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文明禮儀、道德準則和法治觀念。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已成為一種教育趨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能夠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法治意識,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法治素養。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價值

教育部在發布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明確指出,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提高公民道德修養和法治素養,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與舊課標相比,新課標進一步明確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將實現兩個轉向:一是從“知識傳授”轉向“素質培養”;二是從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在新課標實施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與價值意蘊,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和人文素養精神顯得尤為重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也是當代中國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仁愛、公正、誠信、禮儀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遵守法律法規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同時,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可以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感受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法治意識,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通過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道德模范和法治實踐案例,讓他們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同時,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很好的教化作用。小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重要意義。當然,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結合起來,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方法途徑

在教學實踐中,運用適切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生活經驗,通過講故事、播放視頻、組織討論等方式,讓學生深入理解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道德觀和法治觀念。此外,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法:

一是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素材。中國古代經典文學作品是涵養道德與法治的寶藏,如在教學“驕人祖先 燦爛文化”單元時,教師可以結合漢字、中華禮儀、傳統文化來講授,一方面通過故事教學,講述傳統故事,如孔融讓梨、臥冰求鯉等,向小學生傳遞謙讓、孝順等道德觀念;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古詩詞中的道德與法治元素,引導小學生理解并遵守社會規范。在教學“我們的節假日”單元時,教師可以結合中國傳統節日和相關習俗進行講授,通過讀古詩、猜節日、說習俗等方式,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知識和習俗,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觀相融合。隨著經濟的發展,多元化思想如消費主義、泛娛樂化思潮等不斷沖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球范圍內廣泛存在著用物質優越來證明文化優越的問題,即認為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孕育的文化就代表著發達文化,這無疑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帶來影響。身處“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有責任也有義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給學生。如在教學“我們在公共場所”單元時,教師可以引入尊老敬長、誨幼友弟、謙遜克讓、以禮律己、以德待人,以及“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禮儀知識和傳統價值觀,為學生塑造正確價值觀。此外,學習這些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20250424155205978-36-6b3b7.png

三是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和活動。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創設,有助于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促進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提升。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視聽教具和多媒體設備開展互動式課堂教學,視聽教具和多媒體設備能夠將抽象的課堂知識具象化,生動直觀地展現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踴躍參與,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如在教學“我們的節假日”單元時,教師可以將傳統節日的創意手工展現給學生,如燈籠、對聯等,讓學生沉浸其中,加強節日體驗;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開展課外教學,帶領學生走進社區、走入社會,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中的道德與法治,如在教學“我們在公共場所”單元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公共場所開展實踐教學,讓學生知道公共場所應該具備的文明禮儀,并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案例,教導學生誠實守信、尊重他人。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形式,在互動中體驗和學習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同時,教師也可以把時事熱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如在教學“愛國主義教育”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新一代載人飛船“夢舟”和月面著陸器“攬月”,向學生講解“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故事以及《靜夜思》《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詩詞,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學生了解祖國的強大和中華民族的偉大。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施策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對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具體實踐中仍存在學生學習興趣不濃、教師教學手段單一及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等問題。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需要關注教師、學生和課程三個方面。

一是關注教師角色轉變和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升。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師需要具備廣泛的知識儲備,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能將其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相結合。同時,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教育教學能力,能夠設計并實施有效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此外,教師還應起到示范和引導作用,積極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以學生成長和認知規律為著力點,堅持教師價值引導與學生主體建構相統一。因此,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建設具有關鍵作用,教育局及學校應定期為教師提供專業的培訓和支持。

二是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標的“教學建議”中指出,選擇、設計和運用個人和社會生活中的典型實例,鼓勵學生探究、討論,提高學生的價值辨析能力。這要求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適切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將課堂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運用相結合。教師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創造沉浸式的教學體驗,設計多樣的課堂活動,如利用教育影像展現課本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

三是積極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學校要發揮家庭和社會的引導功能,構筑“三教”相融合的道德培養網絡,形成三個主體間的互動關系。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前置,社會教育則是學校教育的后延,而學校則發揮著鏈接家庭與社會的作用,三者共同構筑了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教育共同體。如在學習“家中的安全與健康”單元時,教師應帶領學生進行課本知識的學習,家長可以帶領孩子做一些家庭游戲,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加深他們對書本知識的認識。此外,學校可以利用家長的資源,讓家長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開展案例教學,激發學生對社會公共道德、文明禮儀以及法律知識的興趣,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課堂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能提高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還能讓他們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這種融合式教學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未來,應進一步研究和優化這種融合式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晨曦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