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為了讓幼兒感受和體驗家鄉文化,培養幼兒的社會認同感,加深幼兒對家鄉文化的尊重和熱愛,神木市第十七幼兒園緊緊圍繞“陽光”校園文化理念,立足本地、本幼兒園實際,主動挖掘本地、本幼兒園的資源優勢,探尋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并將其有效融入幼兒園課程中,開發貼近幼兒已有經驗、符合幼兒發展水平、促進幼兒全面成長的園本課程。

一、挖掘本土資源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由此可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幼兒從小接受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熏陶,不僅能夠充分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還能夠養成尊老愛幼、互幫互助、與人為善、愛國愛民的良好品德。

神木古稱麟州,因地理位置特殊,歷史上一直是守衛中原、抗擊外夷的邊關前哨,一代名臣范仲淹曾到此巡邊,寫下了不朽名篇《漁家傲·麟州秋詞》,“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這蒼涼的意境就是當時神木一帶的真實寫照。神木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1927年建立了黨組織,1934年創建了紅色政權,開辟了陜北神府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這塊土地上,成長了王兆卿、賈拓夫等一批民族英杰。神木物華天寶,美麗富饒,煤炭資源豐富,旅游資源獨具特色,境內的神湖(紅堿淖)被譽為沙海明珠、塞上天池,是全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神木還是塞上人文景觀萃集的地方,雄渾的楊家城、精美的四合院、華麗的漢畫像、眾多的古文化遺址,以及二郎山、九龍山等古廟群,構成了一道多姿多彩的人文風景線。濃郁的文化氛圍,優秀的文化資源,是神木一張靚麗的“名片”,可以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幼兒園位于神木東南部,東北邊是楊家城、九龍山,西邊是老城、二郎山,距離杏花灘公園不遠,生活其中的幼兒可以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神木的核心地域文化。幼兒園在綜合分析現有資源的基礎上,結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精神,確定了以挖掘本土資源為核心的園本課程建設方向。

二、園本課程建設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學前教育是個人終身學習的開端,澆花澆根,育人育心,在孩子的成長奠基階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人格教育,端賴六歲以前之培養,凡人生之態度、習慣、傾向,皆可在幼稚時代立一適當基礎。”因此,幼兒園依托本土資源,將優秀地域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深挖優秀地域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幼兒的精神生活,陶冶幼兒的思想情操,讓幼兒在優秀地域傳統文化的熏陶、浸潤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此外,幼兒園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導,以“忠勇、創新、包容、共享”的神木城市發展內涵為主線,以神木傳統美食、人文精神、旅游資源、風俗藝術、社會生活等為載體,開發的園本課程具有很強的開放性與實踐性,能夠為幼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基礎,促使幼兒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助推幼兒的全面發展。

三、探尋園本課程開發實踐路徑

(一)重視課程價值

幼兒園開發與運用園本課程時,必須重視課程的價值。地域文化涵蓋了當地的歷史、地理、自然、人文等諸多方面,不僅會影響園本課程的開發與運用,還會影響園本課程的價值。幼兒園將優秀地域傳統文化融入園本課程時,要充分考慮幼兒的身心特點,發揮地域文化對幼兒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正面引導作用,尊重和理解幼兒的個性和能力差異,在一日活動中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最大程度地發揮園本課程的教育作用。

幼兒園依據現實環境和條件選擇“神木本土資源”為園本課程的切入點,以神木傳統美食、旅游景點、非遺文化、惠民政策等為線索,挖掘貼近幼兒感知經驗、具有神木特色、符合幼兒認知水平、有價值、可操作的內容形成園本課程。希望借助園本課程讓幼兒在接受神木地域文化的熏陶中,感受家鄉文化,了解地域文化,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培養文化自信。

(二)加強園本課程管理

課程管理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有領導、有組織地協調人、物與課程的關系,指揮課程建設與課程實施,使之達到預定目標的過程。廣義而言,課程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對課程編制、實施、評價等工作的組織與控制。狹義而言,課程管理是學校、教師對課程系統進行調節控制的過程。在園本課程建設過程中,幼兒園從園級、教研組到班級教師層面建立了科學有效的管理網絡,為園本課程的有效實施提供了組織保障。

1.園級層面規劃園本課程框架

幼兒園結合園本課程發展目標,在園本課程建設上引入“課程創生”理念,強調兒童在園本課程實施中的主體地位,提出“三四五”概念,“三”即兒童本位、課程生成的適宜性、課程統整“三原則”;“四”即以集體教學活動、游戲活動、生活活動、家園共育“四路徑”為園本課程實施策略;“五”即通過主題選擇、主題審議、環境創設、課程實施、課程評價“五步驟”實現園本課程的創造性生成。

2.教研組層面審議主題活動內容

幼兒園根據園本課程規劃,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從主題教學、幼兒生活、認知經驗等方面入手,參照幼兒興趣點,以適宜性、可操作性為標準,探討園本課程核心主題脈絡,選擇主題活動內容,不斷對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原則進行審議、修改,積極完善每個主題的目標和內容。

3.教師層面實施園本課程

在園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設計相關主題活動時,可以通過小組討論、集體備課、公開教學展示、同課異構、一課多研等途徑,研究主題活動中問題的設計、語言的趣味性、教學評價等細節,確保幼兒園一日活動的有效性。如教師可以以鐘樓洞、西大街為載體,以神木美食為主題,鼓勵家長、幼兒積極參與主題活動。在初步進行主題教學時,小班組教師發現很多活動內容不適合小班幼兒,認為園本課程的設計目標應回歸“激發幼兒興趣”這一點,他們經過研討反思后逐漸摸索出了新的思路。

