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教學德育滲透探究
作者:■文/楊 振
發(fā)布時間:2025-04-08 14:57:32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教學與德育是一個有機整體,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充分體現(xiàn)了德育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作為教師更應明確認識到德育的意義與價值,在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不忘育人,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引導學生品味英語文本背后隱含的思想與情感,陶冶學生情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xiàn)英語學科目標由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轉(zhuǎn)變。
語言學習是一個過程,它既是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反復操練的基礎上逐步掌握語言知識技能,并能夠靈活運用的過程,同時又是學生拓寬知識視野、培養(yǎng)道德情操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促進學生思維、個性和品質(zhì)的發(fā)展與提升,在講授知識的同時積極地滲透品德教育,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fā)展,努力使其成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四有”新人。初中英語現(xiàn)行版本的教材中都有品德教育的滲透,因此教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通過巧妙設計,將品德教育滲透進英語教學內(nèi)容之中,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與優(yōu)秀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依據(jù)教育規(guī)律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將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之中,努力做到寓“德”于教,以“德”育人。
一、重言傳更重身教,以人格魅力“育”人
在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過程中離不開父母與教師的陪伴,美國學者所羅門說過:“在個體人格發(fā)展方面,老師的影響僅次于父母。”不難看出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教師起著多么重要的作用。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傳道、授業(yè)和解惑,更要啟智育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中學生正處于成長期,他們喜歡模仿,有很強的可塑性,最愛效仿的對象就是他們熟悉的老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成為學生心目中學習效仿的好榜樣。現(xiàn)實中不乏這樣的案例,某個學生往往會因為某個老師鼓勵的眼神或表揚而愛上這個老師,進而愛上這個老師所教的學科。其實這些都是源自老師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師德。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例如,要求學生將單詞書寫規(guī)范,教師自己一提筆就要嚴格按“四線三格”來示范單詞的書寫。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行為習慣,一言一行都要嚴格規(guī)范。例如,規(guī)范課堂用語,師生問好有禮貌,開口要使用“Please”,打擾對方記得說“Excuse me”,別人提供幫助要說“Thank you”或“Thanks”,犯錯了應說“Sorry”。學生的可塑性、模仿性很強,教師除了教授給學生學科知識之外,還應具備較強的業(yè)務能力和較高的道德品質(zhì)。
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自己對黨和國家的熱愛、對工作的兢兢業(yè)業(yè)、對學生的無私關愛做好表率,用自己的思想與行動影響和教育學生,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教師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時代,要始終堅守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指導學生批判性地接受各國文化的差異,努力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積極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在中西方文化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比各國文化的異同,進而尋求人類共同的優(yōu)秀品格。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要熱愛教育,不斷給自己充電,與時俱進,將自身的人格魅力“春風化雨”地對學生進行“潤物無聲”的道德熏陶,使學生的品德在民主融洽的學習氛圍中得到培養(yǎng),進而不斷地完善學生的人格。在平日的生活和學習中要給予學生最大的肯定,注重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在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要多加肯定和表揚。例如,Good job!Excellent!Well done!Good for you!即使學生不慎將題答錯了,或者自信心不足不敢表達時,也要多多鼓勵他們。例如,Never mind!Try again!Take it easy!教師的肯定與鼓勵會讓學生重新找回自信,從而勇敢面對任何困難與挑戰(zhàn),最終走向進步與成功。
二、注重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以知識內(nèi)涵“育”人
教師在教學中要認真鉆研教材,研究教學方法,不斷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深層德育內(nèi)涵,將知識教學、品德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理論學習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養(yǎng)成。例如,在口語交際中的英語禮貌用語、深受學生喜愛的經(jīng)典英文歌曲和極具時代感的英美范文等,都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與影響力,能夠教育學生“How to be”和“How to do”,有助于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發(fā)掘教材中有教育意義的因素,啟迪心智,教育學生。例如,在教學日常交際用語(禮貌用語)“Please!Sorry!Thank you very much! Could I do...? What can I do for you? Would you mind...? You’re welcome.”等時,通過教學情境的巧妙創(chuàng)設,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而且還能讓學生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自覺摒棄“Bad Words”,提高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水平。