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叭恕斌w系實踐路徑探析
作者:李紅艷
發布時間:2025-04-17 10:36:12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叭恕钡膶氋F資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中,對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提升高校育人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深入分析目前高校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的價值意蘊,旨在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三全育人”工作的實踐路徑,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叭恕斌w系取得實效。
[關鍵詞]新時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全育人” 高校
基金項目:2023年校級重點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恕w系創新與實踐研究”(編號:2023KY-A01)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引 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和價值導向,對塑造大學生的價值觀、磨煉大學生的品行操守、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修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構建“三全育人”體系、培育時代新人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高校肩負著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必須深刻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三全育人”體系中的價值,把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育人工作有機融合,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建設文化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叭恕斌w系的價值意蘊
1.維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筑牢校園文化安全屏障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備則無患”“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都強調國家安全的極端重要性,提醒執政者注重國家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國家安全是國家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石,對于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具有重要意義。意識形態安全是新時代總體國家安全的堅實保障,不僅關系著社會的穩定發展,也關系著高?!叭恕钡馁|量。高校作為培養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主戰場”,是維護和鞏固意識形態安全的前沿陣地。面對國際國內復雜的現實背景,高校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多舉措、多形式、多渠道地加深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堅持啟智潤心、鑄魂育人,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文化觀、民族觀,增強大學生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提高大學生的內在素質和精神境界。高校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和營養,扎實做好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工作,指導大學生樹牢憂患意識,引導大學生自覺抵制社會上各種低俗文化和錯誤思潮的侵蝕,有效防范不良價值觀的負面影響,堅決抵御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滲透,維護校園文化安全,筑牢校園意識形態安全防線,以高質量人才培養服務支撐新時代教育強國、文化強國戰略。
2.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實現培育時代新人目標
人文素養是新時代大學生人格完善和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是提升大學生優勢競爭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因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的人文精神在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過程中發揮著獨特作用,如“仁者愛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仁愛思想,“天下為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的誠信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愛幼觀念等。高校要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深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文思想的精髓要義,將其人文精神和育人理念融入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通過對大學生開展道德情感教育,使大學生在深學細悟中做到愛國守法、孝老敬親、善待他人、明禮誠信,有針對性地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價值追求,塑造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和優質人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適應新時期黨和國家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3.培育大學生的奉獻意識,助推“三全育人”提質增效
責任與奉獻是中華傳統美德,也是中華民族永續傳承的寶貴精神財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國而忘家,公而忘私”“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責任奉獻意識,是高?!叭恕钡纳鷦咏滩?。高校要用活傳統文化資源,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用中華傳統美德成風化人,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方面不可替代的優勢作用。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對大學生進行精心培育,培養和引導大學生傳承弘揚積極進取、擔當奉獻的中華民族精神,胸懷“以天下為己任”的大局意識,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主動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中國夢,積極投身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滾滾洪流中,在學思踐悟中錘煉過硬本領,在知行合一中擔當作為,勇做新時代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奉獻青春力量。
4.探索創新育人路徑,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開拓創新精神,可為高校育人模式的改革創新提供堅實支撐。創新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高校發展變革的永續動力。在新時期“三全育人”理念指引下,高校要著眼大學生成長發展全過程,找準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教學的契合點,對教學方式、管理方式、服務方式等進行綜合改革創新,多方式、多途徑打通“三全育人”各個環節,推動教學、科研、學科、學生工作等多方融通,形成傳統文化育人合力,協同推進文化育人模式創新,引導大學生勤學慎思、明德篤行,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大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豐富,通過文化育人模式創新發展,激活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潛力,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促進大學生在創新創業中展示才華、服務社會。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體系的著力點
1.遵循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以文化人
高校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根本遵循,將傳統文化的內在底蘊和深刻內涵全方位貫穿育人全過程,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特的育人功能,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擔當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使命,賡續綿延中華文脈,做新時代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創新者,增強鑄魂育人的針對性和立德樹人的實效性,推進中華優秀傳統在高校落地生根、扎深扎牢,在大學生中入腦入心、見行見效。
2.創新文化育人模式,堅持以文潤心
高校要主動適應新時代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新要求,構建“傳統文化+”育人新模式,將傳統文化深度融入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教學管理、教改科研、校園文化、服務保障等人才培養全過程,引導青年大學生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增強歷史自覺和文化自覺,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偉業中,在不懈奮斗與奉獻中綻放青春絢麗之花。新形勢下高校創新文化育人模式可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新活力和新魅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根鑄魂、啟智潤心,持續涵養大學生的品格,豐盈大學生的心靈,補足大學生的精神之鈣,增強大學生的文化教育獲得感和幸福感。
3.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優勢,堅持以文啟智
高校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圣使命和重要任務,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落實到“三全育人”的具體要求中,能有的放矢地提升大學生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高校要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自身成長中,激勵青年大學生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奮進力量,胸懷“國之大者”,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以“強國有我”的新姿態,到新時代新天地中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為建設文化強國揮灑汗水、奮力拼搏。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體系的實踐路徑
1.構建全方位的傳統文化課程育人體系,以文立人
如何把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同涵育時代新人緊密結合起來,扎實推進“三全育人”,是高校亟待解決的一項重大時代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富有“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的人生哲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堅韌意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高遠志向,“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博大胸襟,“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高雅志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等,這為新時代高?!叭恕弊⑷朐搭^活水。
