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高考作文培養學生議論文寫作思辨能力
作者:■文/高艷霞
發布時間:2025-05-13 09:00:15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思辨是新課改背景下議論文的最主要特征,思辨能力是寫好一篇議論文的核心能力,它決定了學生能否站在更好的角度和更高的層面對問題進行全面、理性、客觀的分析。2017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列為單獨的學習任務群,將“思維發展與提升”作為語文核心素養之一,可見思辨能力對高中學生的重要性,而其中的“思辨性表達”就是要求學生在寫作時應具有思辨能力。如何培養學生議論文寫作的思辨能力,筆者結合高考作文談一談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方法。
一、透過現象看本質,從感性思維走向理性分析,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
許多考生在寫思辨性作文時,不是完全“無知”,而是缺乏思維的深度,即思考的深入性。對一個問題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現象就主觀臆斷,憑個人感覺斷然下結論,淺嘗輒止,所寫文章的立意僅停留在“是什么”上,而忽視在“為什么”上的深入開掘,不去分析事物內部的因果聯系,也不去挖掘根本原因,導致作文立意膚淺,缺少理性分析,思辨性不強。思辨類作文在審題立意時,必須經過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解讀過程,并要冷靜思考,這樣才能切中問題的本質,挖掘話題本身存在的思想內涵及社會內涵,進而引起讀者的深思和警醒。
二、由此及彼聯系現實,從單一角度走向辯證分析,拓展作文思辨的廣泛性
在議論文寫作時,思辨能力更為側重的是議論和說理,需要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對問題加以分析,不應站在單一角度選擇同一類型的材料,更不能只抓住事物的一方面進行片面分析,要由此及彼多方面展開聯想,拓展思維的廣度,擴大材料的輻射面,即從作文題目的要求和任務出發,對這個題目的內涵和特征進行深入思考,全面把握,找到事物之間的內部聯系,并且要一分為二地進行辯證分析和合理論證。
三、由果溯因逐層深入,從扁平論證走向邏輯分析,提高作文思辨的邏輯性
事物的發展必然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一種觀點的形成也必須有一定的依據。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就不能只看重“結果”,如果只抓住“結果”會導致觀點偏激和片面,說理論證扁平化,缺少深度和邏輯。因此,要求學生學會分析事物因果對應的發展規律,能夠以果溯因進行探究,學會逐層遞進分析其內部的邏輯關系,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質和內涵,并在議論文寫作中做到條分縷析,論證嚴密,邏輯性強。下面,筆者以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作文為例進行分析探討。
《紅樓夢》寫到“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時有一個情節,為元妃(賈元春)省親修建的大觀園竣工后,眾人給園中橋上亭子的匾額題名。有人主張從歐陽修《醉翁亭記》“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賈政認為“此亭壓水而成”,題名“還須偏于水”,主張從“瀉出于兩峰之間”中拈出一個“瀉”字,有人即附和題為“瀉玉”;賈寶玉則覺得用“沁芳”更為新雅,賈政點頭默許。“沁芳”二字,點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親之事,蘊藉含蓄,思慮周全。
以上材料中,眾人給匾額題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鑒化用,或根據情境獨創,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效果。這個現象也能在更廣泛的領域給人以啟示,引發深入思考。 請你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寫一篇文章。
審題時首先要分析材料所給情境的思維邏輯:為什么賈寶玉題的“沁芳”二字獲得賈政認可?根據材料分析可以得出:取“翼然”二字為“直接移用”;取“瀉玉”二字是“借鑒化用”;賈寶玉取“沁芳”是 “根據情境獨創”。再深入思考分析:為什么人們不喜歡“直接移用”,而喜歡“借鑒化用”,更欣賞“獨創”呢?原因是“直接移用”是對前人的學習和模仿;“借鑒化用”是在對前人的模仿基礎之上的再創造;“情境獨創”是對前人的超越,并能與當下實際情境較完美地契合。考生通過比較“直接移用”“借鑒化用”“情境獨創”這三種方式,由果溯因深入思考后進行分析選擇,再結合切身體驗和生活實際,才能有感可發,確定最佳立意。
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除了以上幾種方法之外,還要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多閱讀,多思考,多積累。因為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思辨能力是高中生必須具備的思維品質,思辨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學生議論文寫作水平的高低,一篇好的議論文必然會體現出一定的思辨意識。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也要注重引導學生改變單一化、扁平化、感性化的思維方式,學會辯證的、邏輯的、理性的思辨,提升思維的深刻性、廣泛性、邏輯性等。唯有如此,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才能與時代融合,寫出有血有肉、有情有理且更具思想價值和生命力的優質文章。
作者單位 陜西省延安中學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