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成長“三步曲” 邁入教師專業發展快車道
作者:■文/李 志
發布時間:2025-04-29 15:47:42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三個重要階段。從骨干教師成長為教學能手,實現站上講臺到站穩講臺的轉換,要做到“四勤”“三實”“兩吃透”。從教學能手成長為學科帶頭人應做到“一個目標”“兩個探索”和“三個成長”。從學科帶頭人成長為教學名師應做到目標明確,規劃科學,行動快捷。教師專業成長一般要解決“三個問題”、跨過“四道坎”、提升“五種能力”。
一、教學能手,由教書到育人的蛻變
從骨干教師成長為教學能手,要做到“四勤”“三實”“兩吃透”。
(一)“四勤”
1.勤耕耘。耕耘講臺是從教師成長為教學能手需要完成的最為基礎的工作。正如人民教育家于漪所言:“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每節教學設計要用心來做,每一節課要認真準備。日積月累,就能夠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學風格,成為學生喜愛,家長認可,社會尊重的好老師。
2.勤付出。要把精心準備的教案扎扎實實地在課堂教學中實踐。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教師教育的重要和學習的重要。體會到學習的價值,領悟到學習的真諦。
3.勤總結。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因此,教師要善于把自己對教學的感悟進行梳理與凝練,讓學生在唯美、簡約、真實的環境中享受科學文化知識帶來的精神動力。
4.勤思考。要通過思考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素養,只有對學生精心呵護,大膽創新教學方法,學生才會茁壯成長。
(二)“三實”
1.教案要務實。教師的教案書寫可以體現教師的基本功,一位好的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又是思維的啟迪者。教案要能體現教師的教學風格。因此,一定要做到科學、合理、規范及準確,且能夠體現教學的嚴謹性、邏輯性、藝術性。教案書寫要規范美觀,教學目標定位要準確,內容編排要科學合理。
2.教學要真實。真正的好課,學生的思維和智慧一定是真實同步迸發于課堂教學之中的。因此,課堂上要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多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機會。課堂中的核心問題,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問,自主探究,自覺思考。培養學生的協作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深度討論,把握好討論的實質、時機、實效。要充分理解教材,注重學生歸納思維能力的培養。要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做到行動和言語上的引領,行為與行動上的示范;要從目標定位、方法選擇,結構安排,練習設置上先行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先導。追求活動設計的科學性,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教學活動在課前互動、課中探究、課后鞏固及課外拓展中,應遵循“德育課程化,課程德育化”的思想引領。以質量為根本,以問題為導向,全面培養學生大學科觀。
3.教研要厚實。從一名骨干教師成長為一名教學能手,既要著眼于教,也要著眼于學,更要著眼于研,還要具備理解教材和運用教材的能力,并且能夠把死的知識轉化為活的情境,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成長,在實踐鍛煉中提升。教學研究不僅研究一節課的實效,更是研究一節課發生發展的過程,在研究的過程中體現學科思政,核心素養,思維品格;讓學生在打開思維、實踐探索與全面發展的過程中有變化,有提升,有發展。以小學數學學科為例,教師的教研視角主要體現在數學教學活動的設計方面,數學知識的傳授過程,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數學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的培養和數學學習資源的開發等。教師要認真研究心理學關于學生課堂心理活動的知識,進行有的放矢的引導,以使學生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
(三)“兩吃透”
1.吃透課標。要學習新課標,理解新課標,把課標理念及時地融入課堂教學的實踐與發展之中。讓課堂更有溫度、厚度和力度。首先是掌握課程標準的基本框架。其次是靈活運用課程標準理念指導課堂教學。依據課程內容目標的基本要求,在教學設計、教學研討、教學評價中做到不超標、不降標,切實做到以課程標準為指導,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最后是讓課程標準理念指導教學改革。能應用課程標準理念具體地指導某個教學環節,設定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讓學生的發展符合其身心發展的規律和認知規律。
