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學習是一個數學知識積累、方法掌握、運用及內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十分關鍵的,能幫助學生儲備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理念、提高數學能力、獲得數學學習的快樂。因此,教師一定要從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視角開展教學,為學生打造一個有趣且優質的數學課堂氛圍,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課堂的多樣性、趣味性,進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核心素養的概念與內涵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是能夠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需要和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發展也是教育方針的落實,將宏觀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有機結合。

核心素養涵蓋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文化基礎強調學生的學科技能與知識,能夠靈活運用相關理論知識,分為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兩大素養,人文底蘊是指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學科知識過程中形成的基礎能力和情感態度,科學精神是指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學科知識的過程中逐漸產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自主發展是指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強調能夠自主管理、自主約束,能夠對自己形成正確認知,分為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兩大素養,學會學習是指學生意識形成、學習方式選擇等方面的表現。健康生活是指學生能夠形成并發展自我認知、身心、規劃人生等方面的能力。社會參與是人的根本屬性,是指能夠在社會中處理好自身與社會的關系,形成遵守規則和道德準則、行為規范的意識和認知,具有社會責任感,分為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兩方面素養,責任擔當是指學生在處理與社會、國家和國際關系中形成的價值取向和情感態度。實踐創新是指學生在實際生活、解決問題、應對挑戰等方面形成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

二、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

(一)設計教學情境,增加教學趣味

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將情境教學法應用到課堂教學之中,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一方面能夠通過具體的教學情境增加學生數學知識的記憶深度和學習深度,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探究數學內容。所以,教師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為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學習,可以創設趣味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故事情境中參與學習活動,學生會更加投入、更加認真地學習數學內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課堂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氛圍。此外,通過故事情境可以增加數學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對數學課堂學習充滿興趣,提高學生數學知識接受度等,便于學生更加深入地探究和學習數學知識。同時,趣味數學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在后續的數學學習中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形成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

教師教學“分數乘法”一課時,可以圍繞分數乘法計算方法展開,以學生能用分數乘法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為教學重難點。這部分內容具有較強的計算性和邏輯性,應用范圍較廣,對學生運用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等方面具有較高要求。五年級學生雖然比低年級學生思維能力強,但仍然脫離不開計算鞏固和訓練,但數學訓練對五年級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和困難性,課堂氛圍常常處于緊張、低沉的狀態,這不利于學生真正投入鞏固訓練之中。基于此,教師可以在鞏固訓練過程中創設故事情境。例如:同學們,我們收到羊村求助,羊村最聰明的喜羊羊被灰太狼捉走了,需要我們的援助,現在讓我們解決灰太狼留下的難題,共同營救喜羊羊吧。或將主人公換成熊大和熊二、光頭強等,以動畫故事的方式創設教學情境,學生在故事情境的吸引之下,已經迫不及待了,教師可以在學生充滿熱情和興趣的時候出示訓練習題,訓練習題要由易到難,為學生思維提供適應空間,然后逐步深入,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二)分析實際學情,充分尊重學生

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中形成核心素養,與數學新知對學生數學能力的要求密切相關,如數學思維、計算能力等。如果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對學生實際能力、學情的分析和了解,靠主觀想象設計教學方案,會導致教學缺乏針對性和方向性,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和發展。因此,教師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充分做好教學準備工作,深入學生學習,分析學生學習情況,掌握他們的學習基礎和知識構建情況,然后針對性地設計數學教案。也就是說,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立足學生實際情況設計教案,從而打造更加符合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的數學課堂,使學生能夠在數學課堂學習中得到充分發展。要對學生實際情況有深入了解和分析,這一方面需要教師利用課堂教學實踐和溝通了解學生實際情況,一方面教師在教學前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對學生知識基礎、能力要求等設計隨堂小測,通過小測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方面的薄弱點和優勢所在,然后進行針對性教學等,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教師教學“多邊形面積”一課時,可以圍繞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展開,以學生能夠掌握多邊形面積為教學重難點。教師在開展教學前,要充分了解多邊形面積對學生數學能力的要求,如思維靈活程度、知識運用能力、計算能力等,教師在設計隨堂小測過程中,可以依據教學內容的要求設計,如為檢驗學生思維靈活程度,教師可以設計長方形面積實際運用題。一個長方形,若寬增加6分米就是一個正方形,面積就增加了66平方分米,求原來長方形的面積。為檢驗學生計算能力,教師還可以設計加減乘除混合運算題等。此外,教師在設計隨堂小測時,要注意習題數量,避免習題過多增加學生學習負擔,通過隨堂小測充分了解學生學習情況,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三)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尊重教材

教材是開展教學活動的載體。教材是知識的表現形式,以靜態的方式展示數學知識、理論、公式、定理、性質等方面的內容。教師在開展教學前一定要提前認真研讀、剖析數學教材,明確教學目標、知識間的聯系和教學思路等方面的內容,明確通過教材能夠使學生具備的理論知識和數學技能,探究怎樣通過教材內容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打破課堂教學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局限性。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真正深入探究和學習教材內容,突破教材中理論知識對課堂的局限,挖掘理論知識、數學符號中蘊含的數學思維和數學思想,進而打造更加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學。

