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師范生培養的全過程
作者:曹 瑩
發布時間:2025-03-11 16:50:58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的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場合強調,中華文明延續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堅定師生文化自信是時代賦予教育的重大使命和重要責任,為高校的文化教育與文化建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即要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高校師范生培養的契合點,把以文化人貫穿在對高校師范生全方位、全過程的培養中。
一、充分認識文化傳承對新時代師范生培養的重要價值
近年來,師德失范現象頻發,這些問題不斷警示我們務必關注教師的師德師風問題。杜絕教師的“失范”現象,需要從源頭上肅清其不良風氣。師范院校是人才培養的第一線,肩負著培養時代新人的獨特使命,直面“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人”這一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民族意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前沿陣地。2024年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
立德樹人,究其根本在于要重視高校師范教育,明確師德教育是高校師范生素養教育的關鍵,這既是深刻的理論問題,更是重要的實踐問題。西安文理學院師范學院歷時五年構建了“育德—悟德—踐德”三級師德養成體系,通過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重構“育德”認知類課程,開發“悟德”體驗類課程,完善“踐德”實踐類課程,開啟了以文化人的多維行動:一是通過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師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尋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師德涵養的契合點;二是深入理解弘揚教育家精神的當代需求,多層次、立體化地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活動;三是創造式地挖掘各類課程中含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元素,持續探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師范生師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師范生培養的全過程
西安文理學院師范學院牢牢把握區域師范類院校人才培養的特殊性,秉持關學傳承的近千年歷史,確立了“師范做優、文史做強”的辦學定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貫穿在人才培養、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實踐創新的全過程。注重突出教育性、發展性和創新性,同時構建師范生“大先生”培養評價體系,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師范教育的閉環。
一是納入學院人才培養方案,突出教育性。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從目標導向層面積極開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方案的探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校卓越教師的培養、教育家精神的弘揚緊密結合,探究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層次、有步驟、有方法地融入師范生培養的全過程。精準定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本專業教師教育類課程的融合點,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大綱中規劃具體指標點,構建具有本專業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落實—評價—反饋”一體化的教育閉環,并強化細節,狠抓落實。同時,鼓勵支持本院教師在教學中深入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各門課程的關聯點,挖掘跨學科教育資源。明確建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生的文化知識積累、專業教學能力及價值觀塑造的三個成長關鍵維度間的聯系。同時,積極借鑒其他師范院校在此問題上的有效做法和經驗總結。

二是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變得可感可知。學院不斷打開思路,廣泛開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主題的“第二課堂”活動,積極開展文化交流活動與實踐項目,并通過開設專門的社會實踐必修課和學分設置來督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落到實處,并在實踐活動中全程跟蹤記錄,用以調整和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培養模式。如近年來學院連續舉辦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會、歷史文化展覽;組織學生觀看優秀文藝作品;開展文化遺跡觀摩活動;舉辦“行走的大師課”系列講座等,引導師范生在對體現中華文化特征和富有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實物、實景、實事的感知與實踐中深化對中華優秀文化的熱愛,不斷堅定文化自信。
三是以專項經費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課題。學校和學院確定了以培育師范生的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為主題的專項研究,在項目立項、經費支持、成果轉化等方面加大了政策和經濟支持力度,給予每項1萬元~5萬元的專項經費支持鼓勵開展此類研究,從而不斷豐富學院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此外,構建了教師職業生命成長的“生涯+生態”模式,采取多元舉措提高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能力,鼓勵支持教師走出學校、走向國際,鼓勵他們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根本問題展開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這些舉措培養出一批擁有深厚的教育情懷、卓越的專業素養、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勇于實踐創新的新師范教育的專業教師隊伍。同時,積極創建具有濃厚文化氛圍的校園文化,堅持育人為本,在育人中實現自育,持續促進本院教師專業發展,從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入開展、守正創新提供不竭動能。

四是構建了學院“大先生”培養的“六維”評價體系。“大先生”一詞由來已久,在新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使得歷久彌新的師道文化和育人智慧重回教育視野,確定了當代師范教育“大先生”的培養目標和價值追求。我們深入解讀“大先生”的價值坐標——心有大我、至誠報國;言為士則、行為世范;啟智潤心、因材施教;勤學篤行、求是創新;樂教愛生、甘于奉獻;胸懷天下、以文化人。并據此構建出了獨特的“大先生”培養的“六維”評價體系,即分別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態度、仁愛之心、弘道追求”六個維度確立了一、二級指標。這一評價體系在我們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斷地發揮了其獨特的育人價值,且伴隨時代的機遇和實踐的深入,更多、更優的持續性價值還在不斷生成……
總之,高等師范院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負著“民族復興、教育強國”的大任。學校作為西安地方師范類人才的培養基地,其高質量發展要緊密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立足區域需求和本校特色,充分把握高等師范教育的內在規律,在實際工作中,持續推進并完善相關體制機制,進一步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不斷尋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等師范院校的有效融入路徑與方法,持續構建并完善中國式新師范教育。
本文系2024年陜西省教材建設與管理研究課題“文化自信融入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理論與實踐”(立項號:2024014)的階段性探索成果
作者單位:西安文理學院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