2.吃透教材。教材是教師教學中使用的素材,對教材的了解、理解、掌握、靈活運用的程度,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高低,育人目標、素養提升等諸多方面的成效。教師在研讀教材時,應抓住“三會”,做到“三定”。“三會”即教材的知識點應該讓學生學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和編寫特點要讓學生領會;教材中所滲透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要讓學生意會。“三定”即“定點”:確定一節課的知識點;“定標”:確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定法”:確定主要的教學方法。每一位教師都要吃透教材,把教材中的每一個例題和練習都能夠做到爛熟于心。以便能夠隨時選擇出考查學生學習情況的素材,以檢驗學生學習效果。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程度直接決定了教學效率的高低,教學技藝的優劣。
二、學科帶頭人,由專業精進到團隊發展
從教學能手成長為學科帶頭人的過程,是一個從直接教育行為到間接教育影響的過程,也是從個人教育實踐到團隊教育輻射的過程。應實現“一個目標”“兩個探索”和“三個成長”。
(一)“一個目標”即團隊成長目標
學科帶頭人立足自己擅長的學科,帶領團隊成員在教育生涯達成共同目標和個性成長目標。主要指專業成長過程中的預設性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學科帶頭人在其中起著組織協調、示范引領的作用。需要整合資源,發揮好團隊每位教師的特長,取長補短,共同前行。學科帶頭人應逐步深入挖掘育人內涵和思想,使自己成長為一名綜合素養全面,育人理念先進,操作技能嫻熟的學科教育領軍教師。
(二)“兩個探索”即教育理念的探索與教育實踐的探索
1.教育理念的探索應注重思維的層級性。教育理念的形成和發展是從一個層級到另一個層級的遞進;其間的構架應該是一個完整閉合的回路,因此要學會從一個端口切入到另一個端口的銜接與過渡。在這一過程中,要盡量保持教育教學的思考不脫軌,思緒不變化,思辨不偏離。在教育理念的生成過程中,既要有階段性,又要有發展性。
2.教育實踐的探索應注重思維的靈活性。教學實踐是團隊教師在專業成長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團隊成員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學習和模仿,形成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最終實現團隊成員各具特色的協同成長。
(三)“三個成長”即專業成長、技能成長和心智成長
1.專業成長是從教學執行人到教學思考人,實現由思考一節課到思考一類課的轉變。在思考與探索的過程中實現專業提升。例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結構和邏輯層次,進而有的放矢地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技能是支撐教研和教育技能靈活運用的基礎,使學生能更有效、更輕松、更有趣地享受學習的過程。
3.心智成長是指在一定的學習階段,使學生能真正了解、理解、掌握和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個過程是豐富多彩的,使學生在思維的建構過程中,心智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高。
三、教學名師,從思想引領到團隊攻關
如何從學科帶頭人成長為省級教學名師,是一個艱辛漫長和探索升華的過程。既需要個人努力,也需要創造各種客觀條件。要想這個過程有實效,一般要解決“三個問題”、跨過“四道坎”、提升“五種能力”。
(一)解決“三個問題”
1.課題研究項目多,解決實際問題少。在課題研究方面,大多數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積極性高,有的還多次主持過課題研究項目,但真正解決課堂教學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時,他們所積累的教學經驗、教學方法等仍顯不足。課題研究成果獲獎、被引用和推廣的還比較少。
2.論文數量雖多,但質量不高。首先,論文的實用性不強,只是將生活中的教學素材進行簡單羅列和描述,缺乏深度提煉、加工和創造。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解決課堂教學實際問題的教師比較少。其次,論文的深刻性不夠。從內容上來看,經驗總結類的論文比較多,理論研究類的論文比較少;從性質上看,個人思考的比較多,體現集體智慧的比較少。再次,論文的可讀性不強。未能達到文從字順,理論實踐緊密結合。最后,論文的格式不夠規范,參考文獻不夠準確,案例缺乏典型性,不符合論文撰寫的基本要求。
3.不敢啃“硬骨頭”,提煉的教學主張深度不夠。部分教師的課題關注角度和視野有一定的局限性,對大教育觀、大教育情懷、學生成長和發展規律的話題關注較少,缺乏一定的現實再造和深度思考。很多教師的教科研停留在課堂教學經驗和技巧的探索和挖掘方面,沒有構建基于教學實踐方法背后的理論體系,不能切實反映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獨特見解和主張。
(二)跨過“四道坎”
1.“夯土坎”。“夯土坎”即夯實研究基礎。這個層級猶如蓋房子,先要完成房子地基的修建。從教科研角度而言,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能形成對教學反思、重構與凝練經驗的習慣。在教材的理解、教法的運用、教學手段的選擇方面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通過教學實踐,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教師應以課題研究為抓手,發表文章為支撐,成果獲獎為印證,教學主張為核心,從課堂中汲取精神營養,夯實經驗之基,打造品牌之魂,要有板凳敢坐十年冷的韌勁和定力,不能急功近利,要多探索、多研究,提高個人涵養。
