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深推進教育評價改革 為“教育強國”建設添動力增活力
作者:沈曉敏
發布時間:2025-02-13 09:24:45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事關教育強國成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作出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的重大決策。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體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部分,對教育評價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評價改革作出重要指示。
高校作為拔尖創新人才主陣地、基礎研究主力軍和國家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如何抓牢抓好教育評價改革這個“牛鼻子”,切實發揮評價改革的指揮棒作用,是建設教育強國征程中亟待回應的時代命題。
一是以聚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學院、教師、學生評價改革為牽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堅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進一步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和引領作用,著力構建更加科學有效的質量評估體系,切實提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系統性、協調性和集成度。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將人才培養質量作為院系考核的主要指標,把人才培養條件保障作為職能部門的第一要務,分類構建完善的質量模型和評價標準。優化教師評價與激勵機制,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讓教師的主要精力不斷向立德樹人匯聚,破除“輕教學重科研”“重教書輕育人”的頑瘴痼疾。優化學生評價體系,內容上側重五育并舉、德育為先,目標上注重多元發展、卓越成長,破除“以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不科學做法。加快構建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與培養標準,加快推進研究生分類培養評價改革,破除片面強調論文發表的評價模式。
二是以面向質量與貢獻的學科、學術、學者評價改革為牽引,全面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建立健全學科分層分類評價體系,對基礎學科實施高強度投入、長周期考核,打破學科、學院壁壘,破解關鍵體制機制障礙,探索有利于學科交叉和培養新領域、新方向的評價與運行機制。聚焦四個“面向”,探索建立以“創新質量、能力、貢獻”為核心的學術評價體系,加強對“目標是否實現”“問題是否解決”等關鍵問題的評價,加強對有影響力、有代表性的高質量成果的評價。構建教師崗位聘用和職稱評審分類評價標準,積極推動“單向度”評價邁向“多向度”評價,堅決破除簡單以數量、論文、帽子論英雄,打造“人人盡展其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局面。在人才評價中,同等條件下優先推薦在重大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突破、在國家重大工程和重大社會事件中作出優異貢獻的人選,引導教師在破解國家“卡脖子”難題中建功立業。探索建立團隊評價體系,重點考核團隊對國家戰略的貢獻與支撐,加強結果運用,將考核結果與政策支撐、資源配置緊耦合,推動科研資源和創新要素加快集聚融合,持續產出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
三是以數字化賦能評價改革,全面提升提高教育管理及評價效能,護航高質量發展夯基提質。以信息化為支撐,建立全過程、多維度、立體式綜合評估評價體系。通過校園物聯感知建立數據中臺,推動業務系統融合,同時挖掘網絡海量公共信息數據,建立數據采集、治理、分析縱向管理體系,通過采集大量伴隨式數據,構建科學的數據模型,深入分析動態連貫數據,深度挖掘數據背后潛藏的價值,推動評估更加全面、客觀、精準,輔助學校對發展態勢實時感知、監測預警,助推學校各項事業實現動態評估,并科學研判制定決策。
教育評價改革已進入“深入推進”關鍵時期,必須加快構建富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一流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并以此為牽引,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為“教育強國”建設添動力、增活力。
(沈曉敏: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考核與評估辦公室)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