課堂教學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三全育人”的主渠道,高校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聚焦培根鑄魂的基本要求,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深度契合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抓牢守好課堂教學主戰場,精心構建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大學生認知規律、時代規律的傳統文化育人教學體系、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和鑄魂育人理念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夯實以文立人基礎。高校不但要在思政課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其他基礎或專業課程中也要融入,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思政課”,使各門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培養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課程教學,要精準把握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基于傳統文化與學科的內在聯系,注重課程頂層設計,精心選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和載體并巧妙嵌入課程教學中,使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華人文精神、中華傳統美德等貫穿教學過程始終,涵育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增強大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影響、引導和感染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理念和行為方式,以文明德、修身、立心、鑄魂,自覺“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時代新人。
2.構建寬領域的傳統文化環境育人體系,以文潤人
當前,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實用主義、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滋生蔓延,沖擊著社會主流價值觀,嚴重影響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容易導致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滑坡、價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動搖、精神萎靡不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厚的價值觀念資源,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體系和精神追求等,是涵養大學生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價值觀念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一方面,可使校園文化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為校園文化注入深厚的歷史底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另一方面,可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育人氛圍,幫助大學生抵御不良社會思潮的侵蝕,提高大學生的品德修養和人文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而又個性發展,進一步提升校園文化育人效果。
高??赏ㄟ^開展主題鮮明、富有特色、旨趣高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如開展中華經典誦讀、傳統節日慶祝、民族服飾展示、民間藝術表演、國學講座講壇、傳統文化社團、文創工藝展示等,營造積極向上、清新高雅的傳統文化育人環境,培植大學生的家國情懷,涵養大學生的進取品格,讓大學生扎根祖國大地,走好新時代青年的長征路。高校還可利用報欄、展板、校園網、電子屏、宣傳櫥窗等媒介窗口,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動,廣泛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大力渲染傳統文化氣息,讓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大學校園,對大學生進行心靈滋養和情操陶冶,在浸潤滋養中使大學生得到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提升大學生的自尊自信。
3.構建多層次的傳統文化實踐育人體系,以文礪人
社會實踐是高校進行傳統文化育人、培養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思想活躍、思維敏捷、思路開闊,但實踐經驗和社會閱歷欠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實踐育人體系,可引導大學生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學以致用、學用相長,以實際行動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爭做新時代的有為青年。
一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實踐教學。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育人元素有機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和專業知識教育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用傳統文化的魅力浸染大學生,使大學生在實踐中深刻感知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和核心要旨,激發大學生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內生動力。二是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中。高校要充分利用社會實踐基地、社會實踐項目等地方公共文化資源,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開展調查研究、志愿幫扶、公益服務等活動,培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社會參與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讓大學生從實踐活動中受到熏陶。三是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大學生廣泛參與,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活起來”,激發大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和興趣,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通過開展豐富多元的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進取、崇德向善的道德品質,激發大學生服務社會、奉獻愛心的擔當作為意識和使命責任感。
4.構建立體化的傳統文化網絡育人體系,以文塑人
在數字化時代,網絡平臺已成為高校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滲透并影響著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日常生活、學習社交。高校要緊密結合實際,依托新媒體平臺,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開設專題課程、開展主題活動、舉辦實踐活動,構建數字化、網絡化育人新格局。
一是構建“互聯網+”傳統文化教學模式。探索“網絡+課堂”“線上+線下”的多元化混合教學模式,將傳統文化教育與互聯網有機結合起來,打造立體化的傳統文化育人空間,以數字化多媒體技術拓展傳統文化網絡育人時空,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近學生,拉近傳統文化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大學生產生共感、共情、共鳴,在文化交流中互通互動。二是指導大學生精心創作微課、微電影、微視頻等可視化“微資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體、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打造高質量的傳統文化“微課堂”,創新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網絡育人模式,使大學生認同并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是運用AI、AR、VR等虛擬化、沉浸式場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巧嵌入其中,使傳統文化更加具象化、場景化,增強傳統文化育人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讓大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活力,主動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四是通過抖音、快手、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傳統文化網絡育人功能,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傳統文化網絡育人氛圍,使大學生在交流互動中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五是通過直播、動漫、Vlog等融媒體形式,直觀高效地呈現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真善美,弘揚新風正氣,在數字化的時空里激活傳統文化的優秀因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表達,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夯實校園文化育人新陣地。
結 語
“三全育人”是新時期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的關鍵途徑,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知行合一、講信修睦、見義勇為、孝老敬親等豐富的育人元素,在高校深入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價值與作用。高校要通過課程設置、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網絡平臺等方式,讓大學生深刻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底蘊和道德魅力,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王秀麗,桂飛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路徑研究[J].教育科學,2022(3):148-151.
[2]張成飛.“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探索[J].教育與職業,2023(11):65-68.
[3]陳彥冰.“三全育人”視域下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研究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雄鷹鑼鼓隊為例[J].廣東教育(職教),2022(10):20-22.
[4]王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實踐路徑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4):168-171.
[5]董俊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實踐育人機制研究[J].教育科學,2021(1):235-236.
[6]余展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維”育人模式探析——以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32-35.
(李紅艷:陜西工商職業學院)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