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為主體 提高德育實效
作者:■文/王 鑫
發布時間:2025-05-13 08:57:27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朱熹曰:“立人之本,在乎教育;教育之道,本在立德。”教育的核心使命是立德樹人,這不僅關乎個人的品德修養,更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德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全面貫徹和落實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半p減”政策的實施,為學校德育工作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實踐空間。如何探索更為實效的德育工作途徑,是學校管理者應當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德育“挑戰”不容小覷
一是教育內卷導致的重“智”輕“德”。近年來,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影響下,“內卷”已成為一個廣為人知的詞匯,且學生學習“內卷”日趨低齡化,這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判斷標準,使得學習成績被置于首位,被視為超越一切的因素。
二是網絡對學生價值觀的沖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接收的信息也更加繁雜,這些信息影響著學生對事物的判斷,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沖擊。
三是德育的靈活性不足。在一些地方,說教式教育仍然是德育的主要形式,這種教育模式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忽視了受教育主體的主動參與,導致德育效果不佳。
四是德育合力不足。學生在學校接受有限的正面引導,而在學校以外,卻常常需要應對許多不利于健康成長的因素。學生在道德認識和道德能力上面臨多種挑戰,往往被負面的影響所占據。
由此可見,學校德育工作“高消耗,低效益”的問題已經凸顯。如何應對這些挑戰?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的實效性,顯得尤為重要。
二、主體性德育的重要作用
主體性德育的基本含義是承認和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培養人成為具有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創造性等“主體道德素質”的社會主體的一種模式。以學生為主體的德育,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一)激發學生的內驅力
“內驅力”這一詞常用于學習方面,我們常說要善于在學習上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以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同樣,當學校的德育工作以學生為主體時,學生就能更加自覺地去思考、去參與,從而不斷增強道德成長的內驅力。
(二)幫助學生客觀評價自己
學生在參與主體性德育活動的過程中,會對自己的特長和不足有清晰認識。而正確認識自我對于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評價自己、理解他人,更好地適應環境。
(三)增強學生自律意識
以學生為主體的德育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當學生的好習慣得到鼓勵后,他們善模仿的天性就會促使他們“擇善而從”,而那些“不善者”也會自覺改正,從而不斷增強自律意識。
(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尊重學生,并將其視為德育工作的核心主體,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強化團隊精神,提升交往能力。這一做法不僅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還能培養其健康的心理素質,激發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為塑造完善人格和品質奠定堅實基礎。
三、主體性德育的實踐策略
(一)創設情境化的環境,賦能德育工作
環境對學生的熏陶和影響是深遠的。鑒于此,強化校園環境的物化建設及軟環境培育,營造一個利于主體性德育有效實施的環境氛圍,確保學生在“時時受教育,處處受感染”的環境中成長,顯得尤為重要。
校園文化作為日常德育工作的基石,其蘊含的創新元素與審美元素,無一不對環境中的每位成員產生著影響。具體而生動的教育情境,能夠使學生在親身參與、深刻體驗與心靈感悟中受到熏陶與感染,進而促進其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這種校園文化,以“兒童—知識—社會”的三維結構為核心,既順應了少年兒童的天性,又將兒童的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緊密結合,彰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高度重視學生的參與感。例如,“交通安全情境區”“國學文化長廊情境區”以及“‘陽光書吧情境區”等,均是我們根據兒童認知規律所設計的具體情境,它們以學生為中心,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
班級作為學生學習與接受教育的主要陣地,其文化建設應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首先,班級文化的各項制度需經過精心設計,并體現出人文關懷的布置。其次,班級文化應緊密貼合班級實際情況,既要彰顯個性特色,又要讓每位成員都能感受到教育的溫暖。最后,在開展的各類活動中,我們應重視氛圍的營造與儀式感的強化。如此,班級的團隊凝聚力與集體榮譽感,將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得到顯著提升。
(二)關注細節,重視習慣教育
學生的行為習慣豐富多樣,其養成過程雖看似瑣碎,實則這些細節不僅深刻影響著學生的日常表現,更是將德育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具體化的重要體現。