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jié)合文本材料與知識內(nèi)涵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使學生有正確的認知,明事理,有擔當。例如,在冀教版七年級英語下“Lesson 13: How is School Going?”一課聽后活動中,教師可以結(jié)合本節(jié)所學知識引導學生積極討論“Why should students learn different subjects? ”然后在點評學生的見解及分享后,引導學生觀看為什么學習及學習的重要性的視頻,通過視頻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與價值觀教育,使學生明白從小打好知識基礎和練就過硬本領的重要性,同時給出了對學生的寄語:(1)Knowledge from different subjects can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our growth. 不同學科的知識可以為我們的成長打下堅實基礎。(2) Try your best to learn it well and make a big difference in the future. 盡其所能學好知識并且在將來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鼓勵學生勤奮學習,努力學好各門功課,全面發(fā)展,在將來為人民服務,為黨和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例如,教學冀教版八年級英語“Lesson 7:Planting Trees”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中國“三北”防護林防風固沙的視頻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討論中認識到樹木的重要作用,教育學生要保護樹木,保護大自然,進而保護地球。教師還可以聯(lián)系學生實際生活中見到的各種污染現(xiàn)象,如水污染、空氣污染及白色污染等,號召學生不使用塑料袋,外出就餐使用公筷公勺,積極參與植樹造林。同時組織學生圍繞“環(huán)保”話題進行拓展,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環(huán)保”見解,倡議學生爭當“環(huán)保衛(wèi)士”,不但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視野,而且還增強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教師一定要積極引導學生品味英語文本中的思想內(nèi)涵與情感態(tài)度,并將這些德育元素有機地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陶冶學生情操,升華學生情感,從而實現(xiàn)英語學科培養(yǎng)目標由培養(yǎng)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向提升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真正轉(zhuǎn)變與遷移。
三、重知識理解運用,以綜合實踐“育”人
英語課標明確提出踐行學思結(jié)合,用創(chuàng)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這就要求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轉(zhuǎn)化為實踐應用能力。在英語教學中要積極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就是在教學中要積極有效地開展英語綜合實踐活動,并將其深入到學生課內(nèi)外的學習之中。在英語活動觀背景下,教師可以將品德教育巧妙地滲透到學生的英語學習實踐活動之中,引導學生在創(chuàng)設好的輕松愉悅的語言實踐活動中自覺接受良好品德的熏陶,不斷提升個人品德素養(yǎng)。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和教學實際開展與德育有關的主題實踐活動。例如,教師在教學完冀教版英語七年級下第一單元之后,可以創(chuàng)設相應的語言實踐活動“A trip to the Sick Road”,組織學生分組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圍繞“Theme”來表演與課本相關的內(nèi)容,如“A trip to Beijing”“A trip to Xi'an”及“A trip to Lanzhou”,小組成員互相配合完成對應城市及其名勝的介紹。最后各小組進行PK,選出班級優(yōu)勝隊。這樣的英語實踐活動學生參與積極性高,而且有助于學生學以致用,將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它不但提升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而且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了與人合作,增進了同學間的友誼,培養(yǎng)了學生團隊精神。其實英語學習實踐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借助每日值日報告、單詞接力賽、英語小擂臺、課本劇表演、家庭小調(diào)查等,在實踐活動中積極培養(yǎng)學生競爭意識、合作意識。例如,在教學完冀教版英語九年級第六單元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The Fisherman and the Goldfish”的故事改編成課本劇來分組表演,最后評出最佳表演獎、最佳口才獎、最佳人氣獎等,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活動,使其從中獲得不一樣的經(jīng)歷與感悟,收獲成功的快樂。這樣的活動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思想教育,讓他們明白了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如做人不可太貪婪、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來創(chuàng)造等。
教師教學“Family”題材的內(nèi)容時,可以組織“Family Survey”英語實踐活動,讓學生描述家庭情況:Who is the busiest in your family? Who gets up earliest in your family? Who goes to bed latest in your family?等等。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明白父母的辛勞與生活的不易,教育學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學生的品德教育除了課堂教學中的滲透之外,還可以嘗試與課外實踐活動相結(jié)合。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實踐活動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又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質(zhì)與高尚的情操,實現(xiàn)教學和德育的結(jié)合。例如,教師可以組織以“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為主題的英語沙龍。
