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認為,學習高中地理是比較困難的,部分學生還存在基礎不夠扎實的問題,導致他們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容易出現偏差。采用“學伴互助”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互相幫助,一起發展,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識,學到更多的地理知識。在“學伴互助”的過程中,學生既是參與者又是教學者,教師則需要對課堂進行有效地組織與引導。本文以“學伴互助”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為研究對象,對此進行剖析與討論。

一、“學伴互助”教學模式的依據

“學伴互助”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可遵循自愿、互補和靈活的原則,讓學生結對或劃分小組,并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分配學習任務。例如,在學習“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一課時,教師可組織各小組學生做土壤實驗,并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然后由各小組展示他們的觀察結果,再通過相互討論、小結,得出最終結論。“學伴互助”教學模式最大的理論基礎是“教學相長”,這種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學伴互助”模式有助于構建積極、開放、互動的學習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學生能更好地進行交流、討論和合作,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從而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

二、“學伴互助”教學模式的意義

“學伴互助”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讓學生通過建立學習伙伴關系來協作解決問題,能夠促使他們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習水平,增強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實現個性化學習,同時,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社會情感技能。第一,“學伴互助”模式有助于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學伴互助”可以讓教師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革新固有的教學方式,更進一步理解教學實踐、教學活動和教育對象。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持續地發展新的教育思想,汲取并采用更好的教育模式,為學生構建互動、高效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積極向上、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第二,“學伴互助”模式有助于構建積極的師生關系。傳統的師生關系通常被認為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是一個單向的過程。而“學伴互助”不僅能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還能在無形中對師生關系產生深遠的影響。實踐證明,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升教育教學效果的因素之一,在“學伴互助”模式下,師生之間會形成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相處模式,教師會引導并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給予學生信任,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主動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第三,“學伴互助”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學伴互助”模式下,學生之間互相幫助,一起進步,有助于加深學生之間的感情。教師可以利用共同學習進步的方式,讓基礎好的學生去幫助基礎較弱的學生,讓他們相互學習。

三、“學伴互助”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設計教學環節,創設教學情境

高中地理學科涉及的知識點多、知識面廣、綜合性強。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出一套完整的教學計劃,可以用思維導圖將各章節需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構建一個有機的知識體系,便于學生建立有層次、有邏輯的知識結構,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先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進而創設情境,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啟發學生思考,然后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合作來解決問題。

(二)設置討論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為了更好實現教育教學目標,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師應充分利用地理實踐課程,讓學生在實地考察、實驗、模擬操作的過程中,直觀地感受地理現象,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拓寬學生的認知范圍,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和創造力。在地理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設置討論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自主學習,然后再進行分小組討論學習,在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引導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對于學生提出的不同的看法、疑問,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敢表達,讓學生互幫互學,共同提高。在“學伴互助”模式下,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開展互助學習。例如,在學習“熱力環流”一課時,教師要設置問題,讓學生采用圖文結合的方法自主學習課本內容,然后通過相互討論、合作探究的方式來獲得相關的知識,解決相應的問題。“學伴互助”模式有助于帶動整個班級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對知識點的理解能力。在學習“地球的演化史”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讓學生根據地球演化時間的先后順序,列出本課的知識結構圖,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在“學伴互助”模式下,教師應更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要讓學生學會學習、享受學習,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注重課堂評價,給予學生正向反饋

在“學伴互助”模式下,教師要建立可行的評價機制,采用合適的評價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通過師生評價、生生評價等方式,對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的結果、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學生在展示過程中的表現等進行多元評價。有效的及時反饋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也能讓學生了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之處。例如,在學習“氣候的形成及其對自然地理景觀的影響”一課時,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研學路線,并標示出沿線的代表性城市的位置、名稱,配以多張不同類型的自然景觀圖片,創設教學情境。然后,教師可以設置問題:找出與每個代表城市相對應的自然景觀。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如果某一位同學回答不出來或答錯,可以讓其學伴進行作答,并由回答出來的同學去剖析回答不出來此問題的同學的知識點盲區。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評價的作用,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四)組織小組合作,提高學生互動效率

在新課改背景下,地理教師要主動地轉換自己的教育觀念,改變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創造積極的課堂氛圍,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在進行分組時,應遵循互補原則,要考慮學生的性格特點、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水平等因素。分組后,教師可選擇小組中積極熱情、親和力強、責任心強、服務意識強的同學作為小組長。在學習過程中,小組長要充分發揮引領帶動的作用,促進小組成員交流合作,開展高效、有序的學習。

“學伴互助”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互助,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和團隊合作能力。通過“學伴互助”模式,學生們能夠建立起相互支持和合作的關系,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作者單位:陜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