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思政教師們備受鼓舞,也讓我認識到作為一名思政課教研員所肩負的歷史責任。思政課要取得實效,必須圍繞學生、貼近學生、服務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問題導向,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感,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大處著眼、小處落實,用好“三個課堂”,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

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要借助“三個課堂”積極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引導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深耕“第一課堂”,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都和習俗相關。每逢過年、過節,學生們都會歡呼雀躍,說起傳統節日美食,學生們更是神采飛揚,但我們走進思政課堂后發現,學生對于我國傳統節日的相應習俗并不十分清楚,尤其是在留守兒童居多的農村學校。在教授與傳統節日習俗相關的內容時,學生對當地的習俗和風土人情比較了解,但是對我國其他地區的習俗卻知之甚少。因此,中小學思政教師要在課堂上積極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通過小組合作或班級交流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對傳統節日習俗的體驗和理解,深切體會我國“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萬里不同情”的多樣文化。

在教授傳統節日習俗的相關內容時,思政課教師可以提前設計好項目式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完成項目過程中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網絡研修、課前小調查、課堂交流等形式,明確“風”和“俗”的含義。“風”是流行,“俗”則是習慣,“風”流行一段時間后,會慢慢成為一個地域內人們的習慣,保存下來就成為“俗”。此外,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明確習俗的文化范圍,包括節日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待客民俗、戲曲民俗等。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案例,引導學生分析傳統節日習俗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影響,還可以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直觀地感受傳統節日的習俗,讓學生在課堂交流中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特點、組成和價值。

二、依托“第二課堂”,感知民族文化的差異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提起探究民風民俗,中小學生都會興高采烈,但大部分學生并不是很了解我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在“第二課堂”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外活動中了解我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探究各民族的民風民俗,以及這些民風民俗延續至今的歷史原因和價值體現。

在課外活動中,教師應提前設計好活動的主題和過程,用學生喜歡的、適合的方式開展活動。如通過游戲闖關激發學生探究民風的興趣;通過動作演示讓學生感知民俗;通過設置懸念、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等。在“第二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特定的傳統節日,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知各種習俗。我國的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和故事,如乞巧節的牛郎織女相會、端午節的屈原沉江和寒食節的介子推割股充饑等。

20250428092319162-63-e51f8.png

因此,在社團活動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舞蹈、課本劇、詩朗誦、演講等形式,感知不同民族的節日習俗,也可以通過播放相關影片,讓學生直觀感受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壯觀景象,并讓學生分組講述蒙古族的那達慕節、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苗族的花山節、拉祜族的八月月圓節等各民族特色節日的來歷、習俗和故事。在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少數民族的學生展示本民族的民族風范,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

傳統節日也可以成為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交流的橋梁,人們可以通過相互理解和體驗對方的傳統節日,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第二課堂”的展示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感知傳統節日的特點、內涵和價值,并深入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了解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增強學生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此外,教師也要注重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和責任意識,增強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

三、立足“第三課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每一個傳統節日都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傳遞著愛國、感恩、尊老、愛幼等優良傳統。作為思政課教師,應當肩負起教育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讓學生了解我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和相關習俗,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為世界文化多樣性作出的貢獻,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因此,教師可以立足“第三課堂”,組織學生參加研學旅行、社會實踐、社會調研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沉浸式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進而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倡導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將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圍作為建構課程的基礎。思政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以社會發展和學生生活為基礎,構建綜合性課程。思政教師可以立足學生的真實生活,拓寬思政育人渠道,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參與社會活動,在實踐過程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厚植“中國魂”。

20250428092319253-20-fde97.png

以傳統節日為契機,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如春節,帶領學生一起寫對聯、剪窗花;端午節,帶領學生一起包粽子、做香包;臘八節,大家一起熬一鍋熱騰騰的臘八粥,讓學生為清潔工送上“愛心粥”,讓學生在濃厚的節日氛圍里感受并探究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志愿活動,如與敬老院的老人一起包餃子、蒸饅頭,為孤寡老人打掃衛生等,培養學生尊老、愛老的良好品質,讓學生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體會到價值感,積極踐行中華優秀傳統美德。還可以組織學生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分享自己對傳統節日的體驗和感受,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些綜合實踐活動,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還能讓他們感受到傳統節日帶來的社會效應,激勵他們在生活中主動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者、傳承者。

思政課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要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充分利用“三個課堂”,幫助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組織學生探究本地的民風民俗,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引導他們傳承并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作者單位:陜西省楊凌示范區楊陵區教育教學研究室 陜西省楊凌示范區楊陵區高新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