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指學生能了解并認可學習的價值,能夠自覺、主動、積極地學習和探索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一種主動而積極自覺的學習行為,是學生全面發展六大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教師要改進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在學習探索中培養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小學數學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學科,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供了便利。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把數學課堂作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陣地,通過課前預習、創設趣味課堂、小組合作、課堂提問、任務驅動、實踐操作等策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從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提升數學學習效果,改變教學方法,使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

(一)促進學生思考探究能力的提升

小學數學內容較為抽象,對學生思考探究的意識和能力要求較高,但是在以往的數學教學中,教師通常是課堂的主導,學生大多被動接受知識,缺乏思考和探究的機會、意識及能力,不利于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發展。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思考探究能力的提升大有助益。一方面,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就會改變以往的被動學習模式,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種教學活動中,主動思考數學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通過各種途徑驗證自己的想法,解決數學問題等,在此過程中,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發展。另一方面,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打破思維限制,提升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發散性。由于學生長期受傳統教學理念和方法的束縛,思維較為固化,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這不利于他們思維的發展。若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則會更多地關注數學知識的內涵和本質,探尋知識的來源和推導過程,根據自身水平和思維自主選擇合適的學習資源,如此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多數是按照教師的要求被動學習、聽課、完成作業,缺乏自主獨立地制訂學習計劃的意識及能力,因此很多學生都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后,可以主動分析自己的學習優勢和薄弱點,制訂針對性的學習計劃,并尋找有效的學習方法。在自我學習和提升改進的過程中,自主學習能力能夠促進學生的自制力,使其約束自己的行為,按計劃完成學習任務,從而提升學習質量。此外,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科學的解決問題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大多處于相對被動狀態,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甚至存在排斥和抵觸心理。教師要想辦法讓學生產生學習動力,當他們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增強后,通常會主動認可和重視學習,產生求知探索欲望。有了學習的動力,學生會積極參與各種教學活動,通過主動思考、討論、學習來解決問題,并獨立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如此有效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保障了數學教學效率。

(四)幫助學生更好地滿足未來發展需求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僅能提升其數學綜合實力,亦有助于學生未來發展,幫助其適應未來社會。當下,社會對人才的終身學習能力提出較高要求,自主學習已成為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標志。從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還能使其在未來遇到問題時自主尋求解決方法,增強他們應對社會發展需求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一)科學設計課前預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預習是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保證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關鍵環節之一。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大多依靠自主學習來思考和探索知識,在遇到疑難問題時需要獨立解決。因此,教師要注重預習環節的設計,指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預習,以提升預習效率。教師可以通過預習單或微課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展示預習內容和步驟,布置預習任務。學生根據預習指導自主預習,如在預習“小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要求學生說出生活中遇到的小數及其含義,并讓其課前掌握小數的讀法和寫法。

通過針對性的預習任務,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意識可以得到有效培養,為后續教學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創設趣味數學課堂,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內容較為抽象,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許多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存在困難,學習興趣不高。因此,教師要提升課堂學習的趣味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促進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首先,教師應精心設計趣味性的課堂導入,激趣導入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學生在這一環節對課堂知識產生探索欲后,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整節課的學習。其次,教師還需構建互動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提問和發表見解,通過師生互動,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再次,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工具,豐富教學手段,以形象化、生動化的方式呈現抽象的知識點,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設置具有挑戰性的課后作業,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在課后自主擴展學習。此外,教師還需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全面評估學生的綜合素質,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總之,教師應致力于打造一個富有活力、充滿創新的課堂教學環境,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合理設計課堂提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思考

問題是學習的起點,課堂提問或問題設計是教師備課的核心內容,在問題的指引下,學生能夠科學地自主學習和思考,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有積極作用。因此,教師要重視課堂提問的設計,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啟發性、發散性、趣味性的問題,指導學生自主思考。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問題融入情境中,構建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主動思考和學習,由此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學習“圓的周長”時,教師從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進行導入,讓學生觀察“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的計算方法中,哪個數是固定不變的?猜想圓的周長是不是它內部某條線段的固定不變的若干倍?你認為圓的大小與圓內哪條線段密切關聯(半徑或直徑)?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或半徑)之間是不是存在一個固定不變的倍數關系呢?