2.“礫石坎”。“礫石坎”相對“夯土坎”更為堅固耐用。“礫石坎”要求教師有重點突破的硬本事。尤其是“礫石坎”相比“夯土坎”更有硬度,更有張力,有更強的抵御自然災害的效果。同理,教師的成果積累與專業發展也是從一點一滴開始的,教師要善于從學生課堂學習的變化上、學習的興趣和行為習慣的培養上多下功夫。
3.“水泥坎”。“水泥坎”要求教師能將單個的知識點組成一個完整有機的統一體,這就需要他們將各個學科的知識要點通過有效整合,形成前后之間的有機聯系,打通知識間的壁壘。實現從教知識到教思維的跨越,順應學生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的發展規律。使學生能夠跳出傳統課堂的條條框框擁抱世界,探索宇宙,進而與時空對話的學習狀態和勁頭。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心智才能夠被徹底打開,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效果、學習能力才能夠得到全面提升。
4.“鋼鐵坎”。“鋼鐵坎”指的是教師設計的學科知識體系中既要有單個的知識點,又要有知識點之間的溝通和聯系,同時在教育教學當中能夠及時融入個人獨特的教學見解和教學主張,使自己所教授的知識形成一個完整而堅固的教學體系,能使教學更有效,學生學習更具系統性。因此,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作為學科帶頭人的教師除了要能夠及時而正確地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疑惑等,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構建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等,還能將自己好的教學方案和教學心得等分享給其他教師,以幫助更多的教師進步,實現從學科帶頭人到教學名師的轉變。
(二)提升“五種能力”
1.教學設計能力。教學設計是一節課的統領和骨架,合理、科學的教學設計能為成功的課堂實操奠定基礎。教學設計科學、合理、有藝術性,課堂才有魅力,才會傳神,才能吸引學生注意力。例如,數學教師若想有效實現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統一,讓數學教學更具直觀性和實效性,就需要在教學設計上多下功夫,對教學內容進行藝術性的加工處理。
2.講解能力。能夠把高深的教育理論深入淺出地表達出來。善于把現象問題本質化,感性問題理性化,抽象問題直觀化,復雜問題簡單化。讓教師一聽就明白,一用就有效。能把自己平時在教育教學過程當中積累的經驗直觀形象地講解出來,使其他教師通過模仿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3.教科研能力。不坐十年冷板凳,妄當一名好教師。雖然有些夸張,但肯定還是有它的合理性的。教師要善于坐下來思考,把平時觀察到的教育現象、捕捉到的教育問題及時進行研究、分析、總結,力爭構建出一套屬于自己的理論體系,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進行檢驗、完善和提升。
4.教育寫作能力。能夠隨時隨地捕捉學生在課堂中的閃光點。及時發現教育教學現象背后的教育本質。從而追本溯源,引領自己向前發展。能夠把自己對教育教學的所思所感、所學所悟總結提煉出來。通過文字、視頻等形式將自己的教科研成果呈現出來,積少成多,成長為其他教師心目中行走的教科書,不竭的聚寶盆。
5.帶領團隊能力。名師不僅要個人有發展,還要能帶領團隊共同發展,在發現問題后能夠快速地給出解決方案與策略。當學生學習中出現問題的時候,能夠及時采取恰當的方式解決,使學生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思辨中得到成長和提升。
以上這五種能力實際是促使教師轉變觀念,不斷提升個人綜合素養的五項基本技能。這五種能力相互印證,相互聯系,相互融合,凸顯了教師從實踐者到實踐+理論者的雙重變化。
總之,教師在專業成長的過程中,不僅要提升教學能力,豐富學科知識,提煉教學主張,還要善于將教科研成果轉化為課堂教學中的藝術,讓學生在樂學、善學、會學的道路上體驗學習的喜悅,感受學習的快樂,享受學習帶來的幸福。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2023年重點科研項目“小學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14361”模式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JS2023ZD005);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安康市鄉村小學數學“智趣化”教育實踐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SGH24Y1810)。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十四五”課題“人教版小學數學與語文學科整合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KC2024-003)。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教學研究室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