教師教學“多邊形面積”一課中的“認識底和高”時,如果只從“認識底和高”這部分內容來看,是難以明確和掌握這部分內容的設計意圖的,如果深入研究過整本教材,可知“認識底和高”這部分內容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高和底及圖形特點等能夠形成一個更全面的認知。學生通過“認識底和高”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能夠充分了解圖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和意義,為學生后續學習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積打下基礎。學生在學習圖形的底和高時,經歷了從觀察到思考、從思考到總結的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使其在腦海中形成抽象化數學知識,進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辯證思維。由此可見,教師深度分析和探究教材的重要性和意義,教師只有充分研讀教材才能明確教材內容的內涵數學思維及教學目標,從而打造更好的數學課堂。

(四)改變教學理念,提高課堂質量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策略、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質量具有直接影響,也是學生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的關鍵。教師要設計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需求的數學課堂,就要多鼓勵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提出疑問,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發展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同時,教師也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重視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探究數學內容,為學生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暢所欲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感受,重視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意見和想法,根據學生的合理建議調整教學方法。

教師教學“因數與倍數”一課時,可以圍繞因數、倍數的概念、特點等內容展開。這部分內容更偏向于理論知識,對學生的數學思維有較高要求。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會以說教式、灌輸式為主,學生在課堂中只能被動接受,這非常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和探究能力的培養,更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容易導致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心理,難以自主探究和學習數學知識,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求。所以,教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要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以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為教學目標,凸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因數與倍數”這部分內容以理論知識為主,相對其他教學內容而言較為簡單,因而教師可以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教學,一方面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一方面促使學生能夠與小組成員獨立地探究和分析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使其形成獨立思考能力,減少對教師的依賴。

(四)設計數學游戲,增加學生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新奇有趣的東西,對游戲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參與欲,加之小學生的主要娛樂方式就是游戲,這也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游戲趣味性及愉悅感的認知,使學生對游戲的興趣更加濃厚。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以理論知識、計算能力等內容為主,雖然也具有一定的探究趣味性,但對學生而言還遠遠不夠,難以使其真正投入課堂學習之中。而學生真正投入深度學習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將游戲應用到課堂教學之中,通過游戲教學增加數學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能夠將對游戲的興趣遷移到數學課堂,與數學趣味相銜接,促使學生形成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為學生長期探究和學習數學知識打下基礎,使其形成終身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教師教學“分數加減法”一課時,可以圍繞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展開,以掌握加減法算理為教學重難點。這部分內容具有較強的計算性和邏輯性,對學生而言是相對枯燥的算理學習,所以教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可以采用競賽游戲,將學生分為4人的小組,小組以搶答的方式回答教師在課堂中提出的教學問題或完成課后習題,以游戲競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科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采用“蘿卜蹲”游戲,學生為自己選擇蘿卜名字,如菜蘿卜、青蘿卜、綠蘿卜等,在蹲起過程中學生邊叫自己的名字邊做蹲起,如王某是綠蘿卜,王某要說“綠蘿卜蹲、綠蘿卜蹲,綠蘿卜蹲完黃蘿卜蹲”,并指著黃蘿卜對應的學生,如果學生說出的名字與指出學生不符則判定錯誤,然后讓其回答數學習題。通過這些游戲教學法可以很好地吸引和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五)引導學生質疑,培養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是學生形成創新精神的基礎,也是社會對人才的基本需求。批判精神涵蓋辯證思維,能夠使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更加全面地思考和看待問題,提高學生對這部分學習內容的理解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形成獨立思維能力,促使他們自主分析及解決問題。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在課堂中提出質疑的作用,引導和鼓勵學生提出質疑和想法,使學生能夠辯證地思考學習的數學知識,進而形成批判思維,最終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教師教學“因數與倍數”一課時,可以圍繞因數與倍數的概念、定律等方面展開,以掌握因數、倍數的計算方法為教學重難點。這部分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思維邏輯性,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引導學生針對這部分內容提出疑問和問題。例如,教師在教學5、2的倍數的特征時,可以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表格,然后鼓勵大膽提出質疑,學生在觀察表格后,提出“表格中的數字與5、2有什么關系?”“個位數是0、5的數全部是5的倍數嗎?”“個位是雙數的數字一定是2的倍數嗎?”“怎樣驗證5、2的倍數的特點?”等,引導學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質疑學習內容,這能夠充分發展學生的批判思維,辯證地思考數學學習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六)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習能力

小學數學具有生活性、綜合性和實用性的特點,通過觀察發現,在學生的生活中充滿數學元素,許多生活中的問題需要運用數學知識才能更好地解決,如購買打折商品、商城購物計算商品價格總和等。由此可見,數學在學生生活中的應用頻率及作用巨大,而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能夠將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之中,充分發揮數學學科的作用。但就小學當前的教學情況來看,小學數學教學出現了脫離實際的情況,難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基于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結合數學教材和學生實際生活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接近真實的場景中解決數學問題,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教師教學“分數的意義”一課時,可以圍繞分數的意義、表示方法等內容展開,以理解單位1的概念為教學重難點。這部分內容更加偏向于理論知識,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接觸過分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如創設中秋節分月餅的情境:小明的媽媽將一個月餅切成4塊,小明趁媽媽不注意偷偷吃掉1塊,怎樣表示?剩下的月餅怎樣表示?引導學生回憶以往知識,然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媽媽又將月餅分為6塊,讓小明拿出六分之一是多少,與四分之一一樣嗎?等等。通過循序漸進的問題設置,不斷提高學生的深度學習和思考,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需要學校、教師、學生等的共同努力,而教師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因此,教師要精準把握數學課標的教學要求及教學目標等,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和改變教學策略,積極探究新的教學方法,突破傳統教學的影響和局限,重視數學知識教學、技能教學與素質教學的有機結合,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以更好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十一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