在激發起學生的思考后,讓他們設計一個自主學習的探究方案:測量大小不同的圓的周長和它的直徑,計算一下它們之間的倍數是不是固定不變的?從而自主得出一個規律、自主閱讀教材認識圓周率的意義,總結出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是圓的直徑乘圓周率,以此突破教學的難點和重點。讓學生通過問題進行思考、猜想、測量、計算、討論、總結,從而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在完成這一系列探究活動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驗證圓周率的恒定性,鼓勵他們探討圓周率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同時,教師應適時提供反饋和指導,確保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圓周率的概念,為后續的學習做好鋪墊。

(四)在小組合作中,助推學生自主學習

小學生認知水平有限,在獨立學習時可能會面臨一些困難,導致無法完全掌握和應用知識。這時,教師可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發揮同伴間互幫互助的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學習“圓柱體表面積”時,教師可提供圓柱體模型,要求學生思考包裹所需面積。學生通過實踐操作、觀察、討論等方式,發現圓柱體表面積由側面積與底面積之和構成,從而掌握相關計算方法。

小組合作不僅有助于自主學習,還能培養學生的溝通協作和解決問題能力。教師應適當增加小組學習的頻次和時長,并給予個別指導和反饋,助力學生總結經驗、優化方法。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小組內充分交流討論,發揮每個成員的專長,共同探討問題的解決方案。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小組合作的過程,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優化合作方式。持續的小組學習實踐,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更能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五)布置實踐作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并能夠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是教學的核心目標,要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科學設計和布置實踐作業是非常有效的途徑。

在完成實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并應用相關知識,增強對知識的掌握,提高數學能力。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學生充分發揮所學,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這一過程,學生不僅可以鞏固已有的知識體系,還能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實踐導向的學習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數學技能,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總之,實踐作業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在完成實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獨立分析任務內容,自主思考和尋找解決的方法,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如此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鍛煉和提升,因此設計布置實踐作業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設計實踐作業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布置課后作業,也可以聯系現實生活設計實踐作業,引導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立體圖形表面積”時,教師可以布置一個實踐作業:家里的墻壁臟了需要重新粉刷,假設每平方米需要用0.3kg的乳膠漆,選取家里任意一個房間,計算出要用多少乳膠漆。面對這一任務,學生首先需要測量房間的長寬高,如果不容易直接測量,學生需要思考測量方法。其次,需要測量計算窗戶的面積。最后,計算立體圖形的表面積,以及所用乳膠漆的重量。在此過程中,學生需進行觀察、測量、計算、增減等操作,自主思考并解決問題,提升了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實踐操作,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為他們日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教師也應耐心引導,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勇于嘗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六)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為使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更為直觀、形象,教師需要借助多媒體、教具、學具等手段,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以此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理解知識、獲取知識,將抽象的知識變成易于理解的實踐操作活動,變靜為動,變抽象為直觀,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數學課堂中加強實踐操作,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主動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開展“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活動。通過畫畫、剪切、拼合等過程,學生能夠自主推導、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這種親自實踐,有助于學生深刻領會數學思維方法,發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后,面積發生了什么變化?轉化后的長方形的長寬與原平行四邊形的底高有何關系?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可以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同于轉化成的長方形面積,且長方形的長寬分別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高相等。這種自主學習過程,有助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培育和落實數學課程標準關于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的要求,也是應用新教材,構建新課堂,深化教學改革、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培養學習能力的需要,既有利于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又對學生當前學習能力提升和未來發展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要在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科學設計各種教學活動,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興趣、方法和能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善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努力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高新第四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