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安大學,有這樣一群熱血青年,他們專業各異,卻因共同的信念匯聚在一起,以青春之聲傳遞“交通強國”的夢想。他們,組成了公路交通博物館志愿者服務協會。依托長安大學公路交通博物館,這群年輕人投身公路交通科普講解,展現行業發展歷程,傳播科技創新知識,弘揚科學精神與交通文化,用實際行動傳承“兩路”精神,詮釋著新時代青年在交通強國建設中的使命擔當。


用心科普,講好“交通報國”生動實踐

在第十一屆全國科普講解大賽中,東北姑娘張敔婷從家鄉的除雪困難說起,生動地講述了“自融雪路面”這項交通技術的故事,“這項‘黑科技’在我的家鄉吉林長春已‘生根發芽’,這是2021年拍攝于長春市高速路上的視頻,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自融雪路面效果顯著……一直以來,人類都是被雪追著跑,而有了自融雪路面,即使遭遇極端天氣,我們也能從容應對……”憑借生動的講解,張敔婷獲得了本次比賽的二等獎。

在張敔婷看來,科普講解需兼顧科學性與吸引力。為了達到最佳效果,她的每句話以及每個動作、表情、語氣都會反復排練上百次。“講解更像是答辯,你跟聽眾之間是沒有距離的,他可以隨時打斷你,問其他的問題。為了應對這些隨機出現的提問,我們在準備階段就需要涉獵更多的內容,做更豐富的儲備。”

除技術講解外,文化傳播與精神傳承也是科普的重要使命,講解員是科技與文化之間的橋梁。接待中國—中亞五國交通基礎建設領域人才培養聯盟專家組時,代瑜講解“絲綢之路”展區,當向外國友人介紹絲綢之路從西安出發時,她深感自己是中華文化使者,長安大學成為展示中國科技與文化的窗口。

如果不使用語言,要如何做一場生動的科普講解?這個問題,張敔婷和代瑜深有感觸。她們曾經為西安市盲啞學校的孩子們做過講解。為了迎接這群特殊的參觀者,她們提前學習了手語、參加了講解培訓。在講解過程中,每到一個展區,她們會先描述當前所處的場景和面前的展品,引導孩子們觸摸路面或橋梁的模型,用聲音和想象塑造一個豐富生動的交通世界。為了更便于理解,講解員們有時要將一個內容重復三到五次,加上孩子們滿滿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讓這場講解持續了兩個多小時。孩子們對外部世界的渴望和對科學的熱情讓張敔婷和代瑜深受觸動,也讓代瑜對講解員這個身份產生了更深的認同感:“科普的受眾是非常廣泛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通過各種方式傳遞科技知識和科學精神,讓更多的人了解科學、熱愛科學、崇尚科學。”

成為一名合格的講解員并非易事。據指導教師張曉航介紹,新成員加入后要接受語言表達、講解稿撰寫、儀容儀表等一對一培訓,需撰寫打磨約4萬字講解稿,經過一個月的實習才能上崗。上崗前,講解員會學習大量的交通專業知識,不懂就請教老師,并將其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依托館內豐富的展陳,他們會針對不同人群編撰5類20余萬字的特色講解稿。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能深入了解公路交通發展史、“兩路”精神,以及長安大學人服務交通強國的事跡。截至目前,社團承擔博物館90%的講解接待工作,接待超14000人次,為交通知識與文化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川藏、青藏公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到港珠澳大橋“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交通館的志愿講解員們始終以講好交通故事、傳承弘揚“兩路”精神為使命,傳遞著“交通強國,科技興國”的青春之聲。

走進一線,在實踐中傳承弘揚“兩路”精神

隨著交通科技發展,科普形式不斷豐富。交通博物館志愿者主動“走出去”,走進工程一線,對話大國工程建設者,感受科技創新的力量;拍攝制作科普視頻,講述新時代交通故事,展現交通人的創新奉獻。

2024年4月,講解員們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前往廣州、珠海、中山等地開展了一次灣區特大橋調研之旅,聚焦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虎門大橋、南沙大橋等跨海集群工程,開展科普研學。

調研期間,團隊深入了解了路面新型材料、風洞及橋梁抗風等方面的創新科技,積累了35000余字的文字稿素材和近900分鐘的視頻素材。在此基礎上,成員們剪輯制作了《走進風洞》系列視頻,直觀展示了橋梁抗風與風洞試驗的發展,聚焦虎門大橋、深中通道、香山大橋等工程實踐,以對話工程師、實拍畫面、動畫相結合的方式詳細科普了橋梁風洞試驗知識。系列視頻《走進風洞——探究橋梁抗風的奧秘》入選“中國公路學會年度最受歡迎的公路科普作品”,并在2024年西安市未央區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活動、長安大學公路交通博物館2024年全國交通運輸科技周等活動中展示。