Step 1 Discussion:How to make our school cleaner and nicer?讓學生談論如何把自己所在的校園變得更干凈,更美麗,并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及措施,通過活動增強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Step 2 Survey:Pollution around Us.讓學生課后調(diào)查了解自己身邊的環(huán)境污染現(xiàn)象及嚴重程度,通過調(diào)查問卷和討論,使學生對環(huán)境污染的危害有了更深認識,不斷強化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Step 3 Report:How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讓學生結(jié)合前期的活動進行總結(jié)歸納,整理自己與同伴的想法與見解,用英語向大家展示本組的活動成果: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來減少環(huán)境污染,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使學生明白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這樣的活動,不但提高了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而且增強了學生英語學習自信心,還有助于學生合作意識與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真正做到了寓“德”于教。
四、重教材挖掘運用, 以德育素材“育”人
英語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nèi)容本身的教育性因素,注重在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tài)度的形成。初中英語教材中的交際對話、日常用語、閱讀文本等素材中都有大量的德育元素,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這些“德育素材”的作用,在進行語言知識講授的同時,通過對相關文本素材的對比分析,深挖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元素,讓學生明是非,懂善惡,知情理,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每個學生心智的發(fā)展與人格的健全。
(一)挖掘教材德育元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
一個人品德素養(yǎng)的外在表現(xiàn)集中于他的行為習慣,行為習慣教育也是德育的關鍵所在。在英語教學中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學生良好品質(zhì)與高尚情操的形成。教師要教育學生做文明人,說文明語,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文明現(xiàn)象,尤其是說臟話等,敢大聲說“No”,自覺抵制不文明行為。例如,請人幫忙要說“Excuse me”,做錯事情要說“I’m sorry”,等等。通過禮貌用語的教育,規(guī)范學生日常用語習慣,讓學生明白語言規(guī)范與得體是個人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教學完有關“School Rules”和“Family Rules”的內(nèi)容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jié)合所學為自己的學校、班組、家庭等制訂“Rules”,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明白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Rules”與大家息息相關,教育學生遵守“Rules”,如在家守家規(guī),在校守校紀,做一名懂法守法的好公民。教師只要用心去尋找,就會發(fā)現(xiàn)英語教材中類似的素材非常多。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可用的德育元素,并將其巧妙地加以運用,寓德育于教學之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yǎng)成好的行為習慣,并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成為更加優(yōu)秀的人。
(二)挖掘教材德育元素教育學生知禮講禮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我們應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提倡“人人講文明,人人懂禮貌”。英語在中西文化對比交流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材中有很多關于西方國家的文化知識與風俗禮儀的介紹,例如,學生在學習“Table Manners”時,對外國的餐桌禮儀都感到很新奇,因為他們平時對這些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或者說是欠缺的,比如用筷子指別人是不禮貌的,用餐時胳膊肘不能放到桌子上,用手直接吃拿食物是粗魯?shù)模鹊?。當學生學完這一課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Have you ever done that? Do you think they are good manners?”學生回答:“They aren’t good manners.”教師可以接著提問學生:“How about table manners in China? Let’s have a discussion in groups!”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熱烈討論,最后總結(jié)出許多“Good Table Manners”,像餐前要洗手、飯后不打嗝、用餐不咂嘴、吃飯不喧嘩等,學生在英語語言學習中受到禮儀文化熏陶的同時,還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了品德教育,變得更加懂禮貌講禮節(jié)了。
(三)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教育學生愛黨愛國
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如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學生熱愛自己的國家和人民,熱愛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教師有義務有責任讓學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例如,教師在教授冀教版英語七年級上“Lesson 45: China”一課時,一定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祖國,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和美麗中國有關的圖片、視頻等,讓學生感受祖國河山之壯美,祖國軍力之強盛,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
總之,德育要貫穿于整個英語教學過程, 這既是英語課標的要求,也是英語語言教學實踐的需要。因此,教師要結(jié)合自己的英語教學,靈活有效地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元素,科學恰當?shù)卦O計教案等,在培養(yǎng)啟迪學生心智的同時,寓德育于無形之中。在潛移默化中滋潤每個學生的心田,引導學生樂學善思,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客觀理性地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初中英語教學與德育融合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SGH24Y1275。
作者單位 陜西省銅川市新區(qū)阿堡寨中小學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