課堂行為、日常禮儀、遵守規則、愛護公物等都是日常德育工作的關鍵點。這些內容不應僅僅停留于制度層面,而應通過創設特定氛圍與渠道,尊重個體差異,倡導包容精神,定期舉辦習慣養成活動,并樹立正面典型,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自我體驗,從而將外在的“他律”轉化為內在的“自律”。同時,學校要與家長緊密合作,共同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鼓勵孩子參與家務勞動,以此培養其尊重長輩、心懷感恩、勇于擔當的良好品質。注重細節,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核心脈絡。正如培根所言:“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币虼?,個體自幼便應通過全面的教育來塑造良好習慣。顯然,無論是學習習慣還是生活習慣,其重要性貫穿于人的一生,讓人在各個成長階段都能受益無窮。
(三)開展多彩活動,挖掘德育內驅力
德育的實質是學生將良好的行為習慣在自身的感受與體驗中先“內化于心”,隨后通過思考、消化、吸收再“外化于行”,最終形成優良品質的過程。采用“以生活為素材,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特征,以人性為根本”的德育方式,能夠賦予學生更廣泛的知識與能力。
衡量德育活動成效的關鍵在于學生參與的廣泛程度。校園內籃球、足球、跳繩、武術、象棋、圍棋、陶藝、繪畫、書法等專項活動的開展,為擁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搭建了展現自我的平臺?!靶@藝術展演”“中華經典文化朗誦比賽”“紅歌大賽”“花樣跳繩比賽”“校園足球賽”“科技制作展覽”以及“保護環境講演”等一系列主題鮮明的活動,不僅讓學生有機會展示才藝,還激發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增強學生體驗感的核心在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走進養老院,學生面對面與老人交流,深刻體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統美德;組織學生參觀八路軍120師抗日誓師基地,讓他們親身感受老一輩革命者的艱苦卓絕與英勇抗爭精神;探訪石川河濕地,使學生學會親近自然,了解地域生物的多樣性;進入勞動實踐基地,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接受勞動教育。此外,實踐活動不僅限于“走出去”,還可以通過“請進來”的方式,邀請不同領域的杰出人士擔任校外輔導員,定期與學生互動交流,為學生的健康成長開啟另一扇窗。在這些實踐中,學生深切體驗到了道德的力量,加深了對道德理念的理解與認同。
面對日新月異的新環境,我們積極探尋德育工作的切入點與增長點,致力于讓學生通過參與各類豐富多彩的活動,形成健康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同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接觸到的消極現象,增強他們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
(四)豐富德育課程,繪就成長底色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边@句至理名言告訴我們:教師的職責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任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鑒于此,我們亟須豐富德育課程內容,營造一個愉快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在此環境中求真知、尚美德、向善行、明事理,從而塑造他們美好的品格。
每個學科都應依據自身的特點,切實落實德育目標。在課程評價標準中,我們要將素養目標的達成作為評判一節優質課程的重要標準之一。此外,在課程中融入德育應富有創新性,需創設符合課程特性及學生年齡階段的具體情境。例如,在數學教學中,通過有效的小組合作解決實際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而在語文課堂上,利用多媒體營造氛圍、創設情境,則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在參與和感知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接受品德教育。
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學生接受德育、內化道德觀念的基礎。為此,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課程,內容涵蓋了情緒管理、人際交往、自我認知等多個方面。“情緒小達人”課程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鼓勵學生分享情緒管理經驗,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這一課程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應對能力,還深化了他們對德育理念的理解與實踐,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法治教育是德育的延伸和拓展,因為具備良好道德觀念的人更有可能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成為合格公民。學校聘請了法治副校長,并增設了法治教育課程。通過模擬法庭的角色扮演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識。同時,開展法律知識問答,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提高了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熱情,增強了他們遵法守法的自覺性。
在踐行以學生為主體的德育過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隊伍建設至關重要,“源潔則流清,形端則影直”。因此,我們要傾力打造一支熱愛學生、業務精湛的班主任隊伍,讓班主任成為富有教育智慧的“大先生”。
總之,德育不應被視為一門過于嚴肅的學科,學生品德的形成也不應僅僅依賴于傳統的講授方式。我們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創設富有趣味性、體驗感強、貼近生活的德育,這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標。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華小學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