(三)加大園本課程投入

教師的文化素養和課程開發意識是保障優秀地域傳統文化有效融入園本課程的重要基礎。幼兒園在以青年教師為主力軍的情況下,不僅鼓勵教師積極閱讀相關書籍、查閱相關資料、找尋地方志,還劃撥經費讓教師深入名勝古跡調查、走訪,品味、感受豐富的優秀地域傳統文化。此外,幼兒園還通過觀摩、研討、外出培訓、課題研究等方式,為教師搭建交流、學習平臺,鼓勵教師積極更新自身教育專業知識與教育理念,提升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提升課程開發能力,力爭使園本課程的發展更為健康。

(四)落實細節做法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隨著游戲化課程的不斷推進,幼兒園之前形成的園本課程模式因零散、缺乏系統規劃,已經不能滿足現實需求,需要重新審議、完善。社會文化、精神品質、獨特的自然環境、民俗民風、生產生活經驗,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是幼兒園建設園本課程的主要資源。將本土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活動中,可以讓幼兒的生活和學習與本土資源融為一體,從而促進園本課程的有效開發和實施。神木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幼兒園可以從“足尖上的神木”“指尖上的神木”“舌尖上的神木”及“心尖上的神木”四個維度出發,抓細落實,在實踐中發展幼兒的各方面能力,讓幼兒在濃厚的興趣中進行探索、學習。

1.以環境為依托

環境作為一門隱性課程,在幼兒園課程實施中發揮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神木本身就有極大的文化資源優勢。在園所環境創設中,教師要充分考慮課程建設的需要,多渠道、多角度為幼兒創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化、游戲化、趣味化的環境,讓環境“潤物細無聲”地發揮教育作用。

(1)在幼兒園公共環境創設中,教師可以用實物、圖片和文字為幼兒展示豐富的神木本土文化,呈現當地獨特的民俗民風,如陜北小華山——二郎山、塞北小三亞——紅堿淖、大宋美食一條街、忠勇楊家城等,這些能夠充分體現神木的本土資源及特色環境,可以使幼兒在耳濡目染中接觸本土文化,體驗本土文化。

(2)在班級環境創設中,教師可以充分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如刺繡、剪紙等,讓這些文化元素進入幼兒的視野,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濃郁的地方特色文化。

(3)各班教師可以開辟具有“陜北味道”的班級特色區域,根據幼兒的需要開設探究特色技能的學習區域,以及體現傳統文化的角色游戲區域,幫助幼兒在區域游戲中進一步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4)在建設地方傳統特色戶外運動場時,教師可以從材料投放、游戲組織等角度展開戶外運動特色化探尋,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如讓幼兒“抓羊骨頭”“編撇子”等,從中體會神木傳統游戲的魅力。

2.以社會實踐為保障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明確主張:“把大自然、大社會作為出發點,引導幼兒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去學習。兒童是最喜歡野外生活的,他們一旦走進自然與社會這個課堂,便完全恢復了自己的天性——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潑愉快,充滿生氣。”他特別強調:“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我們的活教材。”可見,大自然、大社會應當成為幼兒學習的第二課堂,社會實踐活動無疑是幼兒到大自然、大社會中進行探究學習的有效途徑。教師不能把教室看作唯一的教育場所,而是要根據幼兒好奇、好想、好問、好動等特點,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學習途徑,讓幼兒走向大自然和社會,以此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創造力。為了使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園本課程,幼兒園將幼兒社會實踐活動作為課程的重要部分,讓家長帶領幼兒走出園門,走向大社會進行探索,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幼兒的認知體驗,還能夠促進親子關系的和諧發展。

3.以主題課程為載體

在充分發現、挖掘、利用優秀地域傳統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幼兒園非常關注幼兒隱性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發展需求,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內容,運用合適的方法在內容維度上對優秀地域傳統文化進行了改編與創新,讓幼兒在興趣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獲取經驗。此外,幼兒園在保持原有課程結構特性的基礎上,根據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對優秀地域傳統文化進行了適當創新,如簡化了“剪紙”藝術,將其融入幼兒手工活動當中;改編了陜北民歌,使其在音樂活動中適合幼兒吟唱表演;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傳統文化元素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如將剪紙和暈染同時融入紙的主題探索活動中),創新班本課程。在主題課程探索過程中,教師通過預設和生成相結合的方式,根據幼兒的需要、興趣選擇教學內容,把目標、內容制成主題網,開展多領域的主題整合活動,開發注重探索和體驗為主的主題活動課程,引導幼兒圍繞某個主題獨立自主地探究問題,讓幼兒在操作中探索,在游戲中體驗,從而形成親近“傳統”和主動探究的品質。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園本課程建設過程中,幼兒園不僅要兼顧文化資源利用與幼兒教育,還要掌握傳統文化符號、本土特色文化資源、本土社會教育力量等,開設滿足幼兒成長需求的園本課程,為幼兒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幼兒正處于從蒙昧到逐漸清朗的最初發展過程,對文化的吸收、儲存能力極強,神木市第十七幼兒園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時代背景下,依托優秀地域文化資源,不斷探索、不斷提升,積極探尋園本課程開發與實踐路徑,力爭使幼兒園成為家門口的優質園。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第十七幼兒園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