在公路交通博物館的支持下,團隊志愿者不斷探索新的科普形式,參與制作了《篳路藍縷通天路》《起而行之,篤行不怠》等思政微視頻、《走進隧道》《港珠澳與白海豚》等科普公益視頻、《會思考的綠波》《自融雪技術:給路面貼上長效暖寶寶》《風洞實驗室:吹出來的橋梁新科技》等30余堂科普精品課堂等,以青年視角生動展示了我國交通科技的發展。

調研經歷改變了團隊成員的認知。來自福建的李金軍,雖從小接觸橋梁,在博物館也時常會見到橋梁模型,但當他親眼見到港珠澳大橋時,仍被其規模所震撼:“我第一次直觀地感受到,我們國家的橋梁建造技術已經這么先進。”

而代瑜是在一個黃昏爬上了香山大橋橋塔的腳手架。從70米高空向遠方望去,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倒映著夕陽,看著身旁的交通建設者,她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自豪感:“那一刻,我感覺他們在做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我覺得做一名交通工程師真好,我也想成為那樣的人。我從來沒有這么認同和喜歡過這個行業。”

在深中通道建設一線,代瑜和李金軍幸運地采訪了1984級校友、保利長大工程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楊東來。楊東來所在的科研團隊承擔了深中通道的部分橋面鋪裝工作。在伶仃洋大橋上,楊東來帶著成員們俯身觸摸他們正在鋪設的環氧瀝青路面,告訴他們:“做交通工程師最重要的就是道德,我們這個行業是要負責任的。”代瑜從他的身上感受到了交通工程師的使命和擔當。

實踐育人,培養交通強國建設生力軍

在科普過程中,講解員自身也實現了蛻變。長安大學公路交通博物館作為思政、勞動實踐、科技文化教育前沿陣地,秉承“傳承與創新貫通、理論與實踐融通、科技與文化聯通”的理念,堅持實踐育人、以文化人。挖掘“科學家精神”“兩路”精神等行業文化,培養出一批有愛國情懷、科學精神、專業知識和科普技能的優秀講解員。

一次又一次的科普講解不僅加深了講解員們對交通領域科學技術的認識,更在潛移默化中將“兩路”精神與“交通報國”使命意識扎根在他們心里。正如博物館館長李加武教授所說:“我們的使命就是把科技變成文化。我們不僅僅是在這里向大家科普技術,更多的是在講述故事、塑造人物、傳播精神。”

“何年全國成秦道,處處人吟大路歌。”每一次走進交通博物館時,張敔婷都會在一樓的展板上見到這句話。這是國歌作詞人田漢給長安大學教授彭樹德的贈詩,描述著一代代交通人對于交通行業發展的美好愿景。在一次次的講解中,張敔婷對于“兩路”精神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在講解過程中,會講述一代代交通人特別是長大交通人懷揣美好愿景、服務國家交通行業建設發展的故事,這種延續性讓我感到,‘兩路’精神的內涵不僅僅局限于一個區域、一個時代,而是一種一以貫之的精神主線,這種精神也成了長安大學發展歷程中的精神密碼。作為新一代的長大學子,我們也將傳承弘揚‘兩路’精神,學好專業本領,為交通行業的創新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從交通館日常科普講解,到參加講解比賽,再到線上科普課堂,科學知識與科學精神在向外傳播的同時,也逐漸向內融入講解員的個人成長。對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的李金軍來說,講解工作讓他對交通運輸行業的認知更加豐富和立體,也有助于他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志愿講解培養了我對交通行業的熱愛,也讓我更加明確了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我將繼續在交通行業工作,為交通強國建設貢獻綿薄之力。”

“非常感謝交通館,因為它對我有著知遇之恩。”代瑜說。從帶著盲啞學校的孩子們打破視覺和聽力的束縛去觸摸科學,到如同文化使者般在長安大學這個窗口向外國友人展示中國的科技與文化,再到港珠澳大橋、伶仃洋大橋上的那份震撼與使命感……這些經歷深深感染著代瑜,讓她對“交通人”這一身份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我認為‘交通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勇敢,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只要想去,就沒有到達不了的地方。”爬上香山大橋腳手架的那一刻,“交通”對她而言不再是一門抽象的學科,而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我將繼續在交通宣傳這條道路上前行,講好‘交通強國’的故事,做好‘交通報國’的接班人。”

作者單位:長安大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