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賦能陜西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路徑
作者:李享陽 李 婷
發布時間:2025-04-22 10:08:57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提出,實施人工智能賦能行動,促進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引領教育變革的最關鍵的力量。陜西作為教育大省,如何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人工智能賦能陜西教育的發展情況
聚焦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三大領域,面向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四類群體,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式,對人工智能賦能陜西教育的發展狀況開展了全面深入的調研。
(一)對人工智能的基礎認知情況
調研數據表明,陜西的教育管理者、教師、學生和家長對AI的基礎認知處于中等水平。網絡媒體和學校課程是了解AI的主要渠道,其次為圖書雜志、行業報告及相關培訓。城區學校與農村學校、各學段之間的受訪者在認知方面無明顯差異。受訪者普遍認可AI對教育產生的積極影響,特別是在改變學習模式和認知方式,拓寬教學資源渠道,精準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等方面。
(二)智能環境建設情況
調研數據顯示,陜西各中小學校園主干網帶寬均已達到百兆以上,其中,93.9%的學校部署了無線網絡,49.6%的學校實現校內全覆蓋。學校多媒體教室的普及率達100%,建有智慧教室、創客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智慧圖書館、3D打印室和VR/AR教室的學校占比分別為27.6%、18.9%、11.5%、10.8%、9.8%和4.2%。教育資源共享平臺以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和陜西教育扶智平臺應用為主,市縣平臺為輔,學校自建平臺作為補充。
高等學校師生人均出口帶寬1.1Mbps,70%的學校實現了無線網絡校內全覆蓋。學校智慧教室平均占比32.5%,建有數字圖書館、智能校史館、智能實驗基地、智能體育館、智能展覽館的學校占比分別為85.5%、32.7%、25.5%、11%和9%。83.3%的學校建立了一卡通、統一信息門戶和認證平臺,34.6%的學校建有超算平臺,86%的學校建有數據平臺,其中70%以上的學校已匯集了關鍵管理數據,具備數據溯源、分析及治理功能的占比為55%。78%的學校開展了在線課程建設,20.8%的學校有自建教學平臺。
(三)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應用情況
1.基礎教育。AI在教學、管理、科研中的應用還不廣泛,常用者僅占16%。發展受阻于設施不足(58.6%)、培訓和政策缺失(50.2%)、資源短缺(45%)、評價體系不健全(30.9%)等問題。應用的主要風險為數據安全與隱私泄露、學生價值觀誤導、技術不成熟、教師地位受到威脅和影響教育公平等。
2.高等教育。AI在教學、管理、評價、科研和服務等方面的應用較為普及,最主要的應用場景是教學質量監測分析,占比高達76%。受訪者普遍對AI大模型的應用頻率較高。發展面臨技術不成熟(72.4%)、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不到位(64%)等問題,以及學生實踐機會不足(74.4%)、對新技術的接受與應用能力有限(71.6%)等挑戰。
3.職業教育。AI在教學、管理與科研中的應用還不廣泛,常用者僅占20%。在教學應用方面,課前多依賴資源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及虛擬實驗室,課中側重于實時互動問答、課堂行為分析及分組討論,課后主要運用智能答疑系統及作業自動批改等。發展面臨數據安全與隱私泄露(56%)、技術不成熟(42.3%)等問題。
(四)人工智能教育課程的開展情況
1.中小學校。全省有79.9%的學校制定了AI教育規劃,96.7%的學校開設了信息科技課程,其中44%的學校開展了編程、機器人等AI相關教學,少數學校實施跨學科教學或將之納入課后服務及研學實踐。AI教學環境和資源能夠滿足教育教學需要的學校占比分別為28%和11%,76%的學校鼓勵教師自主研發資源。雖然學生的學習興趣整體較高,但是基礎知識薄弱,實踐操作機會較少。45%的學校組織教師參加了相關培訓,61.1%的教育管理部門組織開展了相關的展示交流和賽事活動。
2.高等學校。省內高校均開設了信息技術通識課,其中,82.7%的學校設信息技術相關學院,12.5%的學校設人工智能學院,超50%的學校開設了人工智能專業或課程,但入門級較多,深度不足。通識課以講授為主線、實驗為輔,在實驗實訓綜合體、智能體建設和學習模式構建等方面缺少創新。21.9%的學校實施了“AI+學科專業”的教學改革,其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做法較為突出。86.1%的學校組織開展了相關培訓,其中36.5%的學校實現了教師全覆蓋。學校普遍組織了師生參加信息和網絡安全類競賽活動。
二、人工智能賦能陜西教育發展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近年來,陜西積極發展智慧教育,實施智慧校園示范引領行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與發展需求及東部沿海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一是思想認識存在不足。教育改革發展與科技進步、社會變遷、國際局勢變動等息息相關。AI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方式和質量提出了新的需求,但是大多數地區和學校對AI的革命性影響認識不足,缺乏整體發展規劃和長遠思考,推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
二是環境基礎比較薄弱。受地域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區域、城鄉和校際差距較大,特別是農村學校和偏遠地區學校相對薄弱,可能導致數字鴻溝加劇。雖然學校普遍在網絡、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智能化空間和大數據建設與應用服務的能力不足,難以真正享受到AI帶來的優勢與便利。
三是師資力量有待加強。智能時代對人的數字素養需求越來越高,目前學校普遍缺乏技術支持和專業人才,對教師的培訓和支持政策不到位,AI相關資源不足,導致教師對AI的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不深,技術研發和應用創新相對滯后,難以有效地融入教育教學。
四是政策機制尚須完善。支持AI教育發展的政策環境、體制機制、課程與評價體系等還不健全,高校學科專業布局難以緊跟社會發展需求,學校普遍存在AI通識課難以開齊、課程內容滯后、教學缺乏系統性和實踐環節等問題。針對教師的激勵機制沒有建立,對學生的評價也缺乏科學合理的指標和方法。
五是數據安全隱患突出。各教育階段的受訪者均認為AI應用最大的風險是數據安全與隱私泄露。盡管多數學校已構建起相對完善的網絡安全防護體系,但現有的政策環境和技術儲備仍難以全面抵御AI發展帶來的新挑戰。
三、人工智能賦能陜西教育發展的推進路徑
教育管理部門要出臺關于人工智能教育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各級各類學校也要制定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明確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合力構建起人工智能教育工作體系,助力陜西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多元投入,全方位打造智能育人環境
政府設立專項資金,加大對人工智能教育經費的投入,重點扶持農村、偏遠地區學校,吸引社會資金參與,鼓勵學校采取租用服務的方式,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發展的投入格局。建立人工智能教育的相關標準規范,加快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設施的智能化升級和智能空間建設,推動有線網與無線網的深度融合,加強大數據中心建設,提升數據處理與應用服務能力,滿足AI教育教學的需求。
(二)政策引領,多維度提升師生數字素養
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AI教育培訓體系,線上線下相結合,針對教育工作管理者、教師等分類開展培訓。鼓勵學校建立專家團隊,提供專業的指導和支持。設立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成果獎,建立教師激勵機制,在職稱評定、績效考核、評優評先等方面予以傾斜。搭建教師交流平臺,組織教師開展AI教學實踐研究和競賽活動,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舉辦校園科技節、AI作品展等,組織學生參加AI競賽和創新創業活動,提升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與應用技能。
(三)樹立典型,深層次豐富AI應用場景
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先試先行,組織開展典型培育工作,推進AI大模型的建設應用,不斷拓展AI賦能教學、管理、評價、科研和服務應用場景,挖掘并推廣典型案例。如構建學科知識圖譜、精準分析學生學情、智能推送學習資源、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自主創建智能體應用平臺,接入DeepSeek、KIMI、豆包等主流大模型,進行統一有序管理,為師生提供個性化、智能化、便捷化的服務。
(四)多方協同,系統性地構建AI教育生態
凝聚政府、學校、企業和社會各方力量,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創新,統籌推進中小學和大學人工智能教育的一體化發展,整合開發優質AI教育資源,開展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建設和“人工智能+”教育模式改革,逐步普及人工智能通識課。有條件的中小學校開設AI校本課程,通過開展遠程教學和支教等活動,將優質資源輸送到農村和偏遠地區;高等學校加強人工智能學科專業建設,培養專業技術人才;職業院校加強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共建人工智能教育研發中心,加強對AI教育理論、方法和技術等的研究。
(五)筑牢防線,高標準強化教育數據安全
建立健全教育數據安全管理制度,明確數據采集、存儲、使用、共享等各個環節的安全責任,采用加密技術、訪問控制、數據備份等手段,強化教育數據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建立可信安全的監管和保障體系,定期開展大模型、數據隱私等安全檢查和評估。加強對師生的數據安全教育,增強數據安全意識和防護能力。
作者單位:陜西省教育廳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