維度的相互統一,重構教育管理服務